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祐本《史记》《汉书》用字异文研究

2018-02-24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班固用字用例

李 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史记》《汉书》从产生之日到今天,经过历朝历代的整理、修订、校勘和注释,其中某些用字已被后人更改,因此,对两书中的用字异文进行研究,最好选择出土本。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史记》《汉书》有完整的出土本问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选择传世本。本文之所以选择景祐本作为研究对象,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景祐本是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之一,它最接近两书用字的原貌;第二,景祐本是两书为数不多的善本之一,用字的可信度高。

异文的定义有很多种,因本文是以汉字职用学理论为指导,着重研究景祐本《史记》《汉书》中的用字异文,所以,我们采用陆宗达、王宁对异文所下的定义:“异文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中用字的差异,或原文与引文用字的差异。 ”[1]笔者将《汉书》引用《史记》时产生的用字差异看作两书之间的异文。

用字习惯有个人用字习惯和时代用字习惯之分。就个人用字习惯而言,不同的人在表达同一义项时往往会选用不同的字。《容斋三笔》卷第十“六经用字”条:“‘六经’之道同归,旨意未尝不一,而用字则有不同者。如佑、祐、右三字一也,而在《书》为‘佑’,在《易》为‘祐’,在《诗》为‘右’;惟、维、唯一也,而在《书》为‘惟’,在《诗》为‘维’,在《易》为‘唯’,《左传》亦然。 又如《易》之‘无’字,《周礼》之‘灋、眡、薧、鱻、齍、辠、、、斞、閷、簭’等字他经皆不然。”[2]

时代不同,表达某一义项的习用字也会有所不同。对于汉字的时代性,曾良指出:“汉字在一个个词相对应的时候,在古代和现代既有相同,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我们用今天的汉字体系去理解古人的汉字体系,往往会出错……这说明文字体系在不同的时代可能是不同的系统。”[3]裘锡圭将古今用字习惯的不同称为古今“用字方法”不同,他在《简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读传世先秦秦汉古籍的重要根据》中说:“我们所说的用字方法,指人们记录语言时用哪一个字来表示哪一个词的习惯。用字习惯从古到今有不少变化。”[4]在一定时期内,表达同一个义项的不同文字中,通常有一个字处于主导地位,裘锡圭将其称为习用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用字习惯,习用字会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西汉和东汉之间相距20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义项的习用字会发生变化。当时代用字发生变化时,班固在引用《史记》的过程中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将司马迁的用字改成东汉时代的习用字。

从个人用字习惯和时代用字习惯来看,景祐本《史记》和《汉书》用字异文的产生有4个原因:司马迁用社会习用字而班固用个性字、司马迁用个性字而班固用社会习用字、司马迁和班固都用个性字、司马迁和班固都用社会习用字。

一、司马迁用社会习用字而班固用个性字

【醫/毉】

例1.郎中令周文者,名仁,其先故任城人也。以醫见。(《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例2.周仁,其先任城人也。以毉见。(《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

按:“醫”和“毉”在这里的意思是医术。

《说文》无“毉”字。理论上讲,“毉”的出现要早于“醫”。中国古代巫、医同源,中医这个行业最初从巫术分化而来。“醫”和“巫”常连用。唐《裴谊墓志》:“忽染痢疾,数日之间,醫巫不救。”《周礼·夏官·巫马》:“巫马掌养疾马而乘治之。”俞樾《群经平议》:“巫马非巫也。巫,犹醫也。巫、醫古得通称。盖醫之先亦巫也。”“毉”字从“巫”,大概是因为人类早期曾以巫术治病,以巫师为醫师。西周以后,巫和醫有了明显区分,春秋时期设有专职医生,如《左传》中有秦国良醫醫和、醫缓等的记录。“醫”字的出现,说明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发明了用酒治疗的办法。

《史记》无“毉”字,而有“醫”字的用例 38 个。 《汉书》中“毉”的用例7个,“醫”的用例 41个。可见,在《史记》和《汉书》中“醫”都是汉代的习用字。在汉代其他传世文献中,“醫”也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习用字的位置,“毉”的用例则比较少。

综上所述,司马迁所用的“醫”字是汉代的社会习用字,班固所用的“毉”字是非习用字的个性字。我们认为班固之所以改“醫”为“毉”,可能是基于他个人的古文修养,有意为之。

例3.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昊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二、司马迁用个性字而班固用社会习用字

【襢/袒】

例5.太尉将之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襢,为刘氏左襢。”军中皆左襢为刘氏。(《史记·吕太后本纪》)

例6.勃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皆左袒。(《汉书·高后纪》)

