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传统民居特点研究

2018-02-24何佳佳周瀚醇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厅堂天井徽州

何佳佳,周瀚醇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会计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相对于宫殿、寺庙、府邸等建筑形式,中国传统民居更加亲山亲水,具有 “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等特点。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1]徽州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以精美细致著称。笔者拟从选址、布局、造型、色彩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徽州传统民居的特点。

一、选址注重显山露水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作诗云:“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几句诗一方面反映出徽州的富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徽州的风景之美。古代徽州人聚族而居,在为民居选址时注重风水,追求民居结构的完整。徽州传统民居一般建于风景秀丽的地方。在修建民居时,徽州人追求显山露水的效果,很多民居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风水学是一门十分玄妙的学问。古人相信,住宅风水的好坏直接关乎家族的命运。徽州人在修建民居时都会认真研究山脉的走势,追求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于建筑,徽州人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说法。在徽州人看来,最为理想的宅基地应当左边有流水(青龙)、右边有长道(白虎)、前边有宅池(朱雀)、后边有丘陵(玄武)。徽州人在修建民居时比较注重大门的朝向。在一般情况下,大门位于民居的中轴线上,但门不朝南,因为徽州人认为南向主火大不吉。从汉代以来,徽州就流传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其依据如下: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征家即兵家,兵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明清时徽商盛极一时,徽派建筑也为很多人所了解。为了规避不利因素,徽州人在修建民居时设计了形形色色的门,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偏门(偏离民居中轴线的门)、斜门(与所在墙面有一定夹角的门)、假门(有门的样子但其实没门)、样门(从不使用的门)等[2]137。徽州人比较重视理水,在为民居选址时先要观察风水,相地度势,在修建民居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利用地表水建立灌排系统,注重修建水塘、水池。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北部的宏村是一个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村落内保存了大量的古民居。该村北枕雷岗,三面环水,南屏吉阳山,地理位置优越,选址符合风水学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等理念。

总体来看,徽州人在修建民居时对大环境有所选择,对小环境主动退让。徽州人这种“显山露水”“择地而居”的建筑理念,不仅是“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而且也是躲避凶灾这一愿望的体现。

二、布局讲求中轴对称

徽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的居住方式是巢居。学者们在对徽州古民居进行研究后发现,徽州人将民居设计成干栏式木楼与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的式样,主要是为了使民居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徽州地区多雨,徽州传统民居基本上都是楼房,即使只有一层,也会架设木地板并预留通气层,以便通风排湿。以清朝时的徽州民居为例,民居一层和二层的高度比为2∶1,这是因为人们主要在一楼活动。即便如此,这一时期的徽州民居仍然保留了古越人巢居的痕迹,厅堂开敞且与天井相连[3]。

徽州传统民居平面方整,中轴对称。整个民居的空间序列为:入口—大门—天井—厅堂(两侧为厢房)—后天井—二进厅堂,民居内部呈矩形延伸。三合院、四合院是徽州传统民居最常见的形式,若三合院、四合院不能满足居住需求,徽州人还会采取两两结合的方式来修建民居(如两个三合院结合、两个四合院结合,或者一个三合院和一个四合院结合)。徽州传统民居厅堂较宽敞,厢房较狭窄,各个房间借助回廊相连。民居的平面布局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凹”形,即三合院,为三间一进楼房,这是徽州传统民居中最简单、最经济的形式,被广泛采用;第二种是“回”形,即四合院,为三间两进楼房,较富有的人家修建民居多采用这种形式;第三种是“H”形,即两个三合院相背组合,为三间二进楼房,前后各有一个天井,中间两个厅堂合用一个屋脊,这种形式俗称“一脊翻两堂”;第四种是“日”形,由两个四合院组合而成,为三间三进楼房,有上、中、下三个厅堂和两个天井。这种组合可以继续延伸,形成四进堂、五进堂等,由于每进一堂便升高一级,这种建筑形式俗称“步步高升”[4]65。

天井是徽州传统民居的中心,也是徽派建筑的重要元素,它既有实用功能,也寄托了徽州人美好的愿望。天井呈长方形,位于厅堂前,面积一般不大,它集采光、通风、排水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在徽州传统民居中,天井是“家”的象征,有“家”必有“天”。徽州家家户户都有天井,这代表着“天人合一”。天井也有实用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天井具有采光功能。高墙小窗是徽州民居的特色,徽州传统民居内部采光条件较差,而天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居内部的采光条件。徽州民居与北方民居不同,北方的四合院主要依靠自然光照明,室内一般比较明亮,而徽州民居的天井比较狭窄,四周房屋密集,民居主要依靠折射之后的自然光照明,室内光线柔和。其二,天井具有通风功能。徽州民居的厅堂是开敞的,天井狭窄,厅堂与天井之间的气压差促使空气流动。其三,天井具有排水防火功能。在徽州传统民居中,天井四周的房屋皆向内坡,一旦下雨,四面屋顶流下的水可聚集于天井,形成“四水归堂”之势,寓意为“肥水不落外人田”。天井蓄水池既可以调节住宅内的小气候,又可以当作灭火的水源。其四,天井具有组织功能。天井位于大门和厅堂之间,可以连接各个房间[2]142。歙县宏村的承志堂有9个天井,房屋围绕天井修建。安徽省黄山市南溪南村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古民居——十三天井老屋,12栋楼房呈“井”字排列,构成一个整体,楼房之间有走廊相通,房间采光条件良好。

