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破解“扶贫难扶志”困境的路径分析

2018-02-24安素霞侯常兴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贫困者扶志助人

安素霞,侯常兴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还有贫困人口4335万人,这些剩下的贫困人口是“贫中之贫”的一部分,都是贫困程度比较深、脱贫难的硬骨头。所以政府投入的扶贫力度更大、数额更高,致使有一部分人安于被扶贫、争当建档立卡户,不肯摘掉贫困的帽子。好似贫困的有理、正当,贫困就可以向国家、向政府、向社会伸手。这就使得扶贫工作难以推进,扶贫的目的是有朝一日被扶贫对象脱贫,可是他们没有脱贫积极性的话,就很难脱贫。这就需要“扶志”,“扶贫先扶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这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事情,需要一定的专业人员的介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宗旨正契合“扶贫扶志”的内在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的理念、方法和技巧,结合帮扶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进行“扶贫扶志”工作,让帮扶对象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理念,提升融入社会的能力,进而实现自身更高的社会价值。

一、“扶贫难扶志”存在的原因

通常人们会说人穷志短,虽不是绝对的规律,但是却有着一定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是多重因素的结果。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容易导致他们相信那些错误的信息,从而引发错误的行动,另外他们拥有的资源有限,不得不为眼前的负累所羁绊,不能够放眼长远,造成扶贫过程中的“人穷志短”。一些贫困户由于“思想贫困”,始终难以走出脱贫的圈圈,甚至陷入“越扶越贫”尴尬困境。

(一)帮扶对象的扶贫依赖性

随着扶贫力度的加大,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有些人想尽办法成为“建档立卡户”,并以此为荣。认为自己不通过劳动,就能享有好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这种对扶贫的依赖加大了脱贫的难度。这自然有贫困户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些地方的扶贫工作重视从资金上、物资上帮助,忽视从观念上、技能上帮扶,贫困户不用付出任何行动,只要拿着“卡”就可以享受待遇了,于是等、靠、要的思想自然产生了。另外,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家庭,他们的养老原本是应该子女负责的,由于分户等原因这些老人家庭符合贫困户认定的条件,于是政府的扶贫代替了子女的赡养。久而久之,子女认为自己不必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完全依赖政府的思想就产生了。

(二)贫困户自信心、主动性不足

贫困户摆脱贫困的信心不足,导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甚至消极无为,缺乏主动性。久而久之养成好逸恶劳,等待帮扶的依赖性。这些人认为有政府干部帮我脱贫、帮我兜底,我不至于没吃没喝,无法生活。这可能和一些扶贫项目的设计、落实与管理、以及后续的服务等有关,包办和代替太多,忽视甚至排斥了群众的参与。这样农户会无所适从,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并且扶贫的效果还不好,比如扶贫不做细致的市场调研,盲目让农户进行养殖或种植,结果不赚钱甚至赔钱。使得百姓有一种感觉:政府让你干什么,你别干什么就对了。这大大挫伤了农户在扶贫过程中的主动性,不少贫困户因为主观能动性不足,被扶多年仍然难以脱贫。

(三)帮扶对象自身能力的限制

一些帮扶对象虽然在政府“扶一程”后,生活条件改善了,暂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但是由于精神上和能力上没有多少改变,缺乏足够的自我发展动力,脱贫效果不可持续,短暂脱贫后又返贫了,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有些地方虽然政府给予了很好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好好利用这些优惠政策,从而难以脱贫。自身能力的限制自然影响了贫困户脱贫的动力,看着好的项目不敢尝试、不敢投入。所以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贫困户能力的提升,进而树立脱贫的决心和志向。

(四)现行扶贫政策的限制

有些人特别是处于贫困边缘的人,他们会和“建档立卡户”做比较,自己辛辛苦苦劳作还没有“建档立卡户”悠闲自在生活的好,从而产生怨恨和不平,更加消磨他们的斗志和干劲。由于帮扶没有拉开梯次,一旦进入帮扶序列,就会得到很多的优惠,而在序列之外的却得不到什么好处。扶贫造成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巨大”不公平。一刀切的帮扶助长了一部分懒汉,又使得另一部分需要帮扶的人没有得到帮扶。