按:“襢”和“袒”在这里的意义是袒露。

《说文·衣部》:“袒,衣缝解也。 从衣,旦声。 ”《武威汉简·甲本燕礼》:“在,大夫射,则肉袒。 ”《礼记·曲礼上》:“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衣。”郑玄注:“袒,露也。”可见,“袒”是表示袒露意义的本字。“襢”不见于《说文》,但汉代应有其字。《礼记·丧大记》:“君为卢宮之,大夫士襢之。”郑玄注:“襢,袒也,谓不障。”《玉篇·衣部》:“袒,肉袒也。或作襢。”

《史记》表示袒露意义除此3处用“襢”外,其他23处皆用“袒”。《汉书》无“襢”的用例,用“袒”表示该义项有21个用例。可见,在《史记》和《汉书》中“袒”都是表示袒露意义的习用字。此外,我们对汉代其他传世文献进行调查,也证实“袒”是汉代表示该义项的习用字。

所以,司马迁所用的“襢”是个性字,班固所用的“袒”是社会习用字。班固改“襢”为“袒”,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袒”是《说文》所认可的正字,这与班固“正文字,惟学林”的追求相吻合;第二,“袒”笔画少且习用,不仅方便作者书写,也便于读者理解。

【珪/圭】

例7.及诸祠,各增广坛场,珪币俎豆以差加之。(《史记·封禅书》)

例8.及诸祀皆广坛场,圭币俎豆以差加之。(《汉书·郊祀志上》)

按:“珪”和“圭”在这里表示瑞玉的意义。

班固改“珪”为“圭”,共出现 8 次,《史记》“圭”12见,其中表示瑞玉6见。“珪”在《史记》中24见,皆用于表示瑞玉。《汉书》“圭”24见,其中表示瑞玉17见。“珪”在《汉书》中4见,皆表示瑞玉。由此可见,《史记》中“珪”是表示瑞玉的习用字,《汉书》中表示该义项的习用字为“圭”。

我们对汉代其他传世文献中“圭”和“珪”表示瑞玉意义的次数进行统计,发现“圭”在西汉是社会习用字,到东汉“珪”的使用频率渐渐升高,但“圭”字在当时依然习用。所以,司马迁所用的“珪”是个性字,班固所用的“圭”是社会习用字。

三、司马迁和班固都用个性字

【舩/舡】

例9.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舩,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例10.羽乃悉引兵渡河。巳渡,皆湛舡,破釡甑,烧庐舎,持三日粮,视士必死,无还心。(《汉书·陈胜项籍传》)

按:“舩”和“舡”在这里表示的是舟船的意义。

《说文》无“舩”,但汉代应有其字。《居延旧简》:“肩水候官元康二年七月粪卖舩钱出 。”《字汇·舟部》:“舩,俗船字。”“舡”亦不见于《说文》,但许慎在给《淮南鸿烈解》作注时使用过“舡”字。《淮南鸿烈解·原道训》:“贠者常转,窽者主浮,自然之势也。”许慎注:“窽,空也,舟舡之属也。 ”《玉篇·舟部》:“舡,船也。 ”《扬子云集》:“吉甫闻舡人之声,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

《史记》用“舩”表示船的意义有7个用例,没有用“舡”表示船的用例;用“船”的用例有40个。《汉书》用“舡”表示船有4个用例,用“舩”表示船有18个用例,用“船”有 45 个用例。可见,在《史记》和《汉书》中“船”都是习用字。在汉代其他传世文献中,“船”也是习用字。

综上所述,“船”是汉代的社会习用字,司马迁所用的“舩”是个性字,班固所用的“舡”也是个性字。

【据/裾】

按:“据”和“裾”在这里的意义是傲慢。

《说文·衣部》:“裾,衣袌也。 ”段注:“袌各本作袍。今依《韵会》正。上文云袌,褱也。褱物谓之袌,因之衣前襟谓之袌。”所以,“裾”的本义是衣服的前襟。以此本义为出发点,“裾”引申不出傲慢的意思,但“裾”与“倨”读音相近,可通假。《荀子·宥坐》:“其流也,卑下裾拘必循其理。”

《说文·人部》:“倨,不逊也。”《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临事不敬,倨骄毋人。”《淮南鸿烈解·缪称训》“嫚生乎小人”许慎注:“嫚倨,小人行也。”

《史记》用“据”表示傲慢只有1个用例,没有用“裾”表示傲慢的用例;用“倨”表示傲慢有19个用例。《汉书》用“裾”表示傲慢有2个用例,没有用“据”表示傲慢的用例;用“倨”表示傲慢有10个用例。可见,在《史记》和《汉书》中“倨”都是表示傲慢的习用字。在汉代其他传世文献中“倨”也是表示傲慢的习用字。

