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的可能补语研究

2018-02-2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趋向补语偏误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0)

一、可能补语的概念界定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目的等成分。其中表可能性的补语一般被称为可能补语,表示能怎么样或不能怎么样。然而,可能补语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学者并没有提出定义,只是进行描述性的分析。以下对可能补语的名称、分类、成分的已有研究做一个简要综述。

(1)可能补语的名称

1.可能补语

黄廖本的《现代汉语》、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刘月华等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房玉清的《实用汉语语法(修订本)》、于根元等的《实用语法修辞》基本著作都把表示可能性的补语称为可能补语。

2.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可能式

奇沪扬从意义上分类,把补语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数量补语五类,把不用“得/不”的结果不予和趋向补语成为基本式,把用“得/不”的形式称为可能式。孙德金也这样说“笔者更倾向于把‘看得懂/看不懂’看作结果补语的可能式。

3.补语的可能式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补语分为两类:一类是补语前头带“得”字,一类是补语前头没有“得”字,紧接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的。没有“得”字的补语可以加“得、不”造成可能式。此外,他还把其他两类表示可能的补语称为“可能补语”。

以上三种观点都有其道理,后两种说法可能更加关注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与可能补语在形式上的联系,更加关注两者的相互转换。但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讲,此种提法更容易使学生糊涂,如果从意义的角度分析,可能补语单独分出来比较好。因此,本文采用“可能补语”这一名称。

(2)可能补语的分类

从结构上来讲,可能补语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

1二分法

王力《王力文集》、黄廖本《现代汉语》和朱德熙《语法讲义》把可能补语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有无可能进行,或表示动作结果能否实现”。第二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插进‘得/不’(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

2三分法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和房清玉《实用汉语语法》(修订本)分析了三种可能补语的形式。

a.补语的可能式。用动补结构表示可能性时,在中间加“得”、“不”。

b.可能补语。在单个动词后头直接加“得”、“不得”。

c.在动词后面加“得了”、“不了(liao)”,表示可能或不可能。

3.四分法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把可能补语分为四种;“V得/不C”、“V得/不了(liao)”、“V得/不得”和词汇性的可能式(如“来得/不及”、“对得/不起”)

分类不同,名称也不尽相同,但我们认为三分法更适合分析,因此按三分法进行研究:

a.由“动词+得/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构成b.由“动词/形容词+得/不得”构成

c.由“动词+得了(liao)/不了(liao)”构成(3)可能补语结构成分

1可能补语结构中的述语V

关于述语的词性,一般的语法著作都认为述语“V”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关于述语的意义,吕叔湘认为“动词+得”格式中动词一般都表示被动意义,但是“顾得、顾不得、舍得、舍不得、怨不得”等都表示主动意义。张旺熹(1999)认为“V不C“结构整体的“企望义”是靠其中的“V”来承受和体现。“V”绝大多数为自主动词,很少是非自主动词。

2可能补语结构中的补语C

关于补语的词性,王自强认为,作补语的一般都是单个动词或形容词。张旺熹认为“V不C”中的“C”是趋向动词、一般动词或形容词。关于补语的意义,宋玉柱(1995)认为,动补结构“V得/不来”中的“来”有具体的词义,固定格式“V得/不来”中的“来”没有具体的词义,不表示动作的方向。张旺熹认为“V不C”中的“C”应具有目标性。

3可能补语结构中的状语

关于这种格式的讨论,主要是刘月华(1980)。刘月华认为包含“V得/不C”的句子,动此前的朱安禹主要是限于修饰整个谓语的表示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方面的词语。动此前一般不用表示动作时的心情、态度以及修饰动作的描述性状语。

4可能补语结构中的宾语

关于宾语的性质,赵元任(1979)认为,在动词后加上补语“得/不得”的,既可以带体词性宾语,又可以带谓词性宾语。范继淹(1963)认为,关于“V得/不C”所带的宾语不能为存现宾语。丁声树(1961)、赵元任(1979)、朱德熙(1982)等认为,宾语一般放在带“得/不”的动补结构或者述补结构的后面。吕叔湘(1990)认为,宾语有用“把”字提前的形式。房玉清(2002)认为,“得/不得”放在动词后头作补语的述补结构,宾语放在后头。刘月华(1980)认为谓语动词前的受事位于“V不得”后作宾语的少见。

二、可能补语的语法意义

普通话中表示动作的可能性,主要有两种语言手段,一种是在动词前面加能愿动词,如“能”、“可以”等,另一种是由 “得/不”构成可能补语,带“得”的格式是补语的肯定可能式,带“不”的格式是补语的否定可能式。

对于普通话中表示可能的这两种语言手段的可能义,语法学界已经有所研究,但是,对方言中的可能补语所表示的可能义还没有文章进行较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方言中的可能补语的实际考察,试就方言中的可能补语的可能义进行探讨。论文里的“V”指动词(包括形容词),“C”指广义的补语成分。