二、社会工作对“扶志”的优势

社会工作对“扶志”的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念方法的优势,二是过程系统的优势。

(一)理念方法的优势

1.“助人自助”的理念优势

社会工作的宗旨是“助人自助”,这样的宗旨决定了它和“扶贫扶志”要求的高度一致性。在理念上,精准扶贫与社会工作的宗旨助人自助有极强的共通性;在工作方法上,社会工作强调首先要对帮扶对象的问题和需求进行评估,这样有利于做到扶贫的科学和精准;在角色关系上,社会工作注重与帮扶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以利于赢得帮扶对象的信任,双方更容易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传统扶贫模式往往忽视帮扶对象的主体性和深层次的需求,而扶贫造血必须深入到内在需求以激发其潜在的能力,激活帮服对象自身的造血功能。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有助于一对一的精准扶贫,其“助人自助”的宗旨可以把贫困户本身的自尊和积极因素激发出来。

2.优势视角的优势

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除了运用“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调动和激发帮扶对象自助互助外,还注重运用优势视角理论挖掘帮扶对象自身的潜在能力和资源,通过连接资源等方式,实现当地资源与外地资源的互通有无。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方法和技巧进行需求调查和评估,然后根据调查和评估的结果为帮扶对象开展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生计发展等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激发帮扶对象的自主脱贫意识,为他们构建社会支持网络,通过推动组建当地的金融扶贫社团组织,协力村民自助互助、创业致富。社会工作注重挖掘人的潜能,认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独有的能力,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及环境的制约,能力没能正常发挥,致使社会功能受损。所以社会工作的理念可以提升服务对象的价值感和自尊心,从而更有利于潜能的发挥,从精神上脱离贫困。

3.人在环境中的理念优势

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贫困群体之所以贫困更多的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原因造成的,而不是由于自身原因。所以工作的着手点会扩大到贫困者周围所处的环境,除了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资源之外,对于帮扶者来说,更多的是接纳、包容和尊重。他们从一种更加平等的视角看待贫困者,而不是作为高高在上的施舍者,所以更容易被帮扶对象接纳、认可,也能更好地激发被帮助者的自信心和向上的信念。

(二)社会工作过程系统优势

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社会层面,脱贫攻坚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社会工作也是一个过程,是包含四个层面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服务过程包含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等四个系统:

社会工作服务的四个系统互相协调完成整个任务过程。社会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能力建设,在扶贫过程中也就是能力和动力的建设。

在媒介系统中,社会工作者担任的角色是使能者,承担链接、协调、整合项目方的相关资源的功能,并组织推动项目的实施,最终达成目标。通过激发扶贫对象参与脱贫的意愿,增强他们的自身能力建设。“从脱贫意愿的角度来讲,社会工作者大有可为,比如可以从各方面去提升扶贫对象参与项目的意愿和积极性。另外,培养能力方面,社会工作者也可联系农业专家,对扶贫对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1]

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扶贫的成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扶贫长效作用的发挥。目标系统在社会工作系统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想要解决扶贫攻坚过程中贫困户的问题,一方面是贫困户可以达到的目标,另外贫困户所处的环境也要作为目标系统一起去研究和改变。在行动系统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协调与服务对象有关的人和社会关系及资源,让他们一起构成协调一致的行动系统为扶贫攻坚工作作出努力,比如提高扶贫对象的沟通能力、社会融入能力等。对政府而言,要做到及时公开扶贫政策、扶贫资金、扶贫项目、销售渠道等信息,以期营造一个良好的脱贫攻坚环境。

社会工作的服务工程系统,就好比政府扶贫过程中的“组合拳”,并且更加专业和科学,所以也更具优势。

三、社会工作参与“扶贫扶志”的途径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通过专业方法将社会工作的理念运用到扶贫实务中。除了传统的扶贫工作所关注的生理和物质层面,社会工作更能切入到帮扶对象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层面,从而使其理念、价值观和自身能力得到改变,起到扶贫扶志的作用。

