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2018-02-24栾凤舞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城乡美丽农村

栾凤舞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黑龙江大庆 163313)

如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城乡一体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在国内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化较明显的背景下,城乡差距也较大。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也逐渐将城乡一体化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不断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生产条件,实现城乡统筹的建设目标。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况分析

(一)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以农村人居环境的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之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适当的论述,并且在相关条目中提出要对农村生态建设加以重视,并探索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面的措施,有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与难点在乡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美丽乡村这一基础和前提,从而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进程[1]。

(二)城乡一体化趋势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进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美丽乡村建设既包含了良好的生态、优美的农村环境、合理的农村空间布局、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指农业的健康发展、农民的富裕生活、“一村一品”的农村发展特色。可以说美丽乡村建设既体现了环境优美的自然层面,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层面。2008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在全面分析本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尝试制定了“美丽乡村”计划,成为第一个提出“美丽乡村”计划的行政县,其后,各地区纷纷加强对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视,“美丽乡村”也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高频热词,随后,安徽、南京、北京、宁波、芜湖、广州等很多城市纷纷推出美丽乡村建设计划。

(三)农村的现有面貌与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与广大城市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还稍显落后,“脏、乱、差”、“破、旧、危”等问题依然困扰广大农村,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差异与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有机结合,通过规划统筹、产业统筹、体制统筹和政策统筹,改变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尽可能地实现城乡居民的同质化生活、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享有平等的经济权利和消费能力。比如让农民呼吸新鲜空气,喝干净的水,生活在优美环境中,获得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体会美好生活的幸福。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理念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工程,承载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因地制宜与量力而行的原则,做好城乡一体化的统筹规划,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及其意愿的同时,突显每个农村各自的特色,在弘扬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顺利整治,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前进步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三个基本理念。

首先是宜人理念。一方面,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坚持宜人理念,突显“以人为本”的特征,对群众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给予足够尊重,将群众的不满意视为最高的评价标准,积极推动农村群众与社会各界一起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去。与此同时,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水平,志在建设高素质的文明美丽乡村,让市民能够享受到品质不断提升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农村都具有其特定的自然条件,由山水田宅等集合为一体,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田园风光也怡人秀丽。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坚持宜人理念,对农村现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给予足够尊重,充分发挥农村各自的山地水乡特色。

其次是文化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坚持文化理念,融入文化元素,能够满足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有效改善农村人民的文化素养,并推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进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留当地传统优秀文化,是对其民俗文化的充分尊重,也是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对乡村地域文化及其特色的进一步挖掘,能够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特色文化村与生态文化基地的建设。

最后是环保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环保理念的经营原则,保证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让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对生活与生产中形成的垃圾与污染进行处理与治理,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亟待解决,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系统研究,发现其不良影响具体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

(一)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滞后问题

从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农村地区在道路交通、餐饮、垃圾回收、老年人活动中心、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农村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但是由于建设时间相对较短,并且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情况仍然无法得到全面扭转,农村道路硬底化、光亮化水平偏低,并且生活污水的排放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无法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

(二)项目建设资金不足

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过程中,主要建设资金一般以区镇街道财政自行筹措资金为主,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其一,上级部门资金补助数量有限,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来说杯水车薪。其二,由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投资回报率偏低,所以社会闲散资金无法顺利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也极大限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开展。

(三)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受到政策的限制

现阶段,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政策限制也会对项目建设效果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阻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一方面,在政策限制下,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受到控制,导致公共服务中心、休闲公园、垃圾站等活动设施无法得到有效的建设,极大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在美丽乡村相关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所限定的审批程序相对较为复杂,并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如改局立项、预算评审、环评、可行性报告、结算评审、请款、拨款、验收等等,对美丽乡村相关项目建设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四)农村村庄日常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在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和自我建设机制,造成公共设施的维护、公共卫生的保持以及公共治安的保障存在极大的难度,对公共秩序的维护也产生了一定不良影响。而这些方面问题的存在,导致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村庄日常管理的辅助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和建设进度也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会严重制约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因此,需要加强对日常管理机制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五)城乡二元化存在制约性影响

城乡二元化发展态势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也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会阻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一定的限制。具体来说,城乡二元化发展态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性影响表现在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大,农村人口收入偏低,无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其二,城乡基本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都存在不均衡现象,特别是在城乡教育、医疗和社保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对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也极大限制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现状的改善。

