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使命

2018-02-23

学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语文课程诗词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独一无二的智慧和神韵,增强了所有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在当今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问题,不仅关系到当前教育发展的大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大问题。2017年元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实现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语文课堂是传承与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教育部新近颁布实施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语文教学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语文学科教学是传承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语文课堂自然也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学生通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问题上,语文课堂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工具性而言,语言文字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准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章太炎先生认为,“夫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二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也”[1]。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是语言的理解和传承。通过语言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言规律,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这是语文课堂的核心。在语文课堂上,关注词汇、句子、语法和修辞的教学,在字词句的涵咏辨析中,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精要,这是传承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提到烛之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烛之武退秦师》中说他“夜缒而出,见秦伯”。 《说文》解释“缒”:“缒,以绳有所悬也。”其本义指系在绳子上放下去,由此可以推测出,烛之武是被人用绳子系着从城墙上放下去的。据考证,郑国的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城墙高一般为10米左右,最高可达16米,位于古洧水与古溱水交汇处,城高水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烛之武被举荐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一个古稀老人为了保住国家,不惜以如此高龄,在夜里被人系着从城墙上放下来,来到秦军大营,拜见秦伯,足见其勇气及爱国精神,也很好的诠释了中华文化传统中仁、智、勇的崇高道德。仅仅是一个“缒”字,居然可以承载如此丰富的内容,可见文字教学是理解与传承文化的最有效的手段。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粹,承载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国的立国之本。把语言文字作为文化教育的基础,是传统人文教育的一贯精神。

就人文性而言,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人,是对人的教育,是人性教育也是人文教育,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观念、品德、情操等方面,它关注的是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而我们的语文课堂看重的就是语文学科的内在价值,站在文化和哲学的高度,理解传承中华文化的知识汲取、经验积累,进而获得思想涵养、情操陶冶等高层次的人文体验。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计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语文学习任务群,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制定了具体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的要求贯穿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对文化的理解,也是文化传承的过程。学生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理解其中包含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思想理念,感受到文化的精美与深邃,接受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的传承。

二、语文教材是传承与理解文化传统的绝好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阐述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理念时,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放在第一位,“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这就充分强调了利用语文学科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载体,其选编的内容都渗透了中华文化传统的因素。

以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为例,该系列为五本书,各书均分为四个章节,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在“阅读鉴赏”这一章节中,选取了古代经典散文17篇,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古诗作品22篇,古代小说戏剧3篇。在“梳理探究”部分,涉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内容有 《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名著导读”部分还选编了《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作品,整个系列编选的古代文化作品超过百分之五十。这些作品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优秀作品,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营养,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三、语文教学要关注当代文化生活

在文化理解与传承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实践与应用手段的灵活性,让传统文化有机的汇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气息,才能使其具有活力,才能真正做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文化学者李河指出,“故纸堆的传统只有学术研究的意义,要传播传统文化,就必须使它深入现代生活。”[3]很多老师反映,当前的中学生不喜欢学习传统文化作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中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对新事物有着无穷的好奇,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大都离学生生活的时代太远,学生的阅历无法支持他们对传统经典的理解,更谈不上对文化的传承了。再加上肆意泛滥的网络文化、功利浮躁的现实环境对经典文化的冲击,都消解了当代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实践与应用,结合时代特点,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汇入现代生活,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才能使传统文化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比如,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但因其距离学生生活的距离较远,给人以艰涩难懂的感觉,所以古典诗词的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走进古典诗词,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课文讲解。比如可以将诗词转化成学生的生活体验,古人善于感受天地万物的变化,有很多关于时光季节变化的诗词,这是教师可以很好利用的教学素材。春天来了,可以让学生吟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体会春的暖意;夏天将至,可以品味“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夏的浓艳;秋天来临,可以体味“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的凉意;冬日时分,可以感受“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的清寒。让诗词的华美融汇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诗词的魅力。最近比较火爆的央视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国人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心都有“诗和远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契机,让更多的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词,吟诵中国古典诗词,热爱中国古典诗词。

总之,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离不开语文课堂,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理解本民族文化,并自觉传承发扬民族文化,这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语文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美与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度和认同度,提升他们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山西古籍出版1996年。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出版社2018年。

[3]周怀宗:《文化学者:传统文化的恢复必须考虑现代化的问题》,《北京晨报》2010年6月4日。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语文课程诗词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诗词之页
浅析语文课程的运作及其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