(一)从心理层面催生致富的内生动力

有些帮扶对象久扶不起、贫穷依旧,不是他们本身不具备致富的潜力,而是他们缺乏一种信念——一种摆脱贫困的信念,缺乏一种精神——一种勤劳实干的精神,缺乏一种志向——人穷志不穷的志向。所以需要激发贫困人员本身的进取心,引导他们勤劳实干发展产业,帮助他们确立一种发家致富的志气,催生实现致富的内生动力,从而起到扶贫扶志的作用。

社会工作的实践原则是接纳、同理、非评判、个别化等,这可以在心理层面淡化贫困人员的贫困意识和自卑心理,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平等,从而去“奢望”他们原本达不到的高度。因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模式通常会受“惯习”的影响,以前一直处于贫困境地的人,对于贫困有一种惧怕,同时又有一种依赖。生活中任何的挫折和风险都已经承受不起,因为一旦有意外发生,最起码的生活保障可能都会失去,所以只能依赖目前的路径生活着。在现代社会,人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心里向往的高度决定了实际可以达到的高度。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贫困户克服心理恐惧,尝试改变、尝试新的路径和方法。当克服了心理自卑的束缚时,才可以真正释放自身具备的潜力,有勇气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社会工作者所起的作用是引导者、教育者、使能者的角色。

(二)从社会层面搭建各种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者相信贫困者之所以贫困并不是单纯由于贫困者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造成的。所以会致力于改善或改变贫困户所处的环境,或者帮助他们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搭建支持网络。从系统的角度来说,贫困户贫困的本质是:和生活环境的连接出现了某种断裂,这种断裂阻断了他们从社会环境中汲取营养的渠道。政府层面的扶贫其实也是在输送营养和资源。但是这种营养是不全面的。而社会工作将试图通过全方位的搭建社会支持网络,把贫困者的营养链疏通、构建起来。这种社会支持网络是“以家庭为核心,由社区支持、国家支持、社会(组织) 支持等为同心圆构成的支持格局”[2]。通过这样的支持网络,帮扶对象将更好的融入社会,充分获取政府及各方面的资源,从而获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三)从人文层面激发潜能,重构人生目标

社会工作发起之初,就是从人道主义的精神出发,在给予被帮助者物质帮助的同时,也同样关心他们的精神需要。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其实也体现了受助者的一种心理需求。人生来平等,有自身的尊严和体面。但是处于各种资源匮乏状态下的贫困者,他们在经济资源获得、人际交往、社会融入等方面会处于一种弱势和边缘化的位置,因而会感受到一种被剥夺、被排斥的感觉,会主观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进而可能产生对社会、对他人的怨恨和不满,并伴随着深深的自卑情绪。贫困者“比一般人更难接受不公平的事物,对现实中的不如意表现得更为敏感,以致于在思维方式上更容易关注事物的消极面”[3]。社会工作的人文关怀正可以满足他们的人文方面的需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纷杂的社会现象。从优势视角挖掘他们自身的优势,以尊重、接纳、非批判的原则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重新审视自身的内在价值,重构人生的目标,最终激起他们的斗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社会工作也会注重社区人文环境的营造,帮助社区构建良好的、人人平等文化氛围,在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中,人们潜在的能力容易得到发挥。

[1]谭祖雪.提升社会工作扶贫参与主体的能力建设[N].中国社会报,2016-04-25(特别策划).

[2]倪赤丹.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范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3,(05):58-65.

[3]程肇基.精神扶贫:一个亟待关注的精准扶贫新领域[J].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10-216.

猜你喜欢

贫困者扶志助人
天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好扶贫“组合拳” 以扶志促脱贫
鱼渔并授,扶志更扶智
扶贫·扶志·扶智
精准嵌入型政府扶贫信息化模式探索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基于贫困者偏好特质的自我瞄准机制设计*
古巴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