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考题,掌握方法,直击高考

2018-02-18董少华苏小艳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11期

董少华 苏小艳

地理综合问答题在全国新课标卷中,分值很高,但我校学生的综合题得分率较低,地理成绩不理想。研究综合题,找到解题策略,提高学生成绩已迫在眉睫。

通过对学生进行座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审题方面。

1.地理概念理解得不准确。如将“含沙量多少”往往理解成“河流中沉积的沙子的多少”。

2.不明白设问的内涵。例如:2016年全国卷Ⅰ第36题第3问,“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2012年全国卷第36题第3问,“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学生往往把这两道题混淆,认为设问是一样的,都答成工业聚集的优点或者工业区位因素。

3.对文字材料或图表中的信息提取不全。

4.知识点与设问之间、图文材料与设问之间无法建立联系。

第二,答题方面。

1.生搬硬套概念、规律,灵活运用度差。

2.答案说而不明,对而不全,或者以偏概全。

3.答案表述出现错别字、大白话,不联系材料。

针对学生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研究考题,掌握考题特点

每年的高考综合题站位高,依纲不守本,材料信息新,变化莫测。但仔细研究、分析对比近几年高考题,不难发现综合题无论是选材,还是设问方面都有很多共性。

1.素材接地气,地理视野广阔。

近几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综合题选材热衷于“花木虫鸟矿,风沙果鱼粮”,与生产、生活、生态密切相关,选材新,视野广,接地气。如2017年考剑麻,2016年考茉莉花,2015年考卤虫,2014年考鲈鱼,2013年考芦笋,2012年考红木家具等。

2.立足小尺度区域,小切口,多层次设问。

地理综合试题往往是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融合,立足小尺度区域,围绕某一地理事物,小切口,多层次设问。地理思维量大,对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要求高。如2017年高考文综一道地理综合题立足非洲坦桑尼亚这一小区域,围绕剑麻设置了四个问题,分别考查我国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剑麻要及时加工的原因,兴建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原因到区位因素到区域发展影响,设问切口小,地理思维量大。

3.设问中区域比较思维凸显。

近些年高考综合题中“区域比较”类设问较多。有的是显性比较,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第36(1)题: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有的是隐性比较,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第36(1)题: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二、立足考题,寻找高频考点

對比历年高考题,发现有些知识点在每年的高考题中都有出现。比如近几年综合题中频繁考查生物物种数量的变化,以及沙源问题

三、精讲试题,指导解题策略

现在的高考题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价值观立意、文化立意的转变,试题越来越灵活。因此,我们在平常的综合题讲解中要注重讲思维过程,讲方法技巧,讲答题的规范性。

1.细审题。

审题是解题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确定了解题的方向。具体做法如下。

(1)圈设问中的关键词。设问中的关键词一般包含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定词、解答指令词。

(2)圈文字材料、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地理高考综合题为了把地理事物描述清楚,往往给出很多文字材料和图表,而这些文字材料包含了大量信息,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及时圈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于图表材料我们不仅要关注图表标题,也要关注图例信息。

2.缓构思。

(1)构建设问与知识点间的联系。通过审设问中的关键词,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构建思维模式。

(2)构建设问与材料信息间的联系。明确了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后,结合题目给出的材料,积极构建材料信息与知识点间的联系,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得出答案。

3.速答题

通过仔细审题和缓慢构思以后,综合题的解答就完成了一大半。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在最后的答题环节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答案要有条理性。把答案有条理地整理好并标上序号,让人一目了然,赏心悦目。

(2)答题语言要规范。答题语言要使用专业地理术语,避免口语;语言表述逻辑思维要严密,不能出现知识错误;答案表述清楚、简洁,忌讳说而不明或表述过于啰唆。

总之,深入研究高考,把握高考题的共性,找到高频考点,掌握答题的基本方法,这样,就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