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新年》的现实主义风格看中国故事与国际表达

2018-02-21曲梓宁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5期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

曲梓宁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2013年度的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的颁奖活动上,“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被反复提及,正式进入公众的视线,引起众多纪录片导演的关注。

在过去纪录片的创作中,人们把目光定位在国内,注重内容为王,秉持真实记录的原则,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纪录片本身,不太重视国际上的合作与传播。中国,对于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大国来说,像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存在,这种渴望“窥视”的心里,使大量有关中国的纪录片应运而生。英国BBC拍摄的《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国学校》,纪录残酷的中国式教育;《中国人要来了》,通过片面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技巧造成观众的误解,向世界传递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韩国KBS的《超级中国》,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的展示,塑造正在崛起的“超级中国”。这些纪录片中,对于崛起中国的误读和偏见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看似公正客观的纪录片方式,却是带着主观色彩和有色眼镜的,这样的表达,是中国形象的异样呈现,容易造成世界对中国的误读。“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成为了我国相关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自此,我国媒体开始与BBC有更多的合作。2013年7月成立的中国纪录片联盟,以“内容多元化、制播区域化”的合作模式为国内纪录片与国际接轨打开了“绿色通道”,为中国纪录片与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出去”奠定基础。隶属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五洲传播中心,更是与国际媒体合作,陆续拍摄《鸟瞰中国》《运行中国》《中国新年》等高水平纪录片。与此同时,还与国家地理频道,联合打造了“华彩中国”战略合作计划,开设电视专栏,向亚太近30个国家和地区逾1亿受众播出一个小时的中国题材节目。视频门户网站也参与其中,爱奇艺与BBC签下合约,其子品牌BBC Earth所有非独家纪录片内容以及未来3年独家版权全部打包给爱奇艺。这些是中国纪录片在探索中前进的成果,是寻求更好的方式加强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努力将中国故事更好地进行国际化表达。

2 BBC纪录片《中国新年》国际传播的价值基点

《中国新年》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其下属的五洲传播中心与英国雄狮电视公司,为BBC联合制作、推出的三集纪录片。全片共分为《回家》《团圆》《欢庆》三个篇章,通过新年展现了中国的人口迁移、民俗传统、文化传承及城市发展,讲述独具特色的春节故事。它是直至今日中外媒体合作,对中国春节文化最大规模,也是最有深度的一次纪录。那么西方主流媒体BBC选择以纪录片的方式,将中国新年推向世界,这么做的价值基点到底在哪里呢?

首先,作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新年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最特殊的含义,它不仅是中国文化延续的表现,也是传统习俗的传承,更是中国人充分传递情感的日子,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日子。从大众视角选择“接地气”的新年、春节,更容易让国际上的受众接受,也更能激发受众对于异域文化的兴趣。这个被称为“地球上最大人口迁徙的日子”,是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日子,也成为最能表达中国情怀的日子。所以将中国的新年通过西方主流媒体BBC在国际传播,将东方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助于西方社会了解中国人对于家庭、对于国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中国人变化中有传承、传承中包含着变化的精神世界。

其次,新年展现的不再仅仅是团圆、祈福、祭祖和迎新等春节符号,也不再仅仅是“饺子”“春运”“春晚”等关键词,而是更深层次的展现,诉说着中国的传统与现代,展示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渐提高,让世界开始观察中国、了解中国。通过平民的市井生活,展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展现国家实力。通过百姓生活,有助于人们以小见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递好中国能量,从而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力表达,也是中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的塑造和建构,可以让国家形象随着正确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而改变。

3 BBC纪录片《中国新年》的现实主义风格分析

在叙述方式上,《中国新年》采用内视角的方式讲述故事。五个来自英国的主持人,带着与国际观众同样的对异域文化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了解中国新年文化。这里采用第一人称,即“我”进行叙事,原因有两点:第一是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抱着与观众一样不了解的态度去感受去发现;第二是强调叙述者的在场,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当采用这样的内视角讲故事时,主观词语的使用就不会奇怪了,也给了主持人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叙事的结构上,一般的纪录片会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讲述,但这里将出现空间难以轻松转换的问题。《中国新年》却将空间与时间实现巧妙地融合,将空间融于时间中,给人立体感,也不会让观众觉得杂乱。从《回家》《团圆》《欢庆》,可以看出故事的大框架是呈时间结构安排的,空间转换也在每一集中有所体现。讲述烟花时从香港到湖南,讲述白酒时从北京到山西,讲述捕鱼时从香港到吉林。体现出中国新年带给人们的影响之大,也让观众更全面地看到大到中国各省份,小到各家庭同中有异的庆祝方式,从细节感受中国文化的美丽。

