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模式分析
——以重报集团两会报道为例

2018-02-22张雨涵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央厨房报业厨房

张雨涵

(四川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0031)

一、“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模式的由来与发展

2008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面启动“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工程”,确定了几个报业集团为报纸全媒体出版领域应用示范单位。在此推动下,以数字复合出版为特征的“全媒体平台”被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传媒集团等全国多家媒体纷纷采用。但由于相关机制不完善、实行不当,这一平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2014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媒体融合逐步进入了探索阶段。2017年1月5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重造采编发系统、再造采编发流程是媒体最需要突破的难点,并指出“中央厨房”是融媒体中心,是龙头工程。

在国家领导层对新旧媒体融合一体、优势互补的高度关注下,“中央厨房”这一创新机制成为全国报业集团争相践行的重点工程,并被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等全国重点媒体采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民日报开展的“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模式。

当下,全国重点报业集团将“中央厨房”模式列为重点工程,以“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为核心特征的“中央厨房”新机制在两会报道中已取得突出成效。近两年,“中央厨房”的实践风生水起,成为探索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这一研究议题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重报集团“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模式分析

(一)新闻生产流程再造

传统新闻生产流程遵循线索—采访—编辑—排版—发布—发行的路径,“报纸各条块各自负责自己的版面,配有一定的编辑记者,独立寻找新闻题材,采写内容,并进行版面组合,最后汇送至总编辑,确定出版发行”。[1]这种任务化的新闻生产流程使得各部门间各自为政,难以统筹安排,缺乏协作能力。具体来看,传统采编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编分离,“分别设立各类新闻的采访部和编辑部,如设立政教新闻采访部的同时,还单独设立政教新闻编辑室”;[2]二是采编合一,也称作“部版对接”,即“分别设立几大新闻采编中心,每个中心既负责新闻的采访又负责新闻的编辑,每个部分别对应着相应版面新闻的采访和编辑”。[2]后一种模式被大多数报社采用。无论是采编分离还是采编合一,编辑都是“来料加工”,记者与编辑之间沟通少,不同版面之间、不同采编中心之间仍处于隔离状态,流程较为封闭,管理失控问题时有发生。

重报集团“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模式以“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为理念,独立出稿库中心,实行稿源集中化、终端融合化、流程集约化。

首先,稿源集中化。在两会报道中,“重庆日报和华龙网记者所采写的稿件均会第一时间上传至‘中央厨房’稿库,便于其他媒体采用”,[3]这样就使采集到的素材得以汇聚集中、批量处理、资源共享,实现了媒介场域内的资源流动。

其次,终端融合化,重视信息抵达。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单一,“中央厨房”模式下重报集团整合报、网、移动终端各渠道,每天推出大量重报集团全国两会“中央厨房”出品的融媒体报道“大餐”,“重庆日报、华龙网、理论头条制作、上游新闻制作等形成了集团整体合力”,[4]这股传播合力实现了重报集团以低成本换取高效率的革新之路。

最后,重报集团“中央厨房”模式强调统筹调控、高效集中的新思路,形成了新闻生产流程“集约化”的特征。重报集团“成立了由集团领导、重庆日报、华龙网以及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商报、各新媒体、技术部门负责人和集团新闻办、设备中心等相关部门领导、人员组成的集团‘中央厨房’全国两会报道统一调度指挥中心”。[4]两会期间,重报集团以协调统筹中心为枢纽,对当日的稿件策划、传播情况等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提高了单位时间新闻生产的产出效率。

(二)新闻呈现方式重构

“中央厨房”模式强调“一鱼多吃”,重报集团利用多种融媒体技术,对采集到的素材进行处理,生成多元化的新闻产品。在具体操作中,“直播、视频、H5、VR、动新闻等新手段和移动端的运用和优先。报道直播有52条,视频33条,H5发稿15条,VR 12条,动新闻14条,图解整合报道13条,小游戏1条”,[4]这种融合直播、H5、VR、动漫、动图等多种技术的报道方式改变了传统新闻呈现文字为主的特点,提升了新闻呈现的可视化、趣味性、体验化。

首先,新闻呈现方式变得更加可视化。2017年3月两会期间,由重报集团与重庆日报共同打造的新媒体平台“理论头条”推出水墨长卷版《政府工作报告》。理论头条创新性地采用H5形式,将政府2017年工作总体部署制成可读、可感、可观的水墨画卷,描绘了贴近百姓生活的日常图景。这打破了过去官方话语主导下的严肃风格以及文字为主的单调刻板,增强了内容呈现的可视化。

