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与微信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机制比较研究

2018-02-21成晰曦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5期
关键词:突发性舆论受众

李 婷 成晰曦

(作者单位:1.武汉东湖学院;2.湖北广播电视台)

1 微博、微信对突发性事件产生的舆论影响

1.1 微博与微信的强弱交互作用及传播多样化带来舆论扩大效应

微博、微信用户进行分享的话题多半是圈内热点或共同关注、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突发性事件更容易进入用户视野,大量微博用户关注,经过一级传播,进入大众视野。然后,迅速进入微信的朋友圈,公众号等,进行二级或多级传播。微博的“弱关系”及微信的“强关系”交互作用,带来了多角度、互动式的信息获取方式,同时进一步增强用户的纽带联系。

另外,微博、微信的传播方式多样,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圈子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交互性极强,多种传播方式的结合,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出现爆炸式增长,根据“六度分割理论”,信息一旦经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传播,就能迅速到达其他的网络用户中,加速了突发事件的传播和发散,其产生的效果也会更加强烈,最终关于突发性事件的舆论会更加丰富。

1.2 网络用户不断提升的参与意识及多元的社会心态产生了舆论多变效应

在网络不断普及的过程中,广大网络用户可以简单地借助微博、微信传播信息,表达意见。如今越来越多网民参与其中,不愿意再做“沉默的螺旋”,他们成为舆论场的信息传播者与意见表达者,积极参与到网络互动中,通过微博、微信发表自己的评论,借此传达自己的态度及情绪。

在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尤其是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的灾难性事故,都会引起受众多元的社会心态。特别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事件调查情况、政府工作得失、媒体报道内容更是受众关心的热点,不同社会心态的网民会使用微博、微信发表各自的想法,折射出多元的社会心态。因此,在网络中的舆论效应更加多变复杂。

2 微博、微信传播机制的差异

2.1 传播方式的及时性与滞后性

微博通常在突发性事件发生之际,就能快速、及时地推送信息,许多事件的第一信息就是来自微博,信息的时效性更强。微博是按照时间倒叙的顺序排列,用户在“刷”微博时,获取信息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巧合性。微博还会借助不断发布的信息,制作热门搜索,获取更高的关注度,扩大舆论场地,但微博无法锁定阅读群体是否为有效受众。

微信在传播信息时,通常由公众号推送,朋友圈转发,时效性上无法与微博相比,但微信推送的信息通常都经过挑选和整理,内容上比微博更加具体、全面、深入,并且包括了各种新闻报道形式,如消息、专题、评论等,更能满足网络用户的多种阅读需求,能更全面具体地了解突发性事件,并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

2.2 传播渠道及模式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就传播渠道及模式来说,微博主要通过网页版和移动客户端两个传播渠道,是一对多的开放式传播模式,类似于公共媒体平台。任何网民都可以通过微博平台看到信息及相关评论,并且发布及转发微博的次数不受限制,因此,信息数量巨大,鱼龙混杂。

微信则主要通过手机移动客户端的传播渠道,其传播模式是点对点相对封闭的,信息主要通过好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及公众号传播,用户必须关注才能接收信息,可以有选择地接收内容,但这种封闭的模式能让用户对传播的信息增加信任感。此外,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次数有限,在传播信息的广泛性上较弱。

2.3 传播效果的聚集性与精准性

用户通过微博的不断互动增强与他人的关系,可以与熟人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同时关注自己喜欢的微博成员,逐渐形成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在微博中每个用户即是一个孤立的节点,相互关系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但利用微博的功能,可以将一个节点的信息通过其他节点层层扩散,类似于“蒲公英”的传播形式,最后出现裂变式效果。微博作为开放式平台,信息流动发散性强,传播速度快,在舆论场中极易形成聚集效应,成为话题中心,使突发性事件迅速成为受众关注的公共议题。

微信在传播信息过程中,是一条私密性的沟通纽带,用户可以将信息专门发给一部分人,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而朋友圈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设置只让部分好友看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传播具有隐蔽性,个人传播效果强,微信的信息传播定位更为精准,内容传达率更高。因此,微信传播的信息干扰性更少,内容准确性更高,思考更为深入,讨论周期会更长,受众的信任度和黏度也更高。

3 结论

微博与微信在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模式、传播效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两者在发展中多元互动、共生互补。最终,在突发性事件中,合理利用微博微信进行合理的舆论监督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共同助力于新的媒介生态结构与环境的建构。

猜你喜欢

突发性舆论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