(1)能性能愿动词的可能义

世界上不少语言表示可能的能愿动词表现出这样一个倾向:表示动作者的能力和表示一般的可能义)基础意义,表示说话者对命题的真假值的判断往往是衍生出来的、后起的意义。现代汉语能愿动词中有一类专门用来表达能性范畴,我们把这类能愿动词叫做能性能愿动词,常见的有“能”、“能够”、“可以”、“会”、“可能”等,往往表示上述的种种可能义。

吴福祥指出:通常所说的“能性”,是个内涵繁杂的语义概念,至少包括五个语义次类:

1.表示具备实现某种动作/结果的主观能力(记做“可能”[能力])

如:骆驼可以好几天不吃东西。他会说法语。

2.表示具备实现某种动作/结果的客观条件(记做“可能[条件]”)

如:这间屋子能住四个人。

3.表示对某一命题的或然性的肯定(记做“可能[或然性]”)

如:天这么晚了,他能来吗?看样子会下雨。

4.表示情理上的许可 (记做“可能[许可]”)

如:他可以去,你也可以去。

5.表示准许(记做“可能[准许]”)

如:我可以吃饭吗?

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能动。

(2)可能补语的可能义

可能补语所表示的可能义一般认为比能愿动词要客观。按照结构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普通话的可能补语一般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A类:[V得C/V不C]一般情况,如吃得饱、出不来。

B类:[V得了/V不了liao]口语里常用,如:去得了,

C类:[V得/V不得]如:去不得、急不得。

从可能补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来看,A类总是与动作的某种结果或趋向有关,而B类一般与动作的结果或趋向无关,换句话说,B类已经不是结果补语基本式“VC”的可能式,而是构成一种与动作“V”本身对应的可能式:

7.VC…………[V得C](能实现[VC]/[V不C](不能实现VC)

8.V…………[V得了](能实现[V])/[V不了](不能实现V)

B类和C类(即“吃不得”之类)在语法意义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工情况表明其表示的可能义也不相同。概括起来就是,B类表示与动作者能力有关的可能义,C类则表示说话人对动作的适当性的判断(包括禁止、许可等意义),所以句子往往以受事主语句的形式出现。即:普通话的可能补语 “V得了/V不了”和“V得/V不得”在语法意义上显示出一种分工状态:前者表示能力或一般可能义,有时也会表示主观判断,后者限于“许可/禁止”、“应该/不应该”之类的意义。

普通话的可能补语A类[V得C/V不C]的语法意义为“是否具有实现某种结果/位移的可能性”;B类[V得了/V不了]表示能力或一般可能义,有时也表示主观判断;C类[V得/V不得]表示说话人对动作的适当性的判断(包括禁止、许可等意义)。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补语的偏误分析

我们在对外汉语的学习中或者与留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常常听到或者看到留学生或者外国人使用这样的句子:

∗我觉得汉语水平有进步,看到的广告我看懂。

∗今年,他的分数提的高提不高?

∗要不是老师帮我,我不能学习中文好。

......

诸如此类的句子很多,一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和汉语的可能补语有关,亦或在句法方面,亦或在语义方面。这使我感到有必要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能补语做进一步的研究。

可能补语作为汉语中一种句法成分,有许多的学者进行了分析,既有本体方面的研究,也有应用方面的研究,但无论在概念的界定,还是分类的体系上,都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随着对外汉语的蓬勃发展,我们意识到已有的汉语可能补语的研究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我们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课题。

偏误分析(ErrorAnalysis)由科德(PitCorder)提出,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其来源,解释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两种。所谓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者笔误,这种错误没什么规律,即使操本族语的人也常常会发生。说话者一旦意识到自己可以改正,以后同样的错误也不一定再次出现。由于这一类错误不反应说话者的语言能力,所以不在研究范围之内。偏误则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饭赢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这类错误学习者一般自己难以察觉,也不易改正,同一错误会多次重复。这类规律性的偏误是中介语特征的反映,是偏误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

可能补语的偏误述语汉语语法方面的偏误,我们按照偏误的性质把他们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下面我们以此四种类型为基础,对汉语可能补语的偏误进行分析。

(1)遗漏偏误

遗漏偏误指在词语或者句子中遗漏了某个或者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汉语中有一些可能补语的表达方式是固定的,如果遗漏一些成分,就会导致偏误。例如:

9.∗对我来说,在火车上过的时间是比较难受的,因为我在火车上几乎睡不觉。

对我来说,在火车上过的时间是比较难受的,因为我在火车上几乎睡不着觉。

“睡不着觉”是熟语类可能补语,其中一些成分不可缺少,如“谈得/不来”、“对得/不起”、“吃得/不上”、“买得/不起”等,在这类熟语可能补语中,“着”、“来”、“住”、“上”、“起”等与相应的动词搭配表示特定的意义,不能遗漏。

(2)误加偏误

在可能补语的语法形式中,通常情况下可以/必须使用某个成分,但当这些形式发生了变化时,又一定不能使用这个成分。这时,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常常由于不了解这种条件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个成分,因为出现误加偏误。例如:

10∗你睡得这么晚,明天早上起得了起不了床吗?

