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文化类节目复兴的反思及发展路径研究

2018-02-21史嫣然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5期
关键词:类节目诗词文化

史嫣然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近几年,文化类节目大有复兴之势。《中国诗词大会》于2016年2月播出,通过曼妙诗词的比拼,给观众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受到大家喜爱,随后2017年初推出《朗读者》第一季,文字与情感完美交织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最真实的情感、最精美的文字。除央视之外,地方卫视的《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也受到观众的喜爱与称赞。在综艺节目充斥着整个市场时,文化类节目能够脱颖而出,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 为何而火

1.1 观众的需求

打开电视,如出一辙的综艺节目铺天盖地,选秀类亦或竞技类节目基本上都是照搬他国模式和经验,喧嚣的荧屏背后,观众似乎已经出现审美疲劳。缺乏创新的综艺节目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快节奏的时代下,人们开始想要慢下来,寻求心灵上的寄托,获取精神慰藉。

1.2 传播者的坚持

冯友兰曾说:“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这些文化类节目创作者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他们扛起文化传播的重担,以有筋骨、有力量的文字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和情怀传达给每一位观众。

1.3 高而不冷

诗词文章的内涵或许高深,其中传达的情感却浸润到每个人的心坎,真实的情感流露让文化更加接地气,温暖的情怀缩小与观众的距离,甚至把观众的思绪拉进诗词当中。与此同时,恰到好处的难度会引发一种“这个题我也会回答”的代入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参与其中,如此一来,传播效果也大大提升。最重要的是,这些节目摒弃了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用充满情怀的故事触动观众内心的痛点,引起观众共鸣。以《朗读者》为例,朗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字传达,而是让文字、语言同情感联结起来,让每个人感同身受,使文学更好地回归生活。

1.4 新媒体的推进

《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如此火爆,还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四通八达的传播效应。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讨论和分享,爱奇艺、腾讯、优酷等视频软件的推送和弹幕,都使文化类节目更有看头,新媒体的承载为传统文化增添了一种亲近感。

1.5 星素结合

这些节目的亮点就是采用了“星素结合”的方式。在这个文化大舞台上,除了有众多粉丝追捧的名人,还有一些普通人也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与明星相比,在普通人身上,我们更能捕捉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会更容易触碰到共鸣点,相较之下,体会和感悟会更深刻。

1.6 惊艳的舞美灯光

在大火的文化类节目中,舞美和灯光设计由专业团队来制作,技术一流,属于国内领先水平,不仅让人们体验到舞台所呈现的出色视觉效果,同时与文化完美地契合,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宏大的文化盛宴。

2 成绩回顾及负面声音

2.1 收视率及评分

《见字如面》首播至截稿时,全网点击量累计过亿,豆瓣评分9.4分,如此成绩在国内的综艺节目中不曾有过先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官,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30%,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收视冠军。《朗读者》节目线上短视频点击率非常高,音频版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此外,其影响力延伸到线下,甚至远播海外,节目特色朗读亭信息覆盖英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播出后先后斩获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奖”唯一大奖、第25届“星光奖”电视文艺栏目大奖。

2.2 专业人士评价

文化类节目很有观众缘,好评如潮,同时一些文化名人也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先生肯定了《中国诗词大会》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娄乃鸣导演直言“(《朗读者》)就是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也曾说“《朗读者》给全广电系统树立了一个标杆。”不容忽视的是,此类节目在深受好评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质疑之声,指出《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走的还是《艺术人生》《感动中国》煽情的老套路,使文学之美被淡化,好文章反而成了故事的点缀。

在好评与质疑的声音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因已获得的成绩过度乐观,也不应因质疑之声而沮丧,而应深刻反思过往和当下,以谋求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3 反思与发展路径分析

中国文化类节目的大火给出了人们对文化追求、精神渴求的风向标,在纯娱乐综艺节目泛滥的情况下,文化类节目依旧是被需要的,文化与娱乐并不是一对矛盾的存在。但文化类节目短期的火爆仍然不容乐观,应避免随大流对其盲目追捧,不容忽视的是,文化综艺的生存环境依旧令人堪忧。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过度包装可能会适得其反,包装欠缺可能使之黯然失色。但有了这一风向标,我们可以相信,在良性竞争的情况下,优质的节目内容不会被掩盖,依然会焕发出蓬勃朝气。因此,真正优良的好节目、具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早晚都会成为主流。