三、造型古朴精致

徽州传统民居由点(门、窗、装饰物)、线(墙脊)、面(墙面和屋顶)等元素巧妙组合而成,看上去恬淡雅致。“粉墙黛瓦马头墙”描述的就是徽州传统民居古朴精致的外部造型。

徽州传统民居整体上是封闭的。徽州人为了防盗以及确保家庭活动的私密性,将外墙建成高耸的实墙,只在房屋二层开小窗透气。由于民居内有天井,高耸的实墙并不影响室内的采光和通风。徽州土地资源稀缺,村落内民居比较密集,民居侧面封闭有利于相邻建筑物的拼接。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其形状酷似马头而得名[5]。修建马头墙原本是为了防火,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也有着独特的美学效果。徽州传统民居的天井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民居内部有各式各样的天井,天井中有繁茂的植物,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是“虚”的一面。马头墙使徽州民居呈现封闭的状态,这是“实”的一面。徽州传统民居高大的外墙与墙上开的小窗形成了“大”与“小”的强烈反差。 在徽州传统民居中,“虚”和“实”、“大”和“小”相互映衬。

徽州人一向重视大门的修建,当地素有 “十分建楼,七分建门”之说。徽州传统民居的大门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字匾门。这种大门是最常见的,字匾的内容、砖雕的图样、门楼的大小以及建筑的质量等都与民居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相关联。第二种是八字门。有些民居的大门位于前主墙稍后的位置,门墙与大门之间有一个角度,呈外八字形,选择这种类型大门的主要是官宦人家。第三种是牌楼门。这种大门形似牌坊,一些大户人家宅第的门楼甚至就是牌坊。第四种是拱形门。这种大门的门套上部为拱形,拱形门多为旁门。徽州人讲究“财不外露”,其民居从外面看起来很朴素,而室内门窗的制作工艺却很讲究,这些门窗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徽州传统民居门窗上的装饰图案多种多样:动物和植物最为常见,龙凤、麒麟、莲花、牡丹等代表着民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关;几何图案也比较常见,冰裂纹的寓意是寒窗苦读,云头纹的寓意是功成名就,这些图案反映出古徽州崇学重教的风气[6]。

四、色彩素淡清雅

徽州人崇尚程朱理学,他们生活在青山碧水之间,醉心于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受此影响,徽州传统民居的色彩一般是素淡清雅的。“青瓦出檐长,马头白粉墙”是徽州传统民居色彩的写照[4]76。民居墙面用白垩着色,呈现干净雅致的立面效果,屋面以小青瓦铺设,黑色和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另外,马头墙顶部的小青瓦给白色外墙添加了黑色线条,也强化了民居整体黑白对比的效果。民居建成后,其墙体常年经受雨水的冲刷,原先涂抹的白色逐渐褪去,青砖的颜色显现出来,墙面整体呈灰色。因此,徽州传统民居的色彩便是黑、白、灰三者的结合,有着水墨渲染般的奇特效果,令人观后产生一种沧桑感。

徽州传统民居的色彩与当地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关系。首先,建筑物淡雅的色彩给人感觉是朴素、冷静,这种建筑色彩与徽州人与世无争、中庸平和的性格有内在的联系。其次,淡雅的建筑色彩还与徽州人的审美追求有一定的关系。徽州多雨雾,民居墙面色彩为白色,很容易融入雨雾之中,徽州人就用灰色瓦片来凸显民居的轮廓。瓦片的颜色会随着天气的改变而改变,雨天瓦片颜色变深,晴天瓦片颜色变浅。这样一来,徽州民居的黑、白、灰色调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协调搭配,山水与建筑融为一体,整体呈现和谐之美。

五、余论

徽州传统民居形成上述特征既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也与当地的文化积淀有关,徽州传统民居是徽文化的重要代表。

今天,徽州人对传统民居进行了改造,使民居变得更加宜居了。改造后的徽州民居依然是两层结构,不过天井和大厅堂都不存在了,这样一来,民居就变得更加实用,能够供更多的人居住。为了使民居符合现代生活理念,人们又在民居中修建了厨房和卫生间。传统徽州民居不对外开窗的传统也被打破,天井取消之后,出于采光、通风等方面的需要,人们在民居墙面上开了窗户。改造之后,徽州传统民居的木构件被砖或砌块取代,这种改革有利于民居防火。民居中的装饰也被简化了,虽然门罩和门檐都被保留下来,但传统民居门檐下的砖雕不存在了,由于建筑材料发生了变化,在民居内部也没有了木雕。目前,徽州新民居在结构、材料等方面逐渐向现代民居靠拢,但总体上还是保留了传统民居的特点,其中,粉墙黛瓦的建筑色彩和以马头墙为代表的建筑符号的保留使徽州的建筑文化得以延续。

猜你喜欢

厅堂天井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徽州人
秋夜(1)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登堂入室
雨天
一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