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河北省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18-02-24张媛媛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译者河北省一带

张媛媛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一带一路”观念实质上依托于经济发展,强化国家沿线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共同体。对中国来说,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浪潮中,语言,作为主要的交流手段,承载着文化的交流和经济政治的密切合作。

一、“一带一路”下外宣翻译的意义

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一带一路”正在红红火火的开展。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沿线国家商业互通、文化互换、民心互融。我国政府本着互惠互利的理念,为了开放融合的心愿,同时为了带动邻国的经济发展,大力推动这一战略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土地辽阔,国家很多,民族宗教问题复杂。

丝路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更需要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众多国家和平合作的支柱,而民心相通的重要前提是语言沟通。外宣翻译是通过对外宣传,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从而达到真正的民心相通。

二、河北省外宣翻译现状

(一) 翻译不标准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外宣翻译在实际操作中尚有不足。外宣翻译大多是行文较空而粗糙,缺乏多角度、深层次和科学系统的思考,缺乏深加工,甚至出现误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中式英语,不符合地道的英语表达风格。望文生义,易于形成歧义。强行植入,生搬硬套。特别对一些成语俗语,处理的太僵硬,缺乏特色。这些外宣翻译,终会影响“一带一路”举措的实行。

(二)医学外宣中的误译

在中医术语中,有一种中药名为“青龙汤”,其翻译直译作“Qinglong Decoction”。这样的粗糙翻译常常会让外国人迷惑,甚至误用会引起巨大的麻烦。在翻译这种词汇时,可以增加它的功能的阐释,显得清晰明白。

(三)企业外宣中的误译

有些企业翻译词汇“外资”时,直译成“foreign investment”,这样的翻译容易造成语义模糊,从而引起歧义,将其与港澳台投资相混淆。可以将其改译作“investment from outside the mainland”。

(四)中国特色词汇的误译

随着绿色中华的盛行,河北省掀起了红红火火的“红色旅游”风潮,一些译者直译为“Red Tourism”,显然没有完全反映词汇的内涵,可改译作“Revolutionary tourism”.同时,河北省兴起的“绿色旅游”,也不应直译作“Green tourism”,而应该改成“Ecological tourism”。

三、河北省外宣翻译策略

(一) 突出文化传播

所谓外宣翻译,尤其是指文化翻译,民族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翻译时必须立足于文化,凸显本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特点。比如:我们翻译“梁祝传说”,很多人译做“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采用归化翻译的典型案例,目的是拉近目的语读者的距离,使其更加理解这一词汇,但与此同时,也会失去“梁祝传说”的文化底蕴,也失去了外宣翻译的意义。在英语文化中,龙是长尾巴,会喷火的怪物,是恶魔的代名词。比如: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的民俗有很多特色文化,“沙河九龙祭祀”和“滦平二龙山龙文化”。在翻译这些民族文化时,可采取异化的手段,突出文化底蕴,保留文化特征。

(二) 理解文化内涵

宣扬民族文化,理解文化内涵。如果译者对翻译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那么翻译也会出现失误。比如“红娘”,按字面直翻为“a red woman”。若是“红白喜事”也进行直译,就成了“red and white happiness”,外国读者看了就会一头雾水,完全不能领会其中寓意,也就无法达到文化翻译的目的。

例如:在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的民俗中有“清河中华张氏传统祭祀”。在每年的五月份,来自全国各地的张氏宗亲都会来参加河北省清河县的恳亲大会,祭奠张氏祖先,感恩先祖功德,畅谈亲情,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在英文中是没有完全对等的表达,有些译者将其直译作“bowing to the ancestral portraits”,就缺乏了对内涵的阐述,忽视了文化的传承。译者应该在直译的同时,对其进行解释,表述它的历史解释。

(三)多样化翻译技巧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整体,它包含了道德、法律、风俗、艺术、知识、信仰及其他的习惯。由于英汉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很难找到英汉等值的表达方式。因此,外宣翻译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翻译手段。知名翻译家刘宓庆教授认为,英汉互译有五种翻译方式:一,图像法,运用图像来翻译更加直观和明白。第二,模仿,指目的语需模仿原语的文化文体形式。第三,替代,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替代词。第四,阐释,用解释的方法说明原文的文化信息。第五,淡化,即原语文化的淡化或删除。这五种方法,在进行外宣翻译时,确实能够对文化宣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使用多样化手段来处理原文的文化要素。

第一,音译与解释并用。河北省有一文化风俗是“阜城打囤”,又名“天苍节”,在农历正月二十五,象征了人民五谷丰登,圆圆满满。每年的这个节日人们都会用簸箕或木铲扫炭灰、柴草灰。在门前用木棒敲打,撒成圆形粮仓图案,象征五谷丰登。对于这一文化可以翻译成“Tian-Cang Festival”,然后对其意义进行补充阐释,就能达到外宣的目的。

第二,借词与解释并用。在河北省流行一风俗“九曲黄河灯”,它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在保定、张家口、石家庄等地广为人知,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翻译时,可以借用国外的词汇翻译为“Latern Festival”或“JiuQu Lantern Festival”,但是其内在的含义一定要加以阐述,尤其是特色的象征意义。

第三,图示与阐释并用。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使用图示和阐释并用的方法来说明特色文化。如河北省有一项特色绝技“张家口蔚县打树花”。表演时铁会在熔炉内烧到一千多度,变为铁水。表演者拿特制的勺子将铁水泼到冰冷的墙上。铁水遇冷裂成铁花,形状颇像树冠而称其为树花。人们用这一风俗来庆祝风调雨顺的吉祥年。这里的“打”是“洒”的意思,可译作“splashing iron flower”,这种奇观异景可用图片加阐释的方法来翻译。

(四)提高企业形象,打造信誉品牌

在当今社会,企业和品牌的影响力可直接关乎经济效益。企业应尤为重视对外宣传,树立良好的形象,打出自身品牌。在“一带一路”的发展中,中国企业有了更多展示自身的机会,同时也承担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先锋,担负了提高国家影响力的重担。在企业谈判的同时,更要宣扬诚信负责的经商之道,让对方产生认同感。产品的广告设计中要加入中国元素,不但显得独特,更增加了产品的辨识度,达到外宣的真正目的。

大量的驻外企业会雇佣中国及外国员工。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交织在一起,也可以很好地传播中国的文化,比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组织包饺子、吃月饼、舞龙、包粽子等活动。外国人也会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大地热忱,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总之,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外宣翻译的意义重大。在外宣翻译中,对文化底蕴的翻译尤为重要。首先译者要深刻理解文化的内涵,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运用多种翻译手段,保留原语国家文化特色,这样才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河北文化,使这些文化渊源流传于国内外。

[1]陈安定.翻译精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75-77.

[2]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2003.60-63.

[3]金品卓,韩英焕.外宣翻译与归化、异化策略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6,(03):119-120.

[4]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角度谈起[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5]王守宏.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6]孙先洪,段国华,张启振.浅议“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2009,(12):293.

猜你喜欢

译者河北省一带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