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匠心”打开“话匣子”

2018-02-24米俊茹

新闻采编 2018年2期
关键词:李峰技术能手绝技

◇ 米俊茹

“国之重器,国之匠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对翻开“中国制造2025”新篇章、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跨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寻访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2016年4月起,山西工人报精心策划实施了《匠心逐梦·寻访三晋工匠》专题系列报道。下基层、进车间、到工地、走野外,记者们奔波在采访的路上。截至目前,已完成报道40余篇,在广大职工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呈现工匠绝活绝技,披露工匠成长的心路历程,记者被工匠们“择一事,终一生”、极致忘我的“工匠精神”深深感动。可以说,在收获了成功采访的同时也收获了最宝贵的采访经验。那就是:学习“工匠精神”,用“匠心”采访。

一、采访完全不懂的行业 用“匠心”打败“无知”

《“神钻”彭志平》《工人技师刘奇的长宽高》《王晓霞:解码动车“黑匣子”》《牛国栋:轧出不锈“中国造”》《支架圣手“减矸王”李峰》……从《匠心逐梦·寻访三晋工匠》开栏至今,笔者先后采访了多个行业的15名工匠,经历了由对无知事物的抓狂到用“匠心”逐渐梳理明晰的过程。

虽然在采访之前对工匠所在的行业和其工作性质进行了了解,但到了采访现场后,脑袋发懵,从似懂非懂变成了完全不懂。“在钻机上如何感知地层的情况,那可是完全未知的呀?”“不好意思,变速箱是用来做什么的?你能不要用技术术语解释吗?”“这个仿真机真的和动车上的一模一样吗?咋回事,请打个比方说。”……隔行如隔山。技术术语、工艺流程等,让学文科的记者对这句俗语才有了切肤般的感受。

惟有耐心地、不厌其烦提问,反复用心感悟理解,套用“匠心”这个词,就是用“匠心”打败了自己的无知。

坐下来先聊着。连打比喻带比划,又画图来又换说法,旁边还有工友不停地帮腔,记者终于在脑海里有了个轮廓,说心里明白吧,一会儿又陷入糊涂中了。

闹不清楚去现场。戴上安全帽,穿上雨靴,和彭志平一起到泥浆池子跟前听他现身说法,配比啦、化学反应啦,虽然还是知道个大概,但比之前强多了;进了太钢不锈冷轧厂连轧作业区参观后,才明白牛国栋描述的悠卷是怎么回事……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记者心里清楚肯定不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读者才行。好吧,现场回来,坐下来接着聊。一字一句翻译成百姓的语言,再和工匠们求证是不是这么回事、准确不准确、不准确再换个说法……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艰难地啃,调动所有的方法求证,不负“匠心”,赶紧记清楚,终于有个眉目了。

二、面对少言寡语的采访对象,用“匠心”帮其打开“话匣子”

按照采访要求,《匠心逐梦·寻访三晋工匠》系列报道主要体现工匠们的绝活绝技。但在采访中,朴实的工匠们大都是一副“吾亦无他,唯手熟尔”的表情。说实在,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司空见惯,加上总结表达能力有限,也说不出明晰的一二三来,所以这个绝活绝技的挖掘任务就交到了记者手里。

绝活,当然是自己能干的别人干不了的活。被列入采访对象不是三晋技术能手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者,就是国家级或省级的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都是在省里或全国获得行业技能大赛名次的优秀选手。大部分人的绝活,不像在鸡蛋上刻字那样好呈现,需要记者在深入采访中才能挖掘总结出来。

临汾市平阳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禹光,为了又见平阳窑,20年间走访老窑工,查阅资料,不断试验、改进;一遍一遍地烧,慢慢地,温度、火候的掌握要恰到好处。他的“五色土,古法盘,釉料调制有秘方,‘火眼金睛’把火候”,就是记者在采访中细心观察帮他总结出来的“绝技”。他听了不断点头,连称是这么回事、总结得好。

李峰是同煤集团塔山煤矿综采队的一名班组长,曾在2015年第六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液压支架工种第二名,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说到绝活,他称当年竞赛时就是看谁移架质量高,标准是看支架与支架之间的间隙是否均匀、看支架与支架之间的立柱是否平行、支架与支架始终保持对齐状态。据此,记者给他总结出“两看一对”“一条线”的绝技。他憨厚地笑着说“就是这样的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还帮他总结出两项绝活:独门放顶煤技术和放煤工灯语。支架圣手“减矸王”李峰,这个标题里就体现了他的绝活。这也是记者琢磨了一周多才想出来的。

采访中,大部分工匠来自生产一线,只会干不会说,表达能力有限,加上紧张等原因,有时连正常的交流都磕磕绊绊。此时,记者就要展示采访技巧,用心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使其放松,引起共鸣,显得尤为重要。

王雷雨是同煤集团马脊梁矿国家级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拥有多项国家专利,曾获多项“国”字头荣誉。工作非常出色,人却寡言。因为年龄和记者相仿,记者就从年龄聊起,一同回忆学生时代,再聊到爱好,最后成功转入工作的话题。所聊的话题看似与主题相关不大,但大有深意。他的木讷只是表象他身上所体现的工匠精神,正是他做人的一贯:爱好、痴迷,以致于达到忘我的地步。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性格、受教育程度、爱好等各异,所以在采访中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采访方式当然也要因人而异。这样的采访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当然,采访中永远不变的应该是记者倾听的姿态和诚恳的态度,要感同身受和采访对象一起共鸣。这样,采访对象就会不自觉地认定你是他的朋友,愿意敞开心扉。

当看到李峰的手上、脸上、胸前、背上,由于煤灰溅进去或煤渣划破皮肤、煤灰沉积在皮肤里留下无数个青黑色的印记时;当听到彭志平说由于几个月没回家、孩子不认识他,段禹光的一窑瓷器又烧制失败时,记者真的是为他们心酸难过、着急惋惜,同时送上深深的敬意。此时此刻的采访气氛自然和谐顺畅,话题倾泻而出。

现场采访达到极致,采访内容消化殆尽,补充采访不吝沟通,辗转反侧琢磨标题,几易其稿耗尽心血,用“匠心”打造的稿件最终收获了感动,这个经验宝贵至极。 采访中,多名工匠对记者说:“你都把我们问住了。你这不是采访,简直是来学艺的。”多次的采访也感动了工匠们,他们说:“锲而不舍,追求极致,你们记者身上的‘工匠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采访对象,更感动了读者。报道被企业、工会关注,央视在当年的“五一”期间对张东元、罗琴琴等多名三晋工匠予以专题报道,被《工人日报》等一些媒体纷纷转载,工匠们的同学圈、朋友圈、同事圈也纷纷转发,特别在一线职工的微信群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在企业掀起了学习“工匠精神”的高潮。□

猜你喜欢

李峰技术能手绝技
花丝镶嵌 精密如发的非遗绝技
独门绝技
高地上的千纸鹤
十大工种摆擂台 竞技切磋显真功荆门产业工人争当新时代“技术能手”
全国技术能手陈行行
静翕:李峰、张广慧、陈勇劲作品展
我们都是好人
如何实现角色转换带好一个团队
身怀“绝技”的小编们
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