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推进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建设

2018-02-24储昌楼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融合儿童课程

● 储昌楼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215300)

正在规划并推动的江苏省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是《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也是江苏省特殊教育践行“适合的教育”的行动路径。“适合的教育”要解决的是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及教育运行的内向,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及社会对教育参与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而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要解决的,正是随班就读工作中所出现的简单化与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个别化之间的矛盾。

江苏省教育厅葛道凯厅长指出:“适合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适合自己的教育;融合教育就是要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路径。要让这样的理念变成现实,就必须重视课程的建设:有了适合的课程,才会让个体的学习适切而美好。

以融合教育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涉及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必须参照现有普通教育课程和特殊教育课程要求,根据学生残疾状况、潜能开发和需要补偿程度进行适性调整,形成符合残疾儿童少年身心特征和需求的个别化教育方案。

一、课程建设基本原则

(一)适切性原则

各类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存在很大差异,学校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更加注重个体的个别化发展,确立“适切最好”的课程理念。建立健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全方位的课程管理体系,提高融合教育质量。

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应统筹安排、开设适性课程,从而针对特殊儿童各自的特点,区别对待,使每一个特殊儿童在语言发展、心智活动、情感意志及交往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满足个体需要。

(二)科学性原则

坚持普特融合的宗旨,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要依据普通学校课程标准,参照特殊教育课程设置;而初中与高中更要进一步参照职校课程设置来规划设计。在课程规划中,还要参照康复要求或标准,作为实施课程的一个依据。当前普通学校的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化也成效显著,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课程规划应该借鉴吸收这些成果。

这样的课程规划有根有据,有融通实施的可行性与可持续发展性,才能充分发掘特殊学生潜能,发展其个性和特长,创造促进他们成长、成功、成才的环境。

(三)发展性原则

各类特殊儿童生理、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全面发展,因此要特别注重围绕“教育康复课程”“学科补偿课程”两大板块进行课程规划与实施,开发融“知识性、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多样化、可选择、适宜的课程样态和组织模式。

通过对各类特殊儿童缺陷的补偿,开发其智力,提高其认知水平,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四)实践性原则

特殊儿童不能脱离社会这个人生的大课堂,应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进而让他们充分融入社会。

要结合生活实际对各类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训练,必须充分利用普通学校已有的专用功能教室,因校制宜地开发校本化的实践操作课程,从而矫正和补偿他们的身心缺陷,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在指导他们训练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理解性的指导,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指导,反复练习,使这些特殊儿童保持积极学习的情绪,巩固习得的知识与技能。

(五)参与性原则

适合的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融合教育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校到家庭,策略都具有共通性。

必须创新课程体系与模式,专门设计开发以服务家庭教育和亲子活动为目的的课程与活动。通过研发实施“亲子课程”,为家长提供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训练的方法及指导咨询服务,保障指导工作常态化、持久化。

还应该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策划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创意新颖的家庭亲子活动课程,形成和谐亲子关系。

(六)融通性原则

方俊明教授曾对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作如下定义: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是以促进普特融合为宗旨,通过整合资源,贯彻特殊教育理念、方法,为普校教师提高随班就读学生教育教学质量而设置的专业机构和教育教学场所。资源中心的宗旨、路径、策略、目标紧扣“普特”二字,突出“融合”“整合”,强调“理念”“方法”,明确“机构”“场所”,指向“普校教师”。资源中心的课程建设就要既为学生服务,也要发动指导教师进行校本化的融合教育课程实验,促进普通学校教师的特教专业化发展。

二、精心规划课程体系

融合教育要真正促进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成长,就必须将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多样性需要、尊重学生的平等权利、发挥学生的潜能等基础之上。这样的课程是多样化的、涵盖生命与生活全领域的、宽泛而平衡的课程,是动态的、开放的体系。

“适合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可建构为十大模块:生命课程(尊重与爱护)、生活课程(习惯与德性)、艺术课程(才艺与审美)、科学课程(常识与技能)、学科课程(知识与观念)、读绘课程(情感与方法)、康复课程(康复与适应)、补偿课程(能力与态度)、研学课程(体验与交往)、亲子课程(通识与全程)。

在这样的课程建构中,生命课程是所有课程的基础;生活课程、艺术课程、科学课程、学科课程、康复课程则是主干;读绘课程、补偿课程、研学课程、亲子课程作为必要补充。生活课程培养的是“善”,艺术课程培养的是“美”,科学课程、学科课程培养的是“真”,康复课程培养的是“健”,我们就是要通过众多的融合教育课程让特殊儿童向“真善美健”发展成长。

在这样的课程意蕴中,起点处是每一个特殊儿童,关怀的是不同特殊儿童的各种可能性;终点处还是每一个特殊儿童,是适合的教育中各种问题的解决。

(一)基础课程

生命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目的在于围绕着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教育,旨在引导师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幸福人生,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前普通学校普遍关注生命教育,也有了比较适用的教材,为生命课程落地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生命教育》实验用书就是为生命教育专设课程而研发的系列教材。小学一到三年级内容以绘本故事形式呈现,小学四年级以上内容以活动体验形式呈现,通过自我测评、互动体验、走进生活、牵牵大手、拓展延伸等一系列环节,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教中学、在悟中学”。

