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学习何以可能?

2018-02-23张卓玉

中小学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项目学习

张卓玉

摘要 项目学习是可以最大可能地承载“融通”“应用”等“核心素养”之核心理念的新教育模式。近几年,山西一些学校积极推进项目学习的探索性实验,自编项目学习手册,将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分解成若干项目,学生以做项目的方式进行学习。实验研究努力將课标、教材、教学融为一体,将知识、能力、价值融为一体,将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将自主、探究、合作、展示融为一体,将学与用融为一体;希望通过探索,在更完整地理解“课程”、重新审视“课堂”的概念、在项目统筹下实现课程一体化、从储备性学习走向应用性学习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突破。

关键词 项目学习;课程一体化;储备性学习;应用性学习;项目学习手册;学习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4-0023-04

当前,“核心素养”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我理解。“核心素养”之核心即“融通”与“应用”。近几年,各国围绕这两个关键词,积极推动相关的教育改革;而无论是美国的“STEM学习”、芬兰的“现象教学”、法国的“做中学”。还是中国的“研究性学习”,其本质都相近,可以概称为项目学习。可以说,项目学习是目前人们发现的可以最大可能地承载“融通”“应用”理念的新教育模式。

如果在更宏大的背景下理解项目学习的意义。那么我们便不难发现,它顺应了社会进步的大趋势,是社会进步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体现:其根本动力源于人们对健康、幸福、可持续成长的追求,对人才标准的新理解,对社会转型给教育带来的新挑战的回应。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13年开始,我们在山西一些学校积极推进有关项目学习的探索性实验。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也形成了一些理性认识。

一、山西的先期尝试

四年前,我们开始组建团队,在晋中的八所初中学校进行先期实验,主要涉及语文学科,同时,数学和化学学科的项目开发也在尝试进行中。

就语文学科来说,2013年,我们开始自编项目学习手册,将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分解成六个项目,每个项目大体上用两周的时间完成:学生以做项目的方式学习语文。

项目从何而来?我们的做法是:依据课程标准开发学习项目。即把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各种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等,都转化、融入到学生要做的六个项目中。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自然要有常规的语文学习,如阅读、交流、写作等,但这样的常规学习与已往迥然不同。学生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交流而交流、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要做成这件事而阅读、而交流、而写作。比如:我们取消了写作课。写作完全融在了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根据项目的需要。该写什么写什么,不必为教师给定的题目而苦思冥想。

项目学习除了要落实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外。还特别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落实,如策划、实施、合作、评估等。实践表明,学生的这些能力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得到了自然且实质性的提升。

比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的项目和驱动任务包括——

项目一:“整理家族历史”(写出自己的家族小史)

项目二:“探寻传统节日”(选写一个节日报告)

项目三:“走进体育世界”(编一期体育杂志)

项目四:“品读魏晋诗文”(写曹、陶比较文章)

项目五:“唱响经典音乐”(策划、编辑一期音乐栏目)

项目六:“探究神话寓言”(写_篇寓言故事)

如第一个项目,要求学生用两周时间,尽可能写清自己家族的历史,篇幅不限。第五个项目,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学做这个栏目的总编,策划、内容、文字,全部自己负责:如果栏目内容做得好,学校的电视台或广播站可以采用。

我们非常重视项目学习的活动流程,这个流程非常具体。如“整理家族历史”的具体流程包括以下四方面:活动一,寻根采风(了解自己家族历史);活动二,边读边写(提供九篇阅读参考文章);活动三,撰写家史(撰写自己家族小史);活动四,交流共享(家庭,小组,班级)。

又如:我们开发的化学学科的一个项目是“从自然中的盐到餐桌上的盐——混合物与纯净物”。其具体任务包括以下三个:任务一,从大自然中获取盐:任务二,设计从粗盐中分离出氯化钠的实验方案:任务三。获取不同功能的食用盐。如果学生能把这三个任务都完成了。那么他也就基本可以掌握化学课标中要求的混合物与纯净物的知识了。