其次,重报集团“中央厨房”积极开创新闻游戏、表情包、动图,使新闻呈现方式充满趣味性。针对两会期间关于加快高速铁路建设的全团建议,华龙网与重庆日报共同合作出品《山城“米”字型高铁路网通到哪?挨个站点找找看》新闻游戏,将以重庆为中心的周围城市站点设计成“寻宝”类的动画游戏,使读者从“第一视角”了解了高铁路线建设情况,提高了新闻的趣味性。

最后,“中央厨房”模式运用VR全景虚拟技术,使得新闻呈现方式呈现出体验化特征。两会期间,华龙网针对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用360°全景技术,将“公租房”“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实体经济转型”“自贸区”等报告的关键要点组成全景体验墙,读者通过指尖翻转阅读,犹如深入报告绘制的生活图景之中,能够参与到新闻现场自主浏览,同时360°的视角带给人一种浸润感,具有极高的体验效果。

(三)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解构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价值包括真实性、及时性、重要性(影响力)、接近性、显要性、人情味六要素,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衡量标准。重报集团“中央厨房”实践过程中,新闻强调感官体验,制作出全景新闻、游戏新闻、虚拟新闻。趣味性、体验化、视觉性成为新的价值要素,同时也是记者报道新闻的首选要素,这对传统新闻价值中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造成一定的冲击。例如两会报道中,媒体改变过去“第一人称”的报道视角,利用VR、AR技术增强用户体验感。这种虚拟现实看似更加客观真实,但背后存在着更多的人为操控,全息式的体验环境更容易欺骗用户的认知与判断,使得新闻伦理风险被技术放大。

三、问题与对策:重报集团“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重报集团“中央厨房”新闻生产的现存问题

重报集团“中央厨房”在生产新闻的过程中,存在内容同质化与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中央厨房“一次采集,多元生产”的模式规定,同一个素材往往被加工成多种产品,使得最终呈现出的新闻产品存在较高的同质化倾向。另一方面,重报集团“中央厨房”生产模式仍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常态化的生产模式,比如同样探索“中央厨房”新闻生产的中国青年报已制定融媒小厨2.0系统,通过系统化的新闻生产流程规制提升了融合度,如审批批量化,社领导可以直接进入中心稿源库,对稿件进行即时抓取与批量处理,提高送审效率;而部门领导可以从稿源库中选取自己部门的稿件,也可以抓取其他部门记者采集的优秀稿件,提高了稿件的利用率。

(二)重报集团“中央厨房”新闻生产的优化路径

第一,明确内部构架指向。传统的采编流程常常是记者“采”、编辑“编”,采编分离,先采后编是新闻生产的报道流程。重报集团设立的总编调度室打通了报社各个资源平台,对技术支持系统、采编系统、传播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在人员配置与绩效考核方面进行了全新改革,颠覆了报社传统的机构职能。尽管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但是内部各部门的分工仍不明确,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的倾向。后期可加强部门职责分工,建设好系统化的生产机制。

第二,健全生产激励机制。重报集团“中央厨房”若要提高融合度,必定会牵扯到个人相关利益。比如记者要求改变,从以往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双方配合,到现在新闻记者由过去单纯的事件“记录者”转变为“采集员”“指挥员”“加工员”“推销员”“技术员”。记者不能仅靠“一支笔”,还需承担信息采集、制作、传播的多种角色,并且依据掌握受众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特征、心理环境,制作适应分众传播的多元化新闻作品对记者提出了新要求,即完成传播可视化、信息数据化、采集智能化、体验虚拟化,掌握新媒体采编多元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对记者的职业技能、工作强度、抗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配好利益诉求、健全生产激励机制是重报集团“中央厨房”模式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

[1]高坡.采编流程再造:融合发展语境中的报业命题——兼析“中央信息厨房”与“全媒体记者”[J].新闻传播,2015(6):29-33.

[2]王立纲.告别旧的采编分离模式,让新闻走上流水线[EB/OL].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6/1984223.html,2003-07-25.

[3]黄军.地方媒体“中央厨房”的建设与实践——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中央厨房”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08):8.

[4]崔健,肖永生,高启祥,张畅.组合出击创新全国两会报道重报集团“中央厨房”首战告捷——重庆日报报业集团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综述[J].新闻研究导刊,2017(4):26.

猜你喜欢

中央厨房报业厨房
厨房里打电话会引发爆炸?
厨房真热闹
厨房跑出黏黏怪
媒体“中央厨房”的实践与思考
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城市广电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思考
萌萌兔在哪里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