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影中生命的探讨
——《樱桃的滋味》长镜头的运用及作用

2018-02-21李亚文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5期
关键词:巴迪阿巴斯长镜头

李亚文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伊朗导演阿巴斯不仅是伊朗的支柱型导演,同时也凭借多部反映中东本土风貌、充满生命哲理的电影作品享誉国际影坛。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戈达尔曾高度赞誉“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言辞恳切地评论“很难找到确切的字眼评论阿巴斯的影片,只需观看就能理解他们是多么了不起。”最大程度完整地再现现实,朴素简洁的影像语言,极力探求生命的真相,这是阿巴斯导演电影作品显著美学风格。其中长镜头的运用尤为频繁和精炼,他的代表作品《樱桃的滋味》,长镜头叙事可谓是阿巴斯电影长镜头运用的典范。

电影《樱桃的滋味》讲述了中年男人巴迪准备自杀,并且在一棵樱桃树下亲自挖了个土坑,然后开着一辆路虎车在德黑兰郊外寻找一位适合的人,在他自杀之后将他埋葬。巴迪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库尔德士兵、阿富汗人、神学院学生和土耳其人等,他们纷纷拒绝巴迪的要求,只有曾经试图自杀的土耳其人巴格里为了挽救患白血病而无钱治病的孩子,接受了这份工作,但他劝导巴迪不要选择自杀,并且使巴迪觉悟到生命的真谛。阿巴斯凭借这部充满对生命敬畏、对生存与死亡深刻探讨的电影享誉电影届。在这部电影的语言构成中,长镜头的运用贯穿电影始末,并且具有不同的职能。

1 再现客观世界,实现时空统一

长镜头理论的提出者、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说过长镜头的运用是阿巴斯导演电影作品的一大特点,并且有很多长镜头成为电影史上经典的片段。在早期电影《橄榄树下》(又名《橄榄树下的情人》),在展现山村风貌的时候,导演运用穿过汽车挡风玻璃的主观镜头,拍摄整个山村葱郁茂密的橄榄树、曲折蜿蜒的林间道路、杂乱不堪的帐篷,使观众对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小山村一目了然;在另外一部人道主义电影《生生不流》中,长镜头记录了前往地震灾区寻找小演员的见闻,展现了大地震之后,伊朗满目萧然的现状,以及艰难困苦的伊朗人民的生活现状;在伊朗儿童电影的发轫之作《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电影更是用13分钟的时长来叙述小学生木汗德苦苦请求大人帮忙送作业本却遭到拒绝的情节,更是用了14分钟的长镜头来呈现小学生木汗德和老师同学两场课堂上的戏份,非职业演员的本真演出,还原了儿童视角清新简单的世界。

在电影《樱桃的滋味》影片开端就是两个超过20秒的长镜头,主人公阿巴斯开着车若有所思地四处张望,他置身在荒凉偏僻、了无人烟的郊外,寻找那个能帮助自己收尸的人,长镜头使此时的环境、人物、情节形成完整的段落。在电影22分钟时,有将近1分钟的长镜头,运用俯拍的手法来描写巴迪开着汽车去目的地——樱桃树下,那里有将成为他坟墓的洞,镜头根据汽车行驶的路程,把不同的角度统一起来,使多角度、多景别的画面依然干净流畅,再现德黑兰郊外土丘荒芜苍凉和山路崎岖坎坷的清冷萧条景象。

长镜头的运用也使得影片事件的发生更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连贯地呈现、还原生活的本真面貌。镜头冷峻平静的记录故事片段,促使电影时空更具有真实性和统一性。

2 渲染人物情绪,烘托故事氛围

电影语言中镜头的表现功能各有所长,而表现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过程,导演们对长镜头可谓是青睐有加。它不像短镜头进行拼凑切割式的人为渲染,而是完整地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不仅可以渲染人物情绪,更能够烘托故事氛围。

“蒙太奇、长镜头和意识流是电影语言的三种基本手段。”[1]它们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如蒙太奇语言剪辑技巧的丰富性、长镜头语言完整叙事的纪实性、意识流语言表情达意的深刻性,等等。创作者可以根据电影本身的需要,运用适合的电影语言。长镜头更接近现实,也更真实自然,从而富有生活气息,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贴切地表达电影精神主旨。另外一位伊朗著名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运用长镜头叙事也是他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电影《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中,更是采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方法,在电影开端便是一个时长将近5分钟的长镜头,开门见山地交待了主人公的家庭矛盾;在电影的结尾也是长镜头,法庭上法官在问特梅选择和谁在一起,特梅犹豫不决,这对一个儿童而言无疑是最残忍的问题,无论跟谁都将是与另一方的别离。电影始终没有答案,特梅的选择也隐喻着伊朗的人民、家庭、社会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创作者把朴实的生活琐事通过精心的改编,扩展到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此外,电影中多次出现长镜头记录小女孩特梅在家庭纠纷中埋头沉默和低声抽泣,表现她的迷茫和忧郁,体现电影对青少年的尊重和宽容,后侧方的机位设置,暗藏着导演细腻的关照与情怀。