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明确任务,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2)以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的形式分步实施;(3)形成项目成果:(4)分享成果,评估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解决项目学习的时间问题,我们将课时、自学、周末等时间进行统筹使用。每个项目课内外总时间约为20个学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一个项目主题有深度的、反复的接触,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那么。三年的实验研究给课堂带来了哪些核心变化呢?(1)碎片性内容转化为整体性项目。(2)学生被动的听讲、做题的过程。转化为主动的项目实施的过程。(3)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主体,包括阅读、探究、实验、制作、交流、分享等。(4)巩固性训练减少,探究性活动增加。

三年的实践证明。项目学习的实验效果是良好的。(1)方向正确。学生、教师、家长、政府官员普遍认同。其中学生最欢迎这种学习方式。(2)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是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召开若干次学生座谈会。学生感叹: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学!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现在的语文有意思。好玩,愿意学。(3)学生的考试成绩好于其他同类校。三年前开始做实验时。实验校的校长都担心这样会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两年多过去后,校长们不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在几次相关的测试中发现。实验校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好于其他学校。(4)措施得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均有相应的解决方案。endprint

二、期待解决的问题

现在,各种理念扑面而来。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一种载体。把这些理念和要求都融合在一起。这是我们改革之初的想法。通过三年多的实验探索,我们认为,项目学习使我们最初的期待成为了现实。特别是通过课程项目化。我们寻找到了承载和落实核心素养的较为完整、适切的载体。

对于核心素养,我的观点如前所述。其核心是“融通”与“应用”。所谓“融通”,就是学生能把学到的所有东西融汇成一个东西、一个整体。包括知识、能力、价值的融通。学科内的融通以及学科之间的融通等。而“应用”的重要意义在于:只有在做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素养的需求,才能获得素养,也才能体现素养。道理很简单:我们要评价一个学生素养如何。就去观察他如何做事。现在。中考、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让他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展现自己的能力。

我们相信,项目学习在发展学生融通与应用能力等方面,能够承载更多的期望。

1.将课标、教材、教学融为一体

我们希望通过设计一个个项目。将课标的要求、项目指南以及课堂教学完全融合在一起,改变三者分属不同主体、彼此分离的现状。

2.将知识、能力、价值融为一体

我们希望通过项目实施。将三维目标统一在一个过程中。如“整理家族历史”项目学习实施后。有一位家长说:我都不知道自己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孩子回家说要做这件事。我们几个人就坐在一起聊。最后才知道我们家是从山东的一个地方来的。我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家庭观念、促进家庭和睦的过程。这样的价值观是在有意无意的过程中渗透的,而不是讲完课,再来讲和谐的重要性、家庭的重要性。

3.将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

现在学校课程很多,学生学习任务很重。而事实上,这些课程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将其融为一体的载体,那么,学校的课程完全可以实现整合。以“发现身边文物”这一项目为例。此项目交给学生的任务是,找到自己家或自己所在社区或住所周边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一样东西(如旧家具、老建筑等)。将你发现的过程、它的特点、你对它的评价等。写成一个报告。这个过程包括读书、写作,是学习语文的过程:同时也包括查资料、搞调研等。所以也是研究的过程、社会实践的过程。

4.将自主、探究、合作、展示融为一体

经过十几年的课改。大家对自主、探究、合作、展示已经非常熟悉了,但现在的问题是,这几个环节是分离的。如果我们让学生做一个项目。那么,这几个环节即可以有机地、自然而然地融合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

5.将学与用融为一体,以用促学,在用中学

我们经常讲要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其基本思路可概括为“先学后用,为用找用”,其实这是人为地将学与用分离。项目学习则倡导以用促学,在用中学;在完成特定的任务中,学与用合二为一。

三、可能产生的变化

项目学习可能产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變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不爱学、教师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热情,这是大多数教师感到最头疼、最难办的一件事。项目学习的特点是任务驱动、目标驱动,学生感到这样的学习有意思。比如:有一个项目的主题是让初中生学习五四时期的散文,每人自选优秀作家,学习、研究他的作品,然后对其作出评价。教师们反映说,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有的学生研究的内容和深度超过教师,有的学生还主动将大家不太熟悉的作家及其作品介绍给同学们。

