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智障学生数概念的启蒙教学

2018-02-24顾雪芳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数数点数智障

● 顾雪芳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特殊教育学校,215124)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使之能通过点数物体的个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中重度智障生数概念的学习起点非常低,入学时只会简单的唱数,完全不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点物数数时手口不一致,能点物数数却不能正确说出总数,或能够机械地唱数却不会按数取物等。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周欣指出,数概念是数与数之间的一种抽象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应根据数概念自身的特点,结合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概念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形成数概念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一、营造数概念启蒙教学的氛围,进行随时随地的唱数训练

唱数是数数的前提,是数概念启蒙教学的起点。普通儿童大约在2—4岁时就开始模仿大人唱标准的自然数序列,但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因人而异。唱数是模仿活动,没有办法创造,但训练是需要的。很多智障生入学前的唱数启蒙严重缺失,因此入学后的训练显得至关重要。

唱数训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除了利用数学课,还可利用晨检课、游戏课等,就连学生走楼梯时也可以唱数,平时还可当着学生的面点数触手可及的物体,看似无意之举,却给学生创设了氛围。训练从最初始的1—5,循序渐进到1—10,并通过比一比、赛一赛、接一接等游戏方式,培养学生的唱数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需注意的是,训练期间会出现“跳数、乱数、返回重数”等现象,教师要多作示范,决不能操之过急。单一唱数时间不宜过长,待结合点物数数等操作训练,唱数自然顺畅。

二、发挥周围生活和客观现实的作用,进行直观具体的辨数训练

苏联幼儿教育专家列乌申娜认为周围生活和客观现实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源泉。因此数的辨识必须与学生熟悉的物体有机结合,并使之图像化,即将抽象的阿拉伯数字符号以有趣易懂的数字图像呈现,这也符合智障生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如在辨数活动中,教师可采用数字童谣的方式(1像铅笔能写字,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能听话,4像红旗迎风飘,5像钩子挂衣帽,6像哨子能吹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葫芦上下圆,9像气球飞上天,0像鸡蛋做蛋糕),一边示范数字的形状一边说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认数。

同时根据智障生记忆保持弱、再现不完整的认知特点,教师要频繁创设知识再现的机会。可以在教室里放置一些数字拼板、贴上数字挂图,给智障生创设一个图像化的辨数认数氛围,让他们有意无意地受到熏陶,渐渐达成认数的最终目的。

三、调动儿童视觉、动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口手一致的点数训练

点数涉及视觉、动觉、语言等多方面的活动以及对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协调。智障生口手眼协调能力较弱,再加上口头唱数不太熟练,因此起初点物数数时常常会顾此失彼,出现漏数、重复数等不对应的情况。对此,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习惯养成是达成“手口一致”的前提。

点数前必须强调习惯的养成:用手指或笔尖指着被数对象,眼睛看着被数物体,达到“口、眼、手”协同后一一对应点数。每次点数前,教师必须强调这一习惯,并检查是否到位,坚持一段时间后,便逐步成为学生自觉行为。点数速度可以由慢到快,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被数对象的排列从有序到无序。

(二)手指练习是强化“手口一致”的关键。

“数手指”是进一步强化“手口一致”点数的有效措施,可以作为一项专项技能来训练。手指是最简单的“学具”,操作简便,伸出几个手指,互相数一数,方便有趣。随着数的递增,手指逐步增加,学生手口一致的点数能力就会逐渐提升。

(三)随机操练是巩固“手口一致”的保障。

在点物数数活动中,除了课堂上练习,还要坚持随时操练。如数一数今天班里几名学生到校,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发本子时,数数一共几本;发积木时,数数几盒……到了室外,数数几盆花、几棵树……总之,随时随地引导学生练习数数。

智障生说出计数结果的能力比点物数数发展得更迟缓一些。因为这需要在掌握点物数数的基础上理解数到最后一个物体,它所对应的数就表示这一组物体的总数,也就是说需要在数与量之间建立起联系,更需要教师重复演示并告知学生,多次反复训练后就能做到“点物数数”并“说出总数”。

四、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进行由浅入深的做数训练

做数活动就是看到一个数或听到一个数能拿出对应数量的具体物,即按数取物。按数取物是在智障生初步建立数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数概念起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因此按数取物在数概念启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对数表象的形成起着强化巩固作用,也为下阶段数物计算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

按数取物可以按照实物做数、手指示数的顺序循环训练。其中按数取实物或是抽象替代物,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注意趣味性,不能只给学生一些数字卡和物品就让学生练习,这样很容易变得枯燥无味,可将训练融入具体的情境中。如,开展“包糖果”活动,让学生先数数糖果的数量,随后自己根据糖果的数量去领糖纸,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需,而且饶有兴趣,使点数与做数活动浑然一体。而在手指示数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关注手指与数的固定对应位置,如:出指时从左手的食指开始,食指伸出代表1,中指伸出代表2,无名指伸出代表3,小指伸出代表4,大拇指伸出代表5,右手食指伸出代表6,右手中指伸出代表7,右手无名指伸出代表8,右手小指伸出代表9,右手大拇指伸出代表10。在师生练习以及同桌练习时都应遵循这样的规定,这样有益于学生潜移默化根据出指的顺序一一对应点数,还能对今后“数指计算”教学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以上所谈四个策略,虽呈难度递增趋势,但也不是完全割裂的,而应是循环交替、螺旋上升的。数概念启蒙教学中大有学问,只有教师深入钻研,才能让智障学生更顺利地学习。

猜你喜欢

数数点数智障
极速大搜寻·一起来数数
数数歌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爱数数的兔十一
画点数
多核并行的大点数FFT、IFFT设计
巧猜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