阿巴斯导演在《樱桃的滋味》中18分钟时,运用19秒的长镜头来描写巴迪回想当初在军队的时光,并认真投入地喊口号,此时运用近景,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巴迪眼眶渐渐湿润但始终没有流下眼泪,不仅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巴迪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忧愁伤感或怀念眷恋,而且烘托出惨淡凄凉的氛围,更让观众产生思考巴迪的遭遇的念头。在影片33分钟时有个近半分钟的长镜头,以俯拍的角度描写余晖下的军队喊着口号,在遍地野草的荒原上向远方走去,巴迪的表情发生微妙的变化,凸显了军队的生活是他曾经最快乐的时光,过去的幸福快乐与当下自杀的悲凉形成对比,使得故事氛围更加凄然。

长镜头对情绪的刻画不仅体现在主人公巴迪身上,对其他人物也有所描写。比如影片42分钟,巴迪和阿富汗人的对话在一个长达3分钟的长镜头内完成,观众清晰地认识到阿富汗战争对人们心灵造成的创伤,折射出导演的人道主义精神,此外还让观众了解伊朗人对异国战争的态度及对宗教信仰的看法,使影片人物情绪完整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使故事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增强了故事情节的丰富性和电影的可观赏性。在伊朗这片充满信仰力量的土地上,政治的动乱与危机,文明的冲击与重构,矛盾与惶恐不断挑战着中东人民的神经。

3 传递隐含信息,升华故事主题

《樱桃的滋味》主要探讨关于生命的哲学,影片中充满哲理、引人深思的对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中运用大量的长镜头而且是空镜头来体现自杀者的矛盾与痛苦、旁观者的辩解和智慧之人的劝导。阿巴斯在著作《特写:阿巴斯和她的电影》中说到:“现在看来,我应放弃某些特写镜头,使用长镜头更好,为的是让观众能直接看到完整的主体。特写镜头剔除了现实中的所有其他元素,为了让观众进入情境和做出判断,必须让所有这些元素都在场。以尊重观众为原则采用合适的近景镜头,能让观众直接选择感动他们的事物。在长镜头里,观众可以依据自己的感觉选择特写。”[2]影片51分钟时导演用将近1分钟的长镜头,而且是空镜头,只有巴迪说“自杀是很重的罪,不快乐也是很重的罪,当你不快乐会伤害他人,不也是罪吗?”的声音;62分钟时近2分钟的长镜头,土耳其老人对巴迪说“生命中谁都会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选择这样的方式去逃避小问题,地球上的人早就绝种了,对吗?没有人!没有活的灵魂。向左转。”这两个长镜头都是发生在萧瑟的山路上,旷野沉静肃穆,广袤的山丘掩映着夕阳,只有哲理般的话语传来,这不仅仅是故事人物的对话,也是对生命的叩问,更是与灵魂的探讨。老人不仅是在劝导巴迪,也是在劝导观众,在身处绝境的情况下,试着转到另一个方向吧,也许有新的道路和新的风景。震撼人心的长镜头,给观众带来暴风骤雨般的思想洗礼。电影之所以叫《樱桃的滋味》,因为这也是生命的滋味。影片中65分钟老人讲述当年自己也想自杀,但是他爬到树上无意尝到一颗樱桃,樱桃的滋味如此美好,使他又发现生活原本是美好的,从而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在这个40多秒的长镜头中,凸显了故事的主题,即“微小的美好和快乐也可以拯救生命”这个深刻的道理。影片93分钟,巴迪躺在樱桃树下的洞里,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巴迪仿佛在面临着死神的到来,但是他的脸忽隐忽现,导演用将近2分钟的长镜头刻画巴迪内心的思索和挣扎,而最终巴迪却露出平静的笑容,把生死之谜留给观众。导演没有清晰明确地交代结局,而是以极具思辨色彩和深邃意味的方式,赋予电影多维度的可能和方式。这种模糊与困惑,使得观众的内心对生命的认知愈加清澈与明晰。

4 结语

《樱桃的滋味》这部电影本身并没有华丽炫彩的环境场景,没有镜头多变的视觉冲击,只有简洁的人物对白,但是阿巴斯熟稔的电影语言运用技巧对主人公的孤独茫然和导演本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发问进行了极为深度的刻画。影片69分钟将近3分钟的长镜头,郁郁葱葱的树木进入镜头,色彩浓重,像极了油彩。睿智而善良的老人说到:“你是否丧失了所有希望?你是在你早晨醒来是否仰望天空?在佛晓时分难道不想再看太阳冉冉升起?金红相应的余晖,难道不想再看了吗?……选择正确的路吧。”这不仅是对巴迪的质问,也是对观众的质问,每个人的人生总会遇到困难,当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那就改变自己的想法,不是自己出了错,而是想法出了错。阿巴斯在他的多部电影中都探讨到人生哲学,但是在《樱桃的滋味》中,阿巴斯的电影语言和生命哲学顺理成章地集结成文,由生到死是自然法则,然而生而为人,应该珍惜并敬畏生命。

猜你喜欢

巴迪阿巴斯长镜头
今天
今天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开化长镜头
一起加油
一起加油
毕赣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定档
浅谈实验影像中长镜头的运用与表现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How to Use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English Teaching of Ethnic Group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