生命课程更落实在隐性课程之中,我们要努力营造平等的成长氛围,更要关注特殊儿童的成长需求。生命课程建设的根基在资源教室,但面向的是全体师生。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润泽生命,让每个生命活出自己,活得尊严,活得完整,活得幸福。

(二)主干课程

1.生活课程建设

可以创设条件开设家政课,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学生学会生存,增强生活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家政课还可以教给学生相应的家庭生活、饮食、被服、居住等常识,也可以拓展一些家庭经济管理、环境保护、心理情绪调节等知识。

在平时的生活中安排特殊儿童做力所能及的值日工作,包括学校公共区域的值日、值勤,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自我整理等基本生活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能力等终身有用的能力。

普通学校广泛采用“每月一个主题”的方式来保障习惯养成的可持续性,可以将学校已经形成的“每月一事”训练模式应用到资源教室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良好习惯天天实践,使每一位孩子尽量养成一种好习惯。

2.艺术课程建设

正如斯坦纳曾经说过的那样,“艺术是智力、认知和构思能力的重要唤醒者”。在建设资源中心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行为,在不人为地贴上标签的前提下,让他们悄悄地转化成长。观察并培养、发挥特殊儿童对某一艺术形式的爱好与天赋,做到扬长补短。通过程度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活动,助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艺术课程教学,使学生尝试并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科学课程建设

科普知识是人们全面健康成长的基础,能有效地为特殊儿童传授基本生活常识,对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奇思异想与手工妙作正是部分特殊儿童的天赋。

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知识、兴趣技能训练等。通过这些教育训练,不但要克服特殊儿童存在的认知障碍、缺陷和弱点,还要去发现和挖掘他们可能存在的优势智能,着眼于优势能力的培养,落实因材施教。

4.学科课程建设

要尽量保障随班就读的学生能够跟上国家课程的实施进度,特别是要关注其语数英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资源教室的学科教学,则要根据特殊儿童的残障状况,开发适用的学科教学方案。

比如趣味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重视蒙特梭利教具的适时使用,用好特教教具,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要借鉴幼儿园游戏教学的理念方法,通过游戏为主的活动,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5.康复课程建设

积极实施以缺陷补偿为目标的干预性课程。感统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孩子皮肤的触觉、前庭感觉和本体感受,实现大脑与身体各种机能的联系与协调,从而促进儿童大脑与体魄的发育。

要创造条件建立感统训练中心,用好配置的感统训练、平衡协调训练专业器材,尽最大可能增加感知觉训练的教育功能、康复功能、培训功能,丰富感知觉统合的教学形式,实现训练资源的优化组合。感统训练中心不但要面向特殊儿童,其课程还要对全校学生开放,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推荐安排学生参加感觉统合训练或组织感觉统合训练游戏活动;专业教师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给予个别化的感知觉训练指导。

还要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发展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制个训课程。资源教室的学生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个训可以很好地弥补一般课程的不足,满足不同学生所需。

(三)补充课程

1.读绘课程建设

特别关注并开发阅读性专题课程,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逐步转化为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可设计并实施组合童谣、儿歌、绘画的“诵唱绘”课程及组合绘本、绘画、写作的“读绘”课程。

随着课程的推进,综合性课程不能一直停留在诵童谣这个层面,而要配合阅读课、写读后感等,使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使课程的表现方式越来越多元,成为名符其实的综合性课程。

2.补偿课程建设

对随班就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还未掌握或掌握不牢,以及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给予个别辅导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及时制订补救教学方案,到资源中心中进行辅导,找到问题和困难产生的原因,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个别需求。

教师也可以利用专门的设备、资源为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各类学科知识指导,通过个别辅导与小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手段和技能的引导,以满足他们学业上的特殊需求。

3.研学课程建设

研学课程是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施行的体验式课程,注重在生活中教育,在自然中教育,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亲自体验与感悟,对于特殊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情感体验的丰富、价值观念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为特殊儿童精心选择活动区域,设计游学线路及活动,使他们在游学过程中融入社区、融入社会,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4.亲子课程建设

切实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互沟通、优势互补的良性的运行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现代特殊教育新格局,从而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促进特殊儿童的教育接近或回归普通教育主流。

通过亲子课程调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对家长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简单的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指导,从而使社会、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让特殊学生的教育做到全纳与全程。

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明确学生学习的主要需求,确定其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制订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开展个别化教学。

通过补救教学、康复训练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上述十大课程并非资源中心课程的全部,而是切合当下普通学校课程实际,切合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最迫切需求,通过综合实施能够取得一定成效的课程组合。在十大课程之外,也可创造性地建构并实施其他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十大课程是提供广大普通学校进行资源中心课程建设的技术路径,各校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校情学情来自主建构。但生命课程、生活课程、艺术课程、康复课程、补偿课程及亲子课程,必须尽量创造条件来有效推进,这样才能取得整合效果。