《中国新年》的镜头语言值得一提,第一是慢镜头,第二是模拟主观镜头的使用。《回乡》这一集中,大量慢镜头的使用来表现人们回乡心情的迫切。人们通常认为,回家的画面应该采用快速的剪切,形成快的节奏,表达急迫的心情,而这里导演的做法有别于人们常规的理解,用慢镜头配合着对人群的俯拍来展现回乡的心情,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最经典的慢镜头使用莫过于“打树花”的画面,本应转瞬即逝的画面,因为慢镜头的使用被记录下来,在慢速运动中传递美感,将中国特色慢速展现,给国际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中国新年》采用的是主持人共同讲述的方式展现新年,所以整部纪录片的创作都采取模拟主持人视角的方式,进行主观镜头的纪录。摩托车大军由远及近的画面,如同主持人的目光,跟随着他们。李彤宇与父亲视频的画面,镜头模拟主持人的眼睛,好像视频的是主持人自己,镜头随情感变化产生轻微的抖动,似目光有着上下的起伏。而这些主观性的镜头,并不讲究完整的构图或是精美的色彩,这并不是摄像师的无心之失,而是一种委婉的现实主义手法。对比起来,反而是略显粗糙的画面,或是不够稳定的画面运动,才能给人一种未加工的原生态的真实感。

剪辑符合国际观众的审美,保持在3~5 s一个镜头,紧凑不拖沓,画面的剪辑张弛有度,营造出过年的喜庆氛围。对于中国故事的表达,也是环环相扣。丰富的全、中、近镜头将回乡、团聚、欢庆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完整交代。《中国新年》相对快节奏的剪辑方式,让中外观众得到良好的视觉体验,也将中国故事的丰富多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团聚》中春晚部分的展现,运用快速的镜头剪切,将春晚的宏大盛况呈现给国际受众,这是他们难以看到的,也是最能代表新年来临的象征之一,在快节奏的剪辑中,让国际受众带着好奇看到春晚从准备到呈现的过程,也展示着春晚对于中国人的非凡意义。

4 向西方表达中国故事

讲故事的最终目的是传递某种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核心也是价值观的传播。没有价值传达的纪录片是没有灵魂的,单纯的叙述或是呈现而不带任何“人情味”的纪录片是无法打动人的。掀起西方热潮的纪录片,无不是包含着中国精神,传递着人文价值的。想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让故事有其核心,让核心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呈现,通过中国精神的展现和东方价值观的传达,来吸引国际受众,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受众的共鸣。但要注意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传递东方价值观的同时,保持“求同思维”,寻求价值的共同性,避免东西方价值观的冲突。

中国不缺中国故事,无论历史题材或是现实题材。内容的丰富性让我国相关工作者有大量的创作空间,让我国相关工作者的创作诉求能够充分满足。我国相关工作者只需将西方的纪录片理念、制作模式和美学风格,融入中国内容,将内容最大化、最完美地呈现,才能让国际更加公允、真实地去面对“中国内容”。我国相关工作者可以把握西方的收视需求,结合西方视听语言和话语方式进行叙事表达,跨越文化的障碍,让作品表达出更多的有效信息,这就是中国内容要走西方渠道应该迈出的第一步。通过国际主流媒体,把中国内容呈现给国际受众,这是第二步。像BBC、NHK等国际媒体,已经构建成遍布全球的完善销售网络和渠道,这正是我国所缺乏的,借助这些网络和渠道,中国的电视节目才能走出中国、走向全球,从而构建中国完善的传播网络和渠道,以此实现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5 结语

作为一种跨时空、跨文化的媒介形态,纪录片在价值传播和文化输出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相关工作者要重视纪录片的作用,看到纪录片在传递东方价值观中的地位,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坚持中国内容走西方渠道,逐步构建自己完善的传播渠道,实现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从而让世界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受众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从受众心理看电视新闻栏目的编排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