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与反思

2018-02-18李爱华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伤病员史料高中历史

李爱华

史料教学,是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借助史料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补充,使学生通过史料获取相关信息,进而对历史进行学习和探索。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合理运用有价值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合理运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需要选择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史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對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拓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和史料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对历史教材难点的突破和重点的突出。通过引入史料,可以把学生从传统的死读书和读死书中解放出来,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简单阅读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短暂的春天”时,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依据教材顺序讲授“短暂的春天”的原因、表现、结果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清华学校学生抵制、焚烧日货》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感性认识。然后,联系教材“学思之窗”中张謇企业的兴衰历程,师生共同探究“学思之窗”中提出的思考问题:张謇的企业为什么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进入20年代中期后衰落下去?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对“短暂的春天”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对教材中史料的阅读思考与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还可以把史料作为依据,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意识。

二、乡土史料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

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会选取其他史料,而忽视本地区的乡土史料。其实,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这为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把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关于人民群众对战争的支持,教材涉及较少,这时就可以补充搜集到的相应的乡土史料。“在组织民工、担架队和护理伤病员方面,阜阳各地共组织了48077副担架,共动员民工279229次。在转运和护理伤病员时,阜阳人民舍生忘死,视伤病员为亲人。原属阜阳市涡阳丹城区妇女主任许秀英组织10多个村庄的36名妇女,专门护理伤病员,为伤病员缝洗衣服3000余套,清洗绷带8000多条,亲自护理病员200多名。她被豫皖苏三分区授予‘一等支前模范称号,其照片至今仍陈展于淮海战役纪念馆。”通过以上乡土史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真实的历史,在感受家乡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中,增强“史从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和家国情怀。

三、通过适宜的活动方式发挥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史料教学的方法,对课本上不完善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进行深度剖析的能力。当然,教师在采用史料教学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来整理和选择史料,思考如何正确运用史料才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探究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遵循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活动。例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口号时,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此口号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让学生记录下来。这种教学方式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解读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史料教学的方法就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剖析和理解。

围绕“‘打倒孔家店在当时有没有必要,在今天是否适用”,组织开展小辩论,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史料和所学知识,自主选择站在正方或反方。开展这一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重构对历史知识的本质认识,还可以训练学生充分利用和处理史料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探究精神。

总之,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借助有价值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采用适宜的史料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猜你喜欢

伤病员史料高中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