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血”和“肉”

2018-02-23

新闻传播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新闻联播新闻节目黑龙江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哈尔滨 150090)

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以视觉为主,视听结合。电视新闻的编排同样也是一门艺术。一套编排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往往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一期优秀的电视新闻编排,绝不是简单的新闻堆砌,它是把新闻按照一定的报道思想,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组合,使之成为一档优秀的、完整的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在这其中,主题,也就是编排思想应该贯穿整个节目编排始终。主题,是电视新闻编排的“血”,内容,就是电视新闻编排的“肉”。血肉关系,也就注定了在电视新闻节目编排中,主题和内容的紧密联系。

一、主题是电视新闻编排的“血”

编排思想明确,新闻编排起来就层次分明,得心应手。怎么才能做到编排思想明确,就是在编排这期节目前,心中就应该有鲜明的主题,有创作的灵魂。

一种情况是面对突发新闻,能够迅速激发出编排思想,提炼出报道主题。比如2012年5月20日,当天,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哈尔滨,看望最美教师张丽莉。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编辑部迅速策划,在提前没有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当晚在节目中以张丽莉报道为主打,编排了一期节目。最终,节目问鼎第24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编排一等奖,取得成功的原因就是这期节目的新闻主题突出,因为当天是世界助残日,整期节目体现了“温暖”主题。

另一种情况是面对可预知的重大主题新闻,提前策划,根据编排思想安排相关采访报道。比如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天,我国将在首都北京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这是新中国首次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大阅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消息是全世界都提前知道的事情,如何不让全国性重大新闻在本地“跑空”?如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关注的重大事件中发出黑龙江的声音?如何让我们的视角和央视及其他省市媒体有所区别,实现“中国大事,龙江表达”?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编辑部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思考策划,最终在9月3日当天呈现了一期节目编排,立足龙江的十四年抗战历史,抓住当天大阅兵与黑龙江省有关的内容,把我们对战争和家国命运的思考,体现在节目中,这就是这期编排的中心思想,最终,这期节目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编排一等奖。

二、内容是电视新闻编排的“肉”

编排思想有了,如何让“主题”这一电视新闻编排的灵魂更突出,这就需要具体的报道内容来烘托了。如果说一期电视新闻节目是一桌盛宴,那么,报道内容丰富、报道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就好比是一道道精美菜肴,让这桌盛宴有滋有味。

首先,头条新闻至关重要,它是整期编排的旗帜,头条新闻做得好,主题才能鲜明突出。以2012年5月20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为例,当天节目头条新闻播发了刘延东到哈尔滨医大一院看望“最美教师”张丽莉,报道形式的突破让这篇报道为这期编排增色不少。大量现场的运用,让5分钟的头条新闻亲切感人,刘延东在现场和张丽莉的精彩对话,刘延东给张丽莉送小礼物等细节,打破了领导人时政活动的传统报道模式,让这篇头题报道打动人、吸引人。再比如,2015年9月3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编排将当天中国最大的新闻事件—大阅兵和黑龙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作为省级媒体,头条新闻大阅兵怎么报道?节目没有按照常规,引用新华社或者央视稿件,而是另辟蹊径,找到大阅兵中的黑龙江元素。首先,记者在北京现场出镜报道,然后想尽办法采访上了参加阅兵式的黑龙江籍战士、参与阅兵式的抗联老兵家属。在九三大阅兵当天,这期节目的头题《胜利阅兵我在这里》既有首都北京大阅兵的热烈气氛,又展现了重大事件中黑龙江人的参与,实属难能可贵。

其次,其他报道对编排主题要有烘托效应。一期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并不是时政、经济、民生等各类新闻的简单堆砌和拼凑,而是应该根据当期节目的主题和思想,对各类报道赋予不同的表现形式,密集烘托主题。

2012年5月,张丽莉事件之后,作为黑龙江省内主流新闻节目之一,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一直对整个事件给予了重点报道,从救人事件发生,到转院治疗和社会各界的关爱等,推出了很多独家报道。5月20日的节目编排体现“温暖”主题,节目采用了连续编排、关联编排、集合编排等多种编排技巧,除了当天主打新闻《刘延东看望“最美教师”张丽莉》亲切感人,评论《那一刻,春暖花开》画龙点睛。其他报道也是亮点频现,抢险救援动态新闻《17天被困井下经抢救脱离危险》采用了记者连线现场报道的方式,《助残日:留住幸福》精选了当天的一些动态活动进行报道,以及天气、春耕动态、旅游等其他新闻,也洋溢着“春满人间”的美好气息。

主题突出了,更需要内容丰富。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于2015年9月3日编排的北京阅兵,正是因为编辑部提前策划,早在二个月前就着手准备,手中准备了丰富的采访素材,有些甚至是独家采访素材,才让这期编排没有任何空洞的口号和套话,全部是充满真情实感的表达。参加阅兵的90多岁的龙江老兵,刚刚入伍的湖南籍年轻战士,为国捐躯的抗战英烈,为世界和平牺牲在黑土地上的苏联红军战士后代,这些都是有泪有笑有激情有深思的感动人心的人和故事。这些打动和鼓舞着我们的故事,这些丰满的血肉,让这期编排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在这期节目中,采用穿插式、递进式、联想式编辑手段,从首都到边疆,从全景到细节,从生动的现场到深邃的历史背景,从战功卓著的部队到普通百姓,从抗联战士的子弟到苏联红军将领的后人……以充沛的信息,展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主题。

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节目编排二等奖的另一个作品为例,这期节目编排也是通过各个报道烘托主题的典范。2013年,黑龙江出现了有水文记录后的最大汛情,松花江和嫩江迎来15年来最大的洪水。全省转移沿江居民32万人,创下了三江干流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同时,把洪水挡在了粮食主产区之外,确保了祖国大粮仓的安全。

在2013年9月19日中秋节这天,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策划了一期特别节目,以小见大,将镜头聚焦到“人”,用大量的特写报道来展现重大主题。从省长到受灾群众,从基层干部到边防战士,都为一个共同心愿而努力,就是“万家团圆”。“人在,家就在,民安,国昌盛”,龙江儿女重建家园的勇气、信心、乐观、团结在一组组特写报道中生动展现。

新闻事件可以通过编排得到升华,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因此,正确运用电视新闻编排手段,实现编排与舆论导向的统一,实现主题和内容的完美结合,通过编排升华节目报道的主题,影响受众,是每一个电视新闻从业者应该践行的准则。

猜你喜欢

新闻联播新闻节目黑龙江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编辑技术与创新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黑龙江弃风博弈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