综上所述,“倨”是汉代表示傲慢的社会习用字,司马迁所用的“据”是个性字,班固所用的“裾”也是个性字。

四、司马迁和班固都用社会习用字

【谿/溪】

例13.振谿通谷,蹇产沟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例14.振溪通谷,蹇产沟渎。(《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按:“谿”和“溪”指山间的小河沟。

《说文·谷部》:“谿,山渎无所通者。从谷,奚声。”可见,“谿”是表示山间的小河沟意思的本字。该字在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出现两次,东汉碑刻出现6次,如《西狭颂》:“两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测之谿,阨苲促迫。”

“溪”最早见于战国中期包山楚简文书:“登人所渐木四百先于君之溪之中。”“溪”字不见于 《说文》,但汉代有其字。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3见,如《阴阳五行》甲篇:“小月浴于川溪。”《银雀山汉简》4见,如《尉缭子》:“缘山入溪亦胜。 ”“溪”为形声字,从水,奚声,也是表示山间的小河沟意义的本字。

《史记》无“溪”字,而用“谿”表示山间的小河沟的意义,有10个用例。《汉书》用“溪”表示山间的小河沟的意义仅1见,用“谿”表示山间的小河沟意义有10个用例。由此可见,在《史记》和《汉书》中“谿”都是表示山间的小河沟意义的习用字。

既然如此,班固又为什么要将《史记》上述例句中的“谿”改成“溪”呢?根据我们对汉代其他传世文献的测查,发现“溪”在东汉有取代“谿”的趋势。所以,我们认为班固改“谿”为“溪”可能与其受东汉时代用字变化的影响有关。

【绌/黜】

例15.周霸属图封禅事,于是上绌偃、霸,而尽罢诸儒不用。(《史记·封禅书》)

例16.周霸属图封事,于是上黜偃、霸,而尽罢诸儒弗用。(《汉书·郊祀志上》)

按:“绌”和“黜”在这里表示的是废除的意思。

“绌”最早见于战国中晚期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 《说文·纟部》:“绌,绛也。 从纟,出声。 ”可见,“绌”的本义是深红色。《说文解字注》:“绌,古多叚借为黜。”所以,用“绌”表示废除是借字记他词。“绌”,《马王堆汉墓帛书》4见,《北大汉简》1见,但表示的都不是废除的意思。该字表示废除义,西汉《居延汉简》1见,即“曰咨二十有二人者敬女官职知□□者三考绌幽□□明明之光也。”东汉碑刻8见,如《鲁峻墓碑》:“案奏□公,弹绌五卿。”

《说文·黑部》:“黜,贬下也。 从黑,出声。 ”《书·尧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传:“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可见,“黜”是废除意义的本字。西汉出土文献中未见“黜”。在东汉碑刻中,“黜”表示罢免意义3见,如《孔彪墓碑》:“可黜否,出□□度。”

《史记》用“绌”表示废除意义30见,用“黜”表示废除意义2见。《汉书》用“绌”表示废除意义3见,用“黜”表示废除意义33见。由此可见,在《史记》中,“绌”是表示废除意义的习用字,而在《汉书》中,表示废除意义的习用字变成了“黜”。

为了解释造成这种用字发生变化的原因,我们对“绌”和“黜”在西汉和东汉的其他传世文献中表示废除意义的次数进行了统计,发现废除意义在西汉的习用字是“绌”,到东汉时该义项的习用字变为“黜”。可能受这一时代用字变化的影响,班固将“绌”改成“黜”。时代用字发生变化的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黜”是废除意义的本字;第二,“绌”本身的语义负担过重,被借用于表示多个假借义项,除废除意义外,还用于表示退缩和缝的意思,这会影响到读者对其所表示义项的准确理解。

五、结语

景祐本《史记》《汉书》用字异文中,司马迁用社会习用字而班固用个性字、司马迁用个性字而班固用社会习用字的情况较多,司马迁和班固都用个性字、司马迁和班固都用社会习用字的情况较少,这说明因时代用字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异文比较少见,西汉的社会习用字和东汉的社会习用字在总体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那些发生变化的社会习用字或是本字取代了通假字,或是笔画少的取代了笔画多的,并且它们在东汉以后的文献中一直处于社会习用字的地位。

猜你喜欢

班固用字用例
容易混淆的词语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班固救马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悬梁刺股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辽代避讳用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