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需要重温 教育需要真心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2018-02-24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赵君华

学苑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教育者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 赵君华

教育者永远都不能只注重实践,还要注意学习教育理论。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以后,深深地为前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崇高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我更感觉到他的教育理论真的是教育大海上的航标灯,指引着教育者前进的方向,拨开了我教育路上的迷雾。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只要是投身教育的人没有不知道的,我觉得可以称得上是外国的“孔子”,而且他更加侧重于少年孩子的教育。他对教育的忠诚和热爱真的达到了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度。真的做到了平凡的岗位,光辉的业绩。

一、教育是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这一品质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真正具有这种宝贵品质的教师,他的讲课就像跟学生进行议论。他不是拿真理来进行说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谈心:他向学生提出问题,吸引他们来一起进行思考。”现行教育体制下,部分教师还是沿用陈旧的教育模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完全抹杀了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模糊了的学习目的,使得学生失去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说起传统,其实苏霍姆林斯基的时代更加久远,但是他能让教育优于现在的国内教育,这就值得我们思考。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要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我国早就有古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体现出的对教师师德的阐述和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的论述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师德要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去。而且教育者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生动的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德育理念,让孩子不知不觉中收到教育,从而发生改变。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书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孩子们在一次远足归途中,向邻村的一位老奶奶要水喝。老奶奶请孩子们到果园里去,并拿出水果和土豆款待他们。孩子们吃完后向奶奶表示了感谢,然后又出发了。走了半公里的时候,孩子们忽然想起他们刚才坐过的地方,一些烤土豆的皮丢在地上没有收拾。于是,一场小小的辩论开始了。有的孩子不以为然,认为返回没有价值,有的孩子却认为应该回去收拾干净。在老师的支持下,孩子们决定往回走,只有一个孩子没动,他说:“我要在这里歇会。”但是,当他听到同伴们气盛愤怒的指责他的话时,他想休息的念头就打消了。在这件事中,苏霍姆林斯基努力让学生进行一种体验,那就是让孩子们体验到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这是何其宝贵的体验呀!

三、读懂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接受教育者的爱并能传递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在《寄语后来人》中写道:“要教导学生把他人的欢乐和忧虑变成自己切身的欢乐和忧虑,要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最高尚的需要——需要他人,就让人成为学生精神世界里最可宝贵的珍宝吧。”他爱教育、爱学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把每一个学生视为“我的孩子”,与他们朝夕相处,一天也不能与学生、教学相脱离,这位教育家坚持强调,没有对受教育者的爱和尊重,就没有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具备热爱教育工作这一前提,只有从心里爱这份职业,才可能让学生感觉到你的爱,自然流露没有修饰的真实的情感。高中学生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龄阶段,既是人生中拥有激情和梦想,最富有活力的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时期,此时最需要老师们对他的关爱和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需要教育者去模仿、去超越。在中国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有魄力、有激情去担当起这个重担。当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当一个教师能够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生活的美,感受世界的多彩,这样的教师才是最成功的教师。我想投身到这样的教育当中,我要成为这样的教师!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