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创设有历史味的课堂

2018-02-18柳林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历史情境情感

柳林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以及阅读分析能力的限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大多浮于表面。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回放旧事,用历史细节润泽课堂,传递历史情感,让学生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评价历史人物,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教师呈现有历史味的课堂,学生才能被深深吸引,才会真正自主探究。

一、用故事和语言丰富历史人物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教学情境就是教师利用外部刺激,激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使其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探索新知识。《百家讲坛》《老梁故事汇》等知名节目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而在课堂讲述历史却难以吸引学生呢?主要原因是有些老师的历史课堂缺乏趣味性。历史纷繁绵长,历史事件和人物往往只有出现在故事中才能吸引人。针对课堂主题选择故事片段,从微观角度讲,不要设置太多的历史人物,要突出重点,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利用意味深长的停顿,双重角色的配讲,丰富的手势、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带领学生走进历史长廊。在讲述与主题相关的细节时,特写式讲述,更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例如,在介绍抗日英雄事迹时,我准备了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家书,并边讲边拿出赵一曼女士的照片,随后播放视频片段。接着再让学生谈论人物精神时,学生便不再泛泛而谈了。再如,《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教材从剪辫子、改称呼、易服饰、废缠足这几方面重点展开叙述,难以让学生了解民国社会变化的特点。形散而神不能散,于是我以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贯穿始终。学生既能从他身上看到时代的变化,也能从他的思想变化中感悟社会观念的变化。在介绍三国人物、唐太宗、武则天、罗斯福、林肯时,我更是通过教师讲故事、学生讲故事,使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跃然而出。师生在情感的交融中完成了思想教育的任务,使学生初步树立了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角色置换,增强学生体验

历史是一门认识社会和了解历史发展的课程,所以,要培养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学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于是,我常常设计各种情境让学生“神入”历史。当学生神入历史时,我们可以通过角色置换,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生活中去了解、观察人物与事件,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動机,从而准确地感悟历史,以体验者的身份从历史学习中获取智慧和乐趣。例如,在介绍《开放与交流》一课中的“玄奘西行”时,因为学生熟悉《西游记》这部作品中唐僧的角色,自然对西行取经中的磨难历历在目,所以,我设计活动,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为玄奘西行编写四部分篇章,列出提纲。学生编写后分享,我再进行点拨,完整地体现了玄奘的历史使命感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再如,教学《三国鼎立》中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呈现地图,让学生分别扮演曹操、孙权、刘备等角色,探讨如何作战,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通过角色置换,身临其境,在体验中感受历史事件的发展,理解发展的原因、结果,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设身处地地认识具体的史实,对历史境况展开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开放,促进情感升华

情境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情感知识化和知识情感化的过程。教师进行情境创设,做好充分铺垫,让学生在感受历史味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达到情感升华。认知越丰富,情感也越丰富;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这种情感的升华不是教师强塞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放地进行深度思考,可以是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也可以是情感转化为意志,还可以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质疑甚至是批判。其根本意义就是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制,让学生保持兴奋的情绪,直到课堂结束。

一堂有情节,有情感,富于时代感、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是有历史味的课堂,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诱思激励,学生互动体验,积极思维,师生交融,这样,才能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历史情境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