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角下国家形象塑造的视觉呈现
——以《大国外交》为例

2018-02-21蔡红梅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5期
关键词:大国外交话语

蔡红梅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大国外交》是如何由抽象化政治话语向具体化影像转变?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塑造国家形象?本文将通过本片的主题内容、符号化、叙事以及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来分析新媒体视角下政论专题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特点。

1 选题内容以中国社会写实为基础,结合领导人出访世界各国花絮

由于这部专题片同样瞄准了海外受众,确立外宣定位,跨文化传播策略和可视性上必须更符合国际化传播需求。根据早期对外宣传片的随机调查发现,多数海外受众并不知道影像中的人是谁,出现的用意为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播效果。经过前期的深入调研及听取多方意见,为了更易于海外观众对中国全方位的理解,摄制团队的路线也选择跟随领导人团队拍摄出访世界各国的场景。相比早期的宣传片,该片中收集了大部分国家领导人出访各国的镜头,因此这属于媒介事件的一种传递。美国学者丹尼尔·戴扬将媒介事件定义为:“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播报道的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通过国际传播的连锁反应、聚集效应,关注程度是置于其他话题之上的,媒介事件的传递为后期《大国外交》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所以《大国外交》政论片中人物定位选择国家领导人团队出访世界各国的场景,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结合多元化与立体化的话语空间,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定位“大国形象”

由于国家利益冲突及文化差异,国际社会受众的接受态度也不尽一致,不同受众运用不同的解码机制,对其理解与重建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该片的语言维度不仅仅有汉语,同时融合了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等人物的话语,这种融合中西话语体系的解说方式打破了以往政论片中严肃、官方的刻板印象。该片积极尝试以多维视点来呈现社会写实与受众观念,形成更具说服力的中外话语体系。建设中外广泛认可的话语体系,以跨文化传播沟通为支撑,才能真正融入世界性话语体系。例如,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作为一种相互依存、平衡互利、持续发展的人类高级文明形态,既凝聚着中国经验又承载着世界意义。

3 深刻洞察传播受众,以受众为中心的主流话语传播

为寻求跨文化传播的情感共鸣,习近平提倡的受众思维话语传播方式,体现在其独特的亲民化语言上,通过讲故事、引经据典等方式让政治话语得到有效传播,以个人化魅力塑造出富有亲和力的国家形象。这些“去精英化”的朴实语言既拉近了政治话语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提升了中国理念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也彰显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情怀,用刚柔并济的话语力量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打破了西方受众已经形成的对中国原有的“刻板印象”,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以受众需求为参照,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传播受众的特点与需求,引领受众思维阐释理念与逻辑,是决定主流话语传播效果的关键。

4 宏大的宣传视角转变为以小故事、小人物等切入角度的传播潮流

《大国外交》作为国家形象的宣传片,针对全球化新媒体传播特点下设计出一系列画面形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坚持如此求同存异的双向沟通心态,为消除西方受众对中国固有成见和刻板印象起重要作用。其在构图、影像、光线上精心组织画面,充分利用镜头语言和特效,以平淡中见灵性的解说词,在虚实结合中彰显艺术张力,表达国家理念。不仅让世界感受中国外交的温度,也传递了中国作为真善美的友情大国的国家形象。

5 打破国内单向宣传为主导的模式,发挥海外社交平台的传播优势

有效利用海外社交平台的低门槛和大流量,配合优质内容制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多语种电视频道集群的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以及其在Facebook、YouTube、Twitter、Instagram、Tumblr、Google+、Pinterest、微信、微博、腾讯视频、秒拍、Apple TV等海内外12个新媒体平台上创建并运营的23个官方账号,特别是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免费推送大量央视独家新闻视频和优质帖文,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宣传片通过把所有国内外采访素材通过重新揉碎、筛选、剪辑等方式,以不同主题的分集播出。大量的民间话语的引用、原国家语言的引语和数据分析符合海外受众观赏习惯,避免了政论片天然携带的“宣传”色彩,更容易被海外平台采用。

猜你喜欢

大国外交话语
吐槽大国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多想记住你的脸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大国气象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