你睡得这么晚,明天早上起得了起不了床?

出现这种偏误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可能补语的疑问形式。可能补语的疑问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肯定形式的后面直接加“吗”构成一般疑问句,另一种是正反疑问句形式,就是“动词+得+可能补语+动词+不+可能补语”形式。

(3)误代偏误

误代偏误是由于从两个或几个行驶中选取了不适合特ga定语言环境的一个造成的。这两个或几个形式,或者是意义相同或相近,但用法不同;或者只是形式上有某种共同之处,而意义和用法不同;或者是用法相同,意义相反。留学生学习可能补语时,很容易发生以下几种误代偏误。

11.∗你家怎么走?我一下子不能记了。

你家怎么走?我一下子记不得了。

在表达“某人由于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实现或达到某种结果”时候,一般用可能补语的表达方式,而不采用能愿动词。能愿动词“会”、“能”有时候表示具有某种能力或会某种本领。例句中表示不能实现一个结果,所以要用可能补语的形式。

12.∗只要你平安地回得来,我就满足了。

只要你平安地回来,我就满足了。

在意义上,结果补语表示动作或变化所产生的结果,趋向补语表示人或事物的趋向,因此与可能补语有不同,例句中表示的是事件的结果,所以不能用可能补语。

13.∗我身体不舒服,吃不得饭。

我身体不舒服,吃不下饭。

中心语和可能补语有一些是固定搭配,不同的搭配表示不同的含义。一不注意,就会发生偏误。例句中的“吃不得”表示饭不能吃,而“吃不下”表示因身体或者心里原因吃不下去。

(4)错序偏误

把句中可能补语的位置放错,就会造成错序偏误。可能补语的错序偏误有两种,一种是可能补语基本结构的错序,另一种是把可能补语的位置放在离合词之后,或把一般的词语当作离合词了。

14.∗你要是不看懂这部分,我就给你讲一讲。

你要是看不懂这部分,我就给你讲一讲。

以上例句是在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中出现偏误,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应该是“动词+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15.∗我是学生,哪里省钱得出给他乱花?我是学生,哪里省得出钱给他乱花?

以上例句是在可能补语带宾语的情况下,宾语位置发生偏误,宾语一般放在可能补语之后或者谓语动词之前,不能放在谓语动词和不语之间,常构成“动词+可能补语+宾语”的形式。

16.∗今天天气不好,还照像的了吗?

今天天气不好,还照得了像吗?

例句中是在可能补语和离合词的位置关系中出现了偏误,把可能补语的位置放在了离合词之后,可能补语应该放在离合词扩展形式中动词之后,而不是用在整个离合词之后或者之前。

四、针对可能补语教学的建议

就汉语的可能补语偏误来说,我们首先应该加强汉语补语这个上位概念的研究。现行的补语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上位概念,内部很不一致,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只有对补语进行深入地研究之后做出恰当的次分类,才可能对可能补语做出恰当地定位和深入的分析。

(1)以旧带新,层层推进。

在教学过程中,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并将其作为新知识点的导入点。比如列举几个常见的“VC”结构如“看见”、“听见”、“吃完”、“吃饱”等等,初学者对这些是比较熟悉的,我们可以在巩固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为“V得/不C”结构,由此帮助学生理解可能补语。

(2)收集偏误,进行病句教学。

根据学生的语言输出情况,即使发现学生在表达可能补语时存在的问题,并做好分类。通过这些偏误,我们可以迅速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理解偏差,然后进行教学调整,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身问题,防止再次出现这类偏误。

(3)加强对比分析,寻找突破口。

对于语言差异较大的学习者,比如外国留学生来说,对于结构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寻找教学上的捷径,如两种语言在语序方面的对比等等。在面对学生母语迁移时,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并以此作为突破点,加强汉语与其母语之间的对比分析,寻找两者之间的共性和个性,预测学生习得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存在的潜在偏误,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并建立新的语言习惯。

五、小结

可能补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句法成分,本文对可能补语的名称、分类、成分、语法意义、偏误现象的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梳理分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认同并引用黄廖本、朱德熙等人的观点,列举了四种偏误类型:遗漏偏误、误加偏误、误代偏误、错序偏误。同时,对可能补语的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旧带新,层层推进;收集偏误,进行病句教学;加强对比分析,寻找突破口。

[1] 黄柏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 张旺熹.《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4] 孙利萍.汉语方言可能补语标志的类型学考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

[5] 田化冰 关于可能补语的教学 安顺师专学报.2001

[6] 孙利萍 汉语可能补语的语法意义 江南大学学报.2007

[7] 陈东艳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能补语偏误分析.2007

[8] 吕俞辉 汉语可能补语的不对称现象 外语学刊.2013

[9] 孙姃爱 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研究.2009

[10] 魏立湘 可能补语与结果补语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

猜你喜欢

趋向补语偏误
实用趋向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汉语中的补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汉英补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