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课堂儿童史运用初探

2018-02-18卢琼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蒙学罗斯福新政

卢琼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重要构成,儿童的成长环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所以,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上对儿童的关注程度来了解社会的变迁。

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儿童史的部分史料和研究成果,既有助于更加多角度地发现和理解历史,也可以让高中学生作为同龄人从通感体验中直观地感受历史。从实用角度来说,近年来,在高考题和各地诊断性试题中,儿童史的内容也屡见不鲜。本文中,笔者尝试将收集的部分儿童史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实践中。

一、利用儿童史料具体化学科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

宋代统治者结束了唐末分裂割据的局面,由原来的“重武功”,改为“重文治”,推动了当时的理学家们对儒学的改造,把儒学政治、伦理观念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理学家们将追求天理的途径表述为“格物致知”,推崇“躬行”。这不仅仅表现为个人在学术方面的不断精进,还表现为他们积极将学术思想向日常生活的道德人生推进,追求“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在这个基调的影响下,蒙学教育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像朱熹、张载等人或编订蒙学教材,或开馆讲学,推动宋代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于高中生而言,宋明理学是理解的难点,而且现有的各版本教材中也没有涉及理学是如何由形而上的政治学说下移为国民所认同的共识,并进而形成中华民族集体意识的。因此,利用宋代及后世蒙学的相关史料可以将抽象的宋明理学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朱熹曾主张,要用小学的教育来养成一个人的修养品德,这是完成大学教育目的的基础。至于小学和大学的教育内容,宋明儒者则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文字、计算之功,君师父长之仪,服饰饮食之节,即知道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怎么做;大学——知识内化的过程,即把这些行为礼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从而完成个人道德修养的历练,达到“理”的高度。

因此,通過对理学影响儿童蒙学变革的史料学习,高中阶段的学生就可以很好地掌握理学世俗化的过程和目的,同时也能够形象化地理解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主张。

二、通过研究历史上对儿童的关注程度来了解社会的变迁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与社会史相互建构。例如,启蒙运动中对于儿童的关注,儿童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此之前,儿童只是作为半成年人,或者成年人的所有物、附属品看待(例如古罗马)。启蒙思想家们运用新的知识重塑了人们对儿童的认识,洛克就认为,由于儿童还未被社会污染的淳朴本性,其可以作为研究人性的样本。也正是在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人类知性论”。所以,儿童是真实存在于历史进程中的。

又如,在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中,笔者接触到的课例一般都着眼于宏大视野,很少关注社会史变迁。在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中,笔者尝试以美国儿童局的发展历史为例,来弥补这些不足。19世纪末,美国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但童工和儿童生存环境也随之恶化,为保护儿童,美国成立儿童局,并获得初步发展。但是伴随着30年代经济危机的到来,儿童局和美国经济一样,都陷入了困境。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则为儿童局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儿童局参与制定了《社会保障法》等相关儿童法案,对儿童健康,儿童福利和孤儿、残疾儿童等都做了相关的规定。这些条款的制定和实施源于罗斯福政府对妇女、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也是联邦政府加大对社会事务干预力度,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现。

这一时期儿童局的发展在美国儿童福利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为美国儿童福利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也为二战后专门的儿童立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美国福利制度的完善。

由此,我们看到,儿童局命运的改变和美国经济复苏一样都源自美国政府的新政,笔者用儿童局来映射罗斯福新政的发展和影响——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美国联邦政府出现在世人面前,也改变了四五十年代的世界发展方向。

其实,高中历史课程中与儿童史相关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儿童教育问题,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儿童的西化教育,还有“生活”在我国古代诗歌、戏曲、小说中的儿童的嬉戏玩耍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陆续挖掘,力图呈现一个史实丰满、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

猜你喜欢

蒙学罗斯福新政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日新才能启蒙
“新政”爆款第一车?
关于新政的思考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罗斯福与戴高乐的恩恩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