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首词 一曲歌

2018-02-22林震民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张志斜风细雨词作

林震民

《渔歌子》是一首词,是一曲渔父唱的歌,更准确地说是张志和吟唱的自由之歌。词中的白鹭就是他的化身,高远逸清、无忧无虑。在这样的境界中,一切的风浪在他看来都是“斜风细雨”般,就像达到孔子说的“耳顺”境界。待到那时,一切俗物都会烟消云散,只留白鹭低翔、桃花飘飞、和风伴雨,好一派桃源胜境。

对于这样的词作,我共分三个步骤展开教学:读出画面之美、品味意象之美、感悟情趣之美。

一、读出画面之美

张志和描写的词作就像是一幅山水画作,选取的素材就是江南水乡的景色。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渔翁在此悠闲地垂钓。词中没有直接出现渔翁,而是用“青箬笠、绿蓑衣”借代渔者。这也是中国水墨画的特点,人在画面中,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整体的朗读,让学生走进这样一幅恬静舒适的画中。然后让学生说说眼前呈现的画面。说一说,再读一读,也可以教师范读,带领学生读书,亲近文本。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画面,被这样的美好宁静的画面之美所吸引,激起了诵读的兴趣。

二、品味意象之美

意象,即作者的情怀。作者描写的画面很丰富,在画中的每一个景物都是带着作者的情感的。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寻找词中的景物。学生很快就会找到共有九处。

教师可以给这些景物进行适当的梳理,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者描写此景物的意图。

“西塞山”和“流水”,组成了青山绿水。这是词作大的背景,没有它们就不成为山水画。山清水秀,是我们人生长的自然依靠。

“白鹭”“桃花”和“鳜鱼”,它们是万物生灵的代表。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是自由之物,而桃花是花中仙子,古有“世外桃源”之说,作者生活的环境在他眼里就像这桃源胜境。

“箬笠”和“蓑衣”是作者穿戴的雨具。其实雨也很微不足道,但为何要穿戴这些呢?这也是作者之含蓄,“真人不露相”。“青、绿”之色,又有了一种被春色点染之美,传神之笔。

“斜风细雨”本可以是一处景,没有风就不成雨,春风而化雨。这风雨是惬意,微风中杨柳依依,芳草萋萋。那不是什么风雨,只是作者的一种思绪,一切的风浪只是一缕春风、一场春雨,雨过天晴不再留什么印迹。

这九处景物形成的意象组成的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是单一的而是整体的,缺一不可。教师讲解时要让学生产生自身的联想,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感悟情趣之美

这首词作描绘的意境已是极致,但作者还觉得不够,还把情趣之美融入诗中。初读感觉“不须归”与“斜风细雨”矛盾。“斜风细雨”本是和风细雨,为什么要强调“不须归”?这里的“不须归”看来不是如此的简单。作者着力表达的是一种“不须归”的人生态度。

这“不须归”其实与张志和哥哥的作品中的“且须还”形成呼应。哥哥盼其归,而弟弟张志和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不须归”。在亲人眼里张志和的生活过得是如此清苦,而在他却是一种世外桃源。我们看到的好像是一位逃避世俗的形象,其实作者自身也有积极的一面。这就是他追求的生活,追求自身的独立的生活,与众不同的生活。而据笔者查阅,张志和在隐居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佳作,包括这首传唱千古的《渔歌子》。这就说明这样的生活是适合他的,也是得到大家欣赏的。

最后一句的诵读,可以加入哥哥与张志和的对话,“且须还”与“不须归”,在一唱一和中体验词作的情趣之美。同时,教师还可以吟唱这首词。这首词的吟唱版本很多,大多都洒脱自然。可以与学生一起吟唱词作,感受词人自由飘逸的情怀。

当然,这首词作者包含的人生思想,远不仅此。但这也是美的,有时缺憾也是美……

猜你喜欢

张志斜风细雨词作
傅卫国
张志
渔 歌 子
养生漫画:持之以恒
大葱栽培技术
渔歌子
老家的葫芦枣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