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庆城县南庄乡田合咀宋墓清理简报

2018-02-17张志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1期

张志升

摘 要:2017年,庆城县南庄乡六寸塬村发现砖室墓一座,庆城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通过与邻县合水发现的同类型墓葬进行对比研究,初步推断该墓葬应为北宋时期墓葬。此墓的发现填补了庆城县在宋代砖室墓这一领域的空白,为研究这一地区北宋时期砖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庆城县;宋墓;简报

2017年5月28日下午6时,庆城县博物馆接到南庄乡六寸塬群众电话,称在该村田合咀居民点(图1)开挖地基时发现一座古墓葬。随后,县博物馆派3名工作人员赶赴现场。经实地查看,确认为一座砖室墓,其墓室穹顶已被挖开(图2)。29日,工作人员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1 墓葬形制

该墓顶距离地表约1米,墓葬形制为方形墓室仿木构八角叠涩覆斗式顶单室砖墓,坐北朝南,方向北偏西5度(图3),为双人合葬墓。该墓由竖穴土圹墓道(已被破坏)、拱形墓门、正方形墓室和八角形叠涩覆斗式顶组成。砌墓青砖两种:长方形普通青砖为主要用材,用于墓室砌墙、墓门斗拱以及封门;方砖,素面,用于铺地和制作棺床。

墓道,竖穴土圹式,已遭破坏,具体尺寸不详,竖穴底部辟通道和正方形土洞,墓室砌于土洞之中。

墓门,砖砌券顶洞门式,高120厘米,宽70厘米,深70厘米,距地面110厘米发券砌顶,长方形条砖铺地,比墓室地面低6厘米,六层条砖形成封墙,墓门未完全封闭(图4),留有16厘米高的缺口,墓門处全部被淤泥填满(图5)。

墓室,正方形,边长220厘米,高102厘米,砖砌共17层,有70厘米厚的淤泥。地面分为二阶:用方砖齐缝铺地;墓室中央,平砌方砖两层,形成棺床,比地面高12厘米(图6)。四壁(除墓门外)条砖平砌错缝。四角在砖砌第14层处叠涩,砍出贴角4层,上承墓室上部八角顶。贴角出层后,四角二分成八角。

墓顶,八角形,层层叠涩5厘米,残存17层,最下部每面置一斗三升平作斗拱1朵(图7)。斗拱上先用条砖平砌1层,再砌檐枋1层,又用条砖平砌2层(图8),再砌方形檐椽1层,后又用条砖平砌2层,再砌三角形牙子1层,又用条砖平砌2层,再砌马牙形牙子1层(图9)。最上部为条砖平砌而上至直到顶部,墓顶最高处已被破坏,现存6层条砖(图10)。

2 出土器物

经清理,该墓无随葬器物,也无可供断代和彰显墓主人身份的实物资料,只发现成年人头骨2个,均位于墓室西北角地面。4根腿骨有3根散落于棺床中部,另1根腿骨在墓室西侧中部地面,另外在棺床上散落有数根肋骨和盆骨残片,在墓门口也发现1根肋骨。在墓室东北角有6块长条青砖丁头侧立成两行,每行3块(图11)。在清理出的淤泥中发现铁质棺钉数个,均已残。在棺床中部的淤泥中还发现棺木朽迹。

3 结语

通过对墓葬进行清理,虽然没有出土随葬物品,但从墓葬形制和人骨摆放位置分析,并结合以往该地区清理的同类墓葬,可初步推断出以下结论:

一是该墓葬出土成年人头骨两个,从其眉骨的薄厚程度初步判断,此墓应为一男一女合葬墓。

二是该墓通过与邻县合水已发现8座宋墓的形制进行比较,推断出此墓可能为北宋早期砖室墓。这一时期出现了仿木构件和八角形叠涩四斗藻井和券顶式洞室,但仍无任何花纹砖出现。同时仿木斗拱整体比较简单,一般为一斗三升或一斗三升四铺作形式[1]。

三是该墓葬虽未发现盗洞,但从人骨散落位置、墓门封墙缺口和墓室内东北角所遗留的6块长条青砖来看,盗墓者应是从墓道内进入,打开墓门,盗取随葬品后,未将墓门完全封闭,将剩余6块封门砖遗留在墓室内,随后淤泥通过封门缺口涌入墓室。该墓可能在下葬后不久即被盗(图12)。

该墓的清理为研究这一地区北宋时期砖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赵明星.宋代仿木构墓葬形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