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角下电视台节目受众变化及编辑工作方法改进

2018-02-21

新闻传播 2018年22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受众变化

(尚志市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 150600)

前言

无论是在何种视角下,受众都是最重要的“对标”,即电视节目的服务对象。因此充分分析受众的心理变化,有助于创新电视节目,创作更“亲民”的节目。同时要关注互联网的力量,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同时也对电视台节目造成冲击。新媒体的发展多数是在互联网的促进下进行的,借用它的“巧劲”,而非与其抗衡,能收获不一样的节目效果。新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只要能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综合考虑受众感受,并对编辑方法进行适度创新,融合三者,定能创造出更符合当下社会特点的媒体节目。

一、新媒体视角下电视台节目受众的变化

(一)受众主动性提高,对电视节目渴求参与感

传统媒体,受众作为节目的接受者,没有主动参与的感受,电视节目更类似于一种展示和休闲,和受众的生活相关性较少。新媒体语境下,受众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并且渴望参与到电视节目中,越来越多的节目也证明了这一点。除此之外,受众更多地作为消息的发布者和参与者,利用自身动态的特点对新闻事件产生影响。受众的主动性促使很多新闻事件发酵出更大的社会意义,受众对事件的参与更激发了社会责任感,彰显真善美。当然也并非完全如此,受众也会被用心不良者利用,拖慢问题解决的步伐。新闻记者作为中间的调节剂,对受众的作用有很重要的引导性。伴随媒介进步,新技术的普及让受众的主动性空前强大,在进行编辑创作时要充分考虑受众这一角色的变化。

(二)受众消费形式改变,对电视节目的需求重新定义

电视节目对受众的消费观念具有一定影响,同时其观念又反作用于电视节目的效果。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形式的变化,消费观念转变,新媒体必须抓住这一时机,研究受众群体消费观念的不同,不仅从内容上,也要重视形式的变化。一方面指导新媒体创新节目内容、表现形式、编排方法等,另一方面要从外观和主持人个性发面入手,增加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体现与其它媒体节目的不同,突出独特的一面。分析目前受众消费观念的变化特点,主要为:移动性、互动性和私密性,在节目中要充分考量这些特点,使得受众能看得“舒服”。

(三)受众的身份形态更加丰富,对电视节目要求多元化

互联网产生的影响,使得受众身份在现代媒体面前发生着较大的变化,种类更加丰富,界限更加模糊,交叉更多,混合作用更加明显。这为电视媒体对受众的分析增加了难度,但也带来了相当的挑战性,对电视台节目的发展也是一次机遇。电视台节目受众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是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会具有的群体归属性,其行为并不是孤立的,或多或少受到周围人和事的影响。第二,消费观念更强,其身份更倾向于消费者,仿佛置于买方市场,会对节目质量要求更高。第三,受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更要求有知晓权,甚至在节目中能具有话语权。

(四)受众心理变化,更重视精神食粮

受众心理变化和社会发展及文明的进步有很大关系,现代社会,人的思想和意识得到解放,言论也更加自由,崇尚理性,更强调民主。因此现代人具备的是精神,是人的精神,是能够思考,能够反思的。而且现代人所受的教育是相对高等的,普及度也非常大。因此现代人更加重视理性,对具有一定内涵的节目会有更大的关注度。电视节目不再仅仅是了解新闻、休闲娱乐的代名词,也增加了学习、科普等作用,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受众心理变化,出现了更多的社会心理,体现出当代人独特的思维特点。只要应用得当,原本并不合理的社会关系,能够通过电视台节目发生变化。受众心理变化也表现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应用不当也会产生叛逆情绪,看电视新闻也有耳提面命之感。

(五)受众理解力变化,发挥社会舆论作用

对新闻的理解,会因所站角度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解读,而这些解读会影响自身的行为,甚至波及周围的人。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网络更加发达,信息传播的速度堪比光速,而且呈指数增长。关注媒体受众理解力的变化,强调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同时也要让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有更正确的舆论走向。

二、新媒体下,根据受众变化,须创新编辑工作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从数量到质量,从外在品质到精神内涵的要求都有所提高,编辑工作方式也必须进步,否则难以满足受众需求,不进则退。这对电视节目的编辑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要及时作出战略性的调整。

(一)解除电视节目的特定性,扩大受众范围

创作必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可能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必须要逐步解除这种特定性,或是减弱特定性,从而吸引更多受众。因为从实时交流和特定性方面,电视节目是难以与新媒体抗衡的,如微博、微信等,能够实现快速搜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可以避开。而电视节目很难做到这一点,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搜索。所以电视节目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必然要扩大受众范围,也必然要采用单向输出的方式,所以须在明确自身这一限制的基础上,满足多数人对教育、娱乐、新闻等方面的需求。在编辑创作时,一定要明确节目的受众,可不可以再扩大范围,能否提高影响力。例如《中国梦想秀》,该节目能吸引各个年龄段的人,更贴近大众生活,深受喜爱。再比如《今日说法》,所讲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收视率也比较高。这类节目即使是在网络上的点击率,也是比较高的。足见,在新媒体逐渐划分模块,对受众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时,建议电视节目的编辑创作应该更加围绕普通大众开展,解除特定性,节目内容要更贴近民众生活,体现民众所关心的,也必然会得到他们的响应,才算成功。

(二)打造品牌类电视节目,提高编辑工作品质

独具匠心,是对品牌类电视节目的突出要求。媒体行业的竞争很大,受众有非常多的选择,如何凸显,如何经营改善,是每一位电视媒体人需要考虑的。打造品牌类电视节目,能够产生品牌效应,从而促进节目的持续发展。品牌是某一领域的代名词,不仅要开发新的领域,更要在这一领域中做好做强。层出不穷的电视节目如何站稳脚,必然要从编辑创作入手,首先定义要对,如果领域选择错误,很可能会“夭折”。再者,想法要好,节目形式和风格要符合节目的基本立意,否则会给人一种混乱之感。若前两点都能够做好,接下来就是如何维持这种效应,真正成为品牌。已经打造完成的节目必然要受到新节目的冲击,再加上受众的审美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创新是必然。这种创新是在不改变节目初衷基础上的创新,形式上更新,话题更新,互动增加等等,切忌改的面目全非,失去品牌效应。对于编辑创作方法来说,前期调研要准,节目铺展要稳,后期创新要狠,只有取舍才能进步。

(三)增加节目互动性,聚焦编辑工作目的

新媒体在互动性上要优于电视节目,这一点需要电视节目重点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可以在编辑前,也可以在播放时,对于电视节目,更多的是采用编辑前的方法,这相比新媒体的内容,要更加“密集”,节目质量相对更高。增加节目的互动性,要求在编辑前真正去了解受众,做好全方位的调研之后,再确定节目的方向和目标。电视节目往往需要更多的制作成本,其社会责任感也更重,所以必须要完善编辑前的采访任务,能聚焦更多新闻亮点。另外,编辑创作要根据受众的喜好来,多了解受众,多关注他们的思想,这样才能开发出更具有吸引力的电视节目。一些电视节目可以留出部分内容,做受众来信等环节,吸引更多的忠实粉丝。

总之,在新媒体视角下,电视台节目受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在前期编辑的过程中,必须要利用这种变化,使其变为电视节目制作的优势。并且能利用新媒体来进行传播,而非与之抗衡,合作是双方共赢的事。■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受众变化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从9到3的变化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这五年的变化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