2.使学习尽可能真实

现在,学生的很多学习都像在演戏。我们推进项目学习。就是要改变为考试而学、为将来而学、装模作样地学的局面:尽可能让学习变得真实——真实的问题、真实的任务、真实地完成、真实的结果。缩小学校学习与未来应用的距离,是我们希望达成的重要目标。

3.让教学从“吃药”变为“吃饭”

“吃药”,形容现在的教学大多是根据考试要求,直接为学生提炼出各种维生素,一步到位,灌给学生:“吃饭”,形容让学生广泛摄取含有维生素等各种营养成分的食物,在收获健康的同时。也收获良好的学习成绩等副产品。

4.帮助学习者建立成果意识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任务,都会有相应的成果。这个成果不是冷冰冰的考试排名,而是可呈现、可交流、可评价、可改进、可应用的成果。其中,可应用最为重要。

四、理论上的探索

1.更完整地理解“课程”

多年来,我们讲到课程。头脑中出现的只有内容的概念,而没有规程、程序的概念。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是不完整的。我们的项目学习既强调课程内容,也强调程序、规程,学习者在课程实施之初,就很清楚自己将按照怎样的流程完成学习任务。

在此,我特别想强调“程”,即规程、程序、流程的重要性。过程,是现代性的体现。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过程,而非不择手段地追求结果。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教育的痛点。学生综合能力的弱势常常体现在过程中、流程上。如策划组织一个活动、判断一个复杂问题等,这些非常重要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做事的过程中,远非学科内容所能囊括。所以我们说。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必须重视过程、落实过程,才能保证育人质量。

说到过程,我们或许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在教育领域,是否也应体现“程序正义”的思想(法律是讲“程序正义”的,过程必须要严格,一步都不能错)?同样,我们对教育过程的干预,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是应该的,还是多余的?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2.重新审视“课堂”的概念

项目学习的实施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课堂”的内涵。虽然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词语来替代“课堂”的概念,但我想,其基本内涵或许可以用“学习及其支持系统”或者“学习场所、学习流程、学习规则、学习资源、学习组织”等来定义与描述。总之。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束缚教育教学的概念。不再固于固定的时空。比如:就学习场所而言。学习可能发生在教室。可能发生在实验室,也可能发生在社区,甚至社会。这样的学习,会为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3.在项目统筹下实现课程一体化

如前所述。项目学习有统筹多个课程的功能。一是跨学科统筹。一个项目,分科切入,多科延伸。虽然我们在设计项目时是分科的,如语文项目、数学项目等,但学生真正做项目时,毫无疑问地要延伸出去。二是统筹原有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项目即课题,每一个项目都是研究性课程,所以,我们不用再在学科课程之外,专门设计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三是统筹原有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程。如果项目学习到位。那么很多项目活动都会自然延伸到实践和服务领域,因此,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在学科课程之外,再搞所谓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课程。

4.从储备性学习走向应用性学习

知与行、学与用的一体化是一直困扰我们的一个理论问题。我们成人常有一种自负的表现,就是自认为知道学生将来需要什么知识:我们现在就把这些知识梳理好,灌给学生,以备他们一生使用。这种储备性学习的思想,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的体现。

与储备性学习不同,项目学习更强调应用性学习。应用性学习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需求驱动,尊重人性;二是在应用中孕育、彰显素养;三是指向学习,指向有指导、可控制的应用。这样带有教育性的应用与孩子在自然成长中学会的应用有着本质的差别。可以说。项目学习正是在促进知与行、学与用一体化的过程中,愈益彰显其独有的生命活力。

(编辑 沙培宁)endprint

猜你喜欢

项目学习
基于化学实验的STEM项目
项目学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项目学习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二维动画项目学习在中职专业课程中的现状及设计原则分析
项目协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训练中的应用
“药品与健康”项目学习案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