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文学作品的课堂感染力

2018-02-24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

学苑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曾皙课文情境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 舒 畅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对这类作品的教学,应成为学生激发情感、陶冶情操、树立价值观的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所说的:将语文教到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印记。下面是我在日常课堂实践中积累的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朗读感悟法

书读百遍,其情自见。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灵活选择齐读、散读、展示美读、分角色对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让学生随着读,穿透课文的“语表层”,进入“内蕴层”,体验课文的意蕴,让语言所抒发得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教授《陈情表》一文时,我向学生介绍此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并引用前人的评论“……读《陈情表》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当我问学生:“你们读此文后流泪了吗?”谁知许多学生竟不以为然地嬉笑着说:“这有什么可哭的?”但当他们按照要求,一气呵成反复通读文章十遍后,无不被文中所陈的至孝之情深深触动,皆收敛笑容,唏嘘不已。

二、情境设置法

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假设情境,引导学生延伸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与作者间的文字隔膜,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

设置情境可以采用常规的方法,如教师用语言进行启发。在学习杜甫的《登高》一诗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开场白:“12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现长重庆奉节)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时而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步履蹒跚,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他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回顾凄凉的一生,老人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七律——《登高》。”这样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诗歌特定的情境中了,比介绍诗体常识等导语更能抓住学生的心。

也可以借助一些手段使教学过程更加艺术化,如音乐及其他多媒体手段。比如在鉴赏柳永的《雨霖铃》时,播放了歌曲《雨霖铃》。歌中那凄婉缠绵的旋律,哀切而深情的演唱,将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感伤抒发得淋漓尽致,大家被深深打动了,教室里鸦雀无声。一曲终了,几秒后同学们才回过神来。有人叹息,甚至有人偷偷抹去眼中隐藏的泪水。

三、知人论世法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如情。”读作品,首先要读懂作者,然后才是渗透个人情感体验的读出自我。如果不了解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经历,怎能读懂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激愤;如果不了解辛弃疾立志抗金、报国无门的处境,怎能理解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苦闷;如果不了解毛泽东革命领袖的身份,怎能体会“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教授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苏轼、李清照、曹雪芹等大家的作品都离不开对他们人生际遇的详细介绍。

四、思维撞击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结合课文实际,有意识的提出问题,引起争论。如学习《祝福》一课时,我问学生:“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自由讨论发言中加深了对祥林嫂是否具有反抗性这一问题的理解。

另一种是鼓励学生质疑。杨福家院士曾经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充满等待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如学习《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时,课前提出预习要求,让学生在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每人以书面的形式,至少向我提出一个问题。课堂上,我就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几乎每个人都提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孔子赞同曾皙的志向?”大家踊跃发言,有人说曾皙描绘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图景是孔子所向往的生活,有人说这体现了孔子晚年淡泊闲适的心态……虽然见解不同,却都有一定道理。接着我便顺势抛出一个问题:“你赞同文中哪个人的人生志向呢?”赞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都有人在。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了人生理想、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收效很好。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提高语文课堂的感染力,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语言要有激情,甚至会“煽情”。

2.善于机智拓展,注重生成。在讨论的环节中,教师要成为组织者和引路人,要及时调整情感教育目标,在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内容上重锤敲打,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留下难以磨灭的情感烙印。

3.情感教育要立足文本,巧妙自然,有意识而无痕迹。

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篇课文,一千个教师或许会有一千种教法。但无论怎么教,让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心灵的成长,才是有感染力的、成功的课堂。

猜你喜欢

曾皙课文情境
解读《论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背课文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