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质疑”开始,开启批判思维之旅

2018-02-22邓黎莉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译林质疑观点

邓黎莉

“学生要能批判质疑,即要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当前我国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缺失,直接原因即是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笔者认为可以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正如古人所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同时,“质疑”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标志之一,也是小学英语教学需要追寻的学习状态。

一、创设“质疑”之境

“创设质疑之境”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质疑,使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不和谐状态。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译林新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 Cartoon time,故事中讲述Bobby在戏剧中表演一位英雄,他运用智慧和勇敢最后救出了公主,却发现公主是Sam扮演的。笔者对教学作了以下设计,为学生阅读产生创设了质疑的情境:

1.导入超人视频

T:Who is he?

Ss:He is Superman.

T:Is he a hero?

Ss:Yes.

T:Why?

S1:Because he is strong.

S2:He is 勇敢的(brave).

S3:He often helps people.

2.呈现Bobby的图片

T:Is Bobby a hero?

S1:No.

S2:Yes.

T:Why?

S1:Bobby is small,he doesn’t look like a hero.

S2:Bobby is a hero in the play.

3.引导学生读故事

T:Someone says Bobby is not a hero.Someone says he is a hero.Let’s read the story and think it over:Is Bobby a hero?

4.交流阅读故事的感悟:Is Bobby a hero?Why?

笔者先由超人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头脑中原来的英雄形象应该是怎样的?再呈现故事主角,让学生分辨Bobby是不是一位英雄,从而让学生对要读的故事产生疑问。有的学生认为Bobby不是英雄,因为他的形象与刚才讨论的英雄形象相差甚远;有的学生说他是英雄,因为文中这样说,从而产生判断的矛盾,即“出现心理不和谐状态”。然后引导学生读故事,通过读故事来判断“Is Bobby a hero?”,在之后的教学中紧紧抓住“Why?”,让学生对Bobby的形象产生质疑,对故事文本产生质疑,在不断的阅读、找出Bobby的特点、讨论Bobby是否符合“英雄”的形象做出判断,同时也逐步在头脑中明晰了hero的概念和特征。

二、培养“质疑”之能

“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爱因斯坦)。让学生时刻有提出质疑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发生的关键。“质疑”可以分为提问自己、提问作者、提问文章三个层面 (张冠文,2009)。教师可以结合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译林新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时,初读后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自己:Is Australia interesting? Whatdo Ifeelabout this country?在读后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质疑:What are interesting in Australia? What are Australian football games?Are they exciting?Why?

在读后环节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质疑:为什么作者选择了animal,sport,cities这三个方面来介绍澳大利亚?这三个地方有没有代表性?作者为什么要写最前面一段?

通过这一系列的质疑,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延伸,不仅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深入,而且思维也更广阔,特别是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也得到了发展。

苏格拉底说:“学习要先提出问题——观点,然后经过怀疑、否定,经验再认识而得到重建,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因此,如果坚持引导学生这样的质疑,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会逐步形成,学生就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要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将成为自我需要和追求。

三、引导“释疑”之径

提出疑问是“质疑”的起始,其本身不是目的,之后的关键是:要以“疑问”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分析问题,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

1.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即促进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具体表现为在阅读中联系自我,质疑作者,评论文本。

在教学译林新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8Howareyou?Story time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What words are necessary in a call?”,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电话用语,聚焦本节课学习的目标语。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发现课文的两段是两个电话,它们都含有“Hello,this is...speaking.May I speak to...?”这些句子是必要的。还有学生发现,第二段中“See you tomorrow.See you.”也是电话用语中不可或缺的。教师反问“Is it necessary?”引导学生讨论,联系生活中的打电话情境,学生发现应该在挂断电话时说再见的。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评价第一段文本“Is it completely?”。学生认为需要补充“Goodbye,Yang Ling.”“Goodbye,Miss Li.”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话用语除了一开始的自我介绍,最后挂断电话时还需要说再见,这是电话礼仪。

围绕“What words are necessary in a call?”这一疑问,“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积极地思考,对所读内容进行充分地分析之后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观点(Roche,2015)。”本片断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不仅站在文本整体上让学生发现“电话用语”的特点和功用,更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得到自己的观点,大胆认为第一段文本的不完整性,并作了必要的补充。不仅学知识,更是学做人,很好地落实了学生“学会打电话”的教学目标。

2.集体讨论

集体讨论是引导学生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综合各方观点,经过分析判断,形成自己观点的最好方式。

如译林新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2 What a day! Story time在阅读后,教师就课文题目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T:Look,the title is“What a day”.What does it mean?Complete it“What a_____day”.Why?

S1:Whata happy day!Because it says“It was sunny in the morning.Su Hai,Mike,Liu Tao and I went to the park by bike.There was a parrot show in the park.We saw some interesting parrots...”.

S2:What a bad day! The weather became windy and cloudy.In the afternoon,there were black clouds in the sky.It rained.We were hungry and wet.

S3:What an interesting day! We saw someinteresting parrots.We saw some ant and bees.

S4:What a wonderful day!

学生在完成这项任务时,必须有自己的答案,还必须有对应的“论据”支撑。在学生表达不同观点时,也是其他学生批判或接受不同观点,不断丰富、修正、完善自己观点的过程。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剖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学生通过问题挑战作者,或向教师和同学提出理解文本的新角度,最终使问题得到更完美地解决。

总之,在阅读中,只要学生有了质疑精神,阅读思考也就开始了,阅读问题也会随之产生,而解疑答惑的过程自然也就成了收获的过程。

·备课资料·

关于apple的不同意义

apple of one’s eye,这个短语的意思是“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它出自《圣经》中的一个故事。犹太人先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终于进入上帝应许的乐土伽南(Cannon)时,他说:上帝保护他们,照顾他们,像自己的掌上明珠一般。(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hide me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wings.)在英语中,apple不仅表示苹果,它还表示眼睛的瞳孔。我们都知道,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而瞳孔则是眼睛最中心、最珍爱的部分。apple of one’s eye的字面意思是“某人眼中的苹果”,因为这里把瞳孔比作苹果,所以这个成语常用来表示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某个最心爱的人或者东西。

(山东临清市大辛庄办事处中心小学 任东军)

猜你喜欢

译林质疑观点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译林版《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The Amazon Rainforest: a Natural Treasure”为例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译林版《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The Amazon Rainforest: a Natural Treasure”为例
观点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