三、优化课程实施

(一)全日制资源教室课程

资源教室全天在班的特殊儿童必须“一人一表”,这样才能保障他们个别化的教学。要尊重他们的差异,根据上述十个课程为他们量身定制资源教室课程表,比如一张课程表就包括:生活自理课程、综合艺术课程、阅读表达和趣味数学课程、电影赏析课程、沟通与蒙氏课程,还有以康复训练为主的感统训练课程,同时孩子们也参与学校的特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实施来发展他们的特长,全面实施个别化教育和缺陷补偿,为特殊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资源中心面对的特殊儿童中以随班就读学生为主。他们平时在教室里参加正常的课程学习,每天于固定的时间到感统训练中心或融合训练中心参加由专业教师指导的感统训练或专业的心理辅导。

(二)随班就读的课程

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原则上要执行普通学校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使用统一教材。学校可根据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能力,采用简化、替代、减量、分解、重整等课程调适策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弹性调整。

教师在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的关系,应当以集体教学为主,并加强特殊学生的个别辅导。

学校可根据特殊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和办学条件,采取全融合、部分融合、走班、分科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差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个别补救教学、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

随班就读的课程实施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科学进行半日制课程的研制与实施。要确认下午参加资源教室个训等个别化课程的学生名单,还要落实那些自由参加下午感统训练的学生,并在相关班级实施差异化教学,进行一对一服务。必要时,应该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量身定制适合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做到一人一课表,提高随班就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落实差异化教学。在普特融合的教室里,我们从“关爱每一个”走向“特别关爱这一个”,定制“一对一补偿教学计划”。普特融合的班级中,要专门研讨制订“差异教学方案”,做实、做细随班就读学生的差异化教学。课前要细化学情分析,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基本学情,单独设计他们能够接受的教学目标;关注普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在提问督学等环节上进行适当的帮扶。课后及时跟进,一对一辅导或进行专题的补偿式教学。

四、完善课程评价

对每一个资源中心的学生都应建立个人档案资料,这些资料包括筛查和诊断资料、访谈和观察记录、个别化教育计划、分阶段评价和测验结果等。

对于在资源教室全日制学习的学生,特教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完成观察、记录的任务之外,还应定期对特殊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估,可以利用配置的常用的测评量表和评估工具,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评估、语言能力评估、运动能力评估、言语功能评估、听觉功能评估、情绪行为评估等专项评估,通过评估判定阶段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课程实施重点。

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估不能简单套用对普通学生以学业评价为主的考试办法,要注重综合性、过程性、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评价内容应当包括思想品德、知识与技能、缺陷矫正和补偿、潜能开发、特长培养、沟通与交往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评价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是笔试、口试、操作或活动等其他形式。对特殊学生的教学评价要有利于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引领和促进残疾学生发展。对于视力残疾、听力残疾等学生在升学考试中的特殊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照国家规定为其顺利参加考试提供合理便利。

五、强化课程保障

(一)优化专业保障

学校在课程规划与实施过程中要与各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密切合作,并加强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专家教授的联系,积极听取多方意见,共同开发适合资源教室学生的课程。与残联、卫生等有关部门合作,组成协助教育共同体,实现医教结合、康教结合等融合教育模式,以强化资源教室康复训练课程的专业性。

(二)创新课程实施

基于“尊重、博爱、呵护”的核心理念,围绕特殊儿童的需求特点,建立校内各学科协作团队,对专业康复课程等采取购买社会服务、聘请专业机构专家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发展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制个训课程,以此弥补一般课程的不足,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形成符合残疾儿童身心特征和需求的个别化教育方案,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建好融通平台

资源中心要面向所有学生,也要有意识有措施地让普通学生融入资源教室,创造一切机会让特殊学生融入普通学生群体,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可以安排普通班级教师参与资源教室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康复训练等专业性活动,不断提升其对资源教室的认识,并增强其特殊教育的基本技能。

(四)整合教学资源

为了保证资源教室课程的丰富性、趣味性,各校要将自身的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并合理利用。要经常带领资源教室的孩子们参加一些活动,也为这些特殊儿童提供充分展示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五)促进教师成长

课程实施之前,一定要组织有关教师进行专题学习,使其深入掌握项目建设开发理论、解析项目设计意图,激发教师担负起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要创造条件让每一位教师都了解资源中心建设的进程和课程的实施情况,了解特殊儿童的成长情况,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资源教室课程的建设,从点到面,不断促进学校教师的特教专业化成长。更进一步地,使更多的教师初步具备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个别化教学的专业素养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以课程实施的需求为导向改变融合教育的政策”,这是对课程建设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中所发挥作用的深刻认识。据此展望,因为“N+”组合式课程的建构,江苏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就不仅仅是一间或几间房,而是有江苏特色的“资源教室群”;因为课程的实施,江苏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将推动特殊教育师资的“备案制”“派遣制”等制度创新;因为课程的保障,江苏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不但使《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落地,而且还将推动广大普通学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更新。

我们相信,教育就是为了公平;我们确信,有质量的教育才是公平。我们相信,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个人;我们确信,融合教育的课程有着特别的意义,对普通学生与特殊儿童少年“上好学”“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都是最好的推力。

猜你喜欢

融合儿童课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融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