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策略

(一)改良与维护乡村优美舒适的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对农村的整体环境进行改善,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良好转变[2]。首先,美丽乡村建设中要从改善村容村貌出发,制定全面的规划对乡村居住环境进行引导与整治,促使乡村的布局更合理、面貌更优美,包括路面硬化、设施优化、卫生洁净、河塘净化、环境美化以及乡村绿化等等。其次,解决农民由于观念与利益而产生的村庄建设与整合问题,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引导村民自觉地养成良好生态与环境习惯,自觉维护与提升乡村环境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乡村“脏、乱、差”等问题,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彰显魅力,让广大农民体会现代文明的幸福。比如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实现了镇内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广大农民创造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并致力于农村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现如今的泖港镇农村土地产出率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已经成为城市的“菜篮子”,农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激发。又比如,广西红岩村针对当地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环境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及时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对村庄的整体环境进行了整治与清理。在加大村庄卫生设施资金投入的基础上,采用垃圾分类、截污分流等方式逐渐解决村中环境“脏乱差”问题,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二)加大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乡村农民积极性与自觉性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除了为农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还旨在改善农民的生活生产水平,使其收获更好的利益,从根本上改善其生活质量,同时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提高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改造过程中,需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对各项农业的资源进行全面的利用,努力提高乡村的农业科技生产水平,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良好改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一些传统农产业乡村,比如以渔业为主导产业的农村,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传统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比如广州南沙冯马三村主打渔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发展渔业,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增加其收入,农村经济日益繁荣,成为了典型的“鱼米之乡”,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又如福建三坪村大力经营农业作物的生产活动,充分利用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其农产品商品化率不断上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日益提高,而且三坪村的人均耕地资源比较丰富,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秸秆拥有比较大的产量,使得三坪村逐渐形成著名的“粮仓之乡”,三坪村的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三)基于差异化的地域文化,建设多元化的美丽乡村

一方面,乡村之美在于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田园野趣;另一方面,也需要因地制宜,从个性之美与独特的地域文化出发,挖掘与整合当地的人文资源、生态资源。比如,挖掘当地的历史古迹和风土人情,展现区域的独特魅力,提高乡村文化品位。因此,可以通过景观改造和发展特色产业等手段,实现“一村一品”与“一村一景”等目标,建设具有独特韵味与特色的美丽乡村。比如,江苏张家港南丰镇永联乡村在美丽乡村计划中,全面分析本地区特色产业优势,并且加强对特色产业优势的利用,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将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开发作为重点,对地区龙头企业加以扶持,逐渐在地区内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一乡一业”与“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农业产业链条更为完善并且呈现出快速延伸的发展态势,对地区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又如江西婺源在对地域文化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将经济建设与当地自然风光和文化积淀进行有机结合,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品牌,形成了特色优势,“绿色婺源”也逐渐发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体系中的知名旅游品牌。旅游业不断发展,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浙江安吉村也对当地区位优势进行利用,致力于挖掘当地生态资源,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充分发挥乡村特色特点,并获得了较佳的成效。

(四)推进“都市乡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首先,着力提升现代化的农业综合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精细化的生产水平,并且采用科技兴农的方式建设“都市乡村”,提高农村的生产机械化水平,力争实现55%以上的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其次,对主导产业布局进行优化,对村镇与县市工业园区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工业园区的集中化,提升农村土地利用率,并且形成集聚效应,是具备良好辐射带动能力的产业园区。例如,浙江滕头村在改革开放后就着力于建立乡村企业,兴建农业基础设施。现在的滕头村人居环境非常优美,独具滕头村当地特色的产业也在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步伐在日益加快,已成为中国十大名村之一,也是全国首批文明村之一。近些年来,滕头村每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6亿元,社会总产值>40亿元,缴纳税收>4亿元,经济实力日益增强。而且滕头村工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并且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滕头村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后,采用科技兴农战略,兴建农村观光示范区,虽然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村民人数在总人数中占据的比重不足10%,但是滕头村每年创造的农业总产值>3500万元[3]。

而且在国外的美丽乡村建设中,“都市乡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也获得了良好的实效。比如,荷兰采用复垦的方式进行农业发展,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同时,对乡村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逐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成为一个农民生活幸福与稳定的“都市乡村”。

(五)加大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扶持力度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将政府的主要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领导广大农民自觉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调动农民的建设积极性,强化乡村建设的人员配置,构建村民自治机制,提升当地领导干部素质与廉政建设水平,发挥村民的监督作用,合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成都三圣乡“五朵金花”的塑造建设中,在土地特色经营结合村容整治的模式下,当地政府出台了“三进四化三不失”的相关政策[4]。这些政策的实施已经获得良好的成效,建设了城乡一体化的美丽乡村。又比如在国外,韩国开展了“新村运动”,实现了统筹城乡的目标,彻底改变了韩国乡村落后贫困的面貌。这是因为政府为乡村建设的各方面都提供了强力支持,包括资金投入、政策与制度等,并且对乡村人民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能动性都进行了充分发挥,还加强了文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型农民,大大地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

总之,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美丽乡村建设要顺应这一趋势做好城乡统筹工作,全面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水平。虽然国内外都有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范例,但是美丽乡村建设依然是一项比较艰巨且系统化的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因此,我国要在党和政府政策与制度的指引下,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长期通力配合与协作的基础上,积极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从点到面,覆盖美丽乡村的整体建设,争取获得更佳的成效,达到全面小康的水平,并且真正地实现城乡一体化,真正地搞好美丽乡村建设。

[1]刘彦随,周扬.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02):97-105.

[2]解成友,张金明.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善治之路[J].学理论,2013,(32):75-76.

[3]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住宅产业,2013,(12):41-44.

[4]顾益康.联动推进田园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J].上海农村经济,2013,(05):8-11.

猜你喜欢

城乡美丽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