然而,很多商家往往觉得文化类节目市场较小,对其支持和赞助较之纯娱乐性质的综艺明显较少,他们更倾向于投放较大把握获利的产品,以获得更多利润,而对于缺乏数据支持和经验判断的文化类产品,难免会有一定程度的忽视。因而,此类节目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考验,任重而道远,在经济后援不足的情况下,制作者如何保持节目的生命力值得深思。

3.1 不挣快钱看重长线价值

收视率和票房并不是衡量节目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相比于被动选择,主动引导更为重要。面对文化精神产品的生产,应具有向未来适当倾斜的睿智与勇气。在快餐时代,人们每天刷微博、发朋友圈,对手机几乎寸步不离,人们内心的宁静领地受到侵扰,而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找到一种别样的情感表达方式,正如诗词中的“柳絮”“梧桐”等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延续了几千年,穿越古今的时空,把今昔联结在一起,以这种方式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别有一番情趣。这便是文化气息浓厚的节目的价值及意义所在。

3.2 杜绝抄袭

如今文化节目大火,在这种情况下,应警惕并尽力避免争相抄袭和模仿,坚持把节目创新放在第一位。实践证明,任何形态的产品一旦被跟风、被模仿,也就意味着其生命即将终结,只有不断更新、血液鲜活的作品才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有担当的媒体在面临抉择时,会以身作则,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并不断开拓创新,在职业操守和大众的需求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通过睿智的头脑、开放的心态将节目作品做到极致,讲好故事,传播好文化。

3.3 生产优质的节目内容

不可否认的是,诸如《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广受好评的节目终有一天也会停播,会被更符合时代发展脚步、更优秀的节目所替代,但无论何时,优质的节目内容始终是文化类节目成功的关键。生产这类节目,需要专业团队,但专业性并非泥古不化,也并不意味着“高高在上”,如何适当放低姿态,把高深难懂的文学作品让观众感觉具有亲近性是制作团队应仔细考量的。以专业的理念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以此来满足大众需求方为上策。

3.4 注重社会效益

生产文化类节目不能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一个富有正能量、引领时代的节目,能够读取观众心声的节目,才能持久吸引人们的目光、留住观众。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关注社会效益的有筋骨、有温度、有人文情怀的作品会吸引人们主动靠近,而汲汲于经济利润的节目反而被观众疏远。

3.5 借鉴他国经验

日本的综艺节目一直发展得顺风顺水,截止到2017年,播出时间到达10年及以上的周年节目就达到24档,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几十年,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可取其精华,吸收借鉴他国经验。

3.5.1 “旧瓶”装“新酒”

日本综艺“长寿”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能够随着时代发展适时地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在已有节目形式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时代元素,虽是“旧瓶”,却装上了“新酒”,本是旧模式,若加上创意的舞美设计、灵活变换节目规则,与观众就会更加贴近,更容易赢得观众青睐。比如,《今日料理》就依据民众饮食习惯的改变随时更新食谱,益智答题类代表节目《艺人超常识知识竞赛》在多个答题环节中,每个环节都有独特鲜明的舞美设计。

3.5.2 增强趣味性——让文化“高而不冷”

汉赋诗词、文学作品往往是阳春白雪,对于普通人来说难免曲高和寡,要想让这类文化节目接地气、有观众缘,就应适当增加其趣味性,让有内涵和文化积淀的文学作品变得通俗易懂。

富士电视台《艺术小子》脑洞大开,在展示艺术作品时,画风由正经严肃到诙谐幽默转变,不仅让女演员们与自画像名画中的主人公进行艺术约会,同时还安排“雕塑相亲”的环节,让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雕塑作品相亲,并辅以画外音的方式呈现出来。“高而冷”的文化顿时变得平易近人,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3.5.3 让文化突破时空局限

当前的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大都是在演播室内进行,倘若另辟蹊径将文化类节目的场地拓展到室外,必然是一种创新方式,也会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时空穿梭猎人》就在节目中加入“穿越”的元素,以与众不同的手法讲述了过往普通人的生活百态,深受人们喜爱。

历史更迭,日月流转,虽然呈现的形式变化难测,但最本真的东西不会改变。总有一些情怀让人产生共鸣,总有一些痛点戳到每个人心间。相信文化类节目的复兴会一直延续下去,诉说更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情怀。

猜你喜欢

类节目诗词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谁远谁近?
诗词之页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