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服务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2018-02-16宁尚洁

文教资料 2018年33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宁尚洁

摘    要: 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志愿服务活动,潜移默化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在探索和实践中通过创树志愿服务品牌实现精准化的管理,通过采取项目化运营、立体式合作、精细化管理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系统化,以明确的发展目标实现志愿服务的长效化。

关键词: 志愿服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在。”[1]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2017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志愿服务条例》。2018年3月,团中央印发《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强调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确保志愿服务始终充满活力,凝聚更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青春正能量。

志愿服务作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蓬勃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遍地开花。志愿服务成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两者的有机结合既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载体,又为志愿服务平台提供了价值观层面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

一、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与特点

志愿服务是一项高尚的活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行善立德、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是大有作为、大有希望的行动,“能够使人追求精神的极大满足,实现人的极大幸福。同时,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和谐社会的幸福指数”[2],是个体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一种精神、价值的体现。

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志愿服务“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自觉的而不是强迫的”,它的动机是追求高尚、完善自我、利他,对社会、对他人来讲,尽的都是一种道德的责任[3]。学生自发组织,自愿加入,自愿活动的各种志愿者组织,体现了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人生态度、深厚的人文情怀,集中体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以不求回报、不计得失,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要旨,提倡奉献、互助、友爱、进步,付出时间、精力、金钱等,尤其以助残助困、应急救援、大型赛事为表现形式。学生的志愿服务常以付出时间和精力为主,以经济付出为辅。

志愿服务具有实践性。志愿服务是学生积极投身实践的一种很受欢迎的方式,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实现了理论和实践、服务人民与提升自我的有机结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一脉相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4]。“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建设和人的价值观塑造等有积极的作用,换言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志愿精神。

奉献精神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文明和谐。奉献是不求回报、不计得失的精神,是志愿精神的精髓。国家的大型会议、赛事、重大自然灾害等都有着志愿者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的奉献自我的身影。志愿者们更是通过奉献自我,不仅展示了良好的国民素质,提升了国家形象,更凝练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共识,引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意识。因此,奉献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友爱精神传递社会层面的平等理念。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友好善良地与人相处,体现了平等与互助,尤其在爱老敬老、助残助困中体现了更深一步的平等即尊重。可以说,友爱传递了大爱精神,构建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平等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互助进步追求个人层面的完善提高。志愿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计回报地服务社会,以满满的正能量影响他人,有崇高志愿精神的人在工作中亦是讲奉献讲付出的,这是敬业精神的体现。而爱心助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诚信待人的表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精神一脉相承。

二、以志愿服务为平台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探索与实践

以江苏工院建工志愿团的“四大品牌活动”为例,通过“爱心助学、敬老爱老、兴趣班支教、关爱船民子女、地震灾害募捐”等主题活动多层面、多方位地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展翅行动”托起渴望翱翔的翅膀

志愿服务融入暑期社会实践,多次赴汶川灾区开展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等志愿活动,赴沂蒙革命老区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志愿活动。深入地震灾区、革命老区的志愿活动,很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的理解。

(二)“滴水行动”凝聚生生不息的真情

不因自己的奉献小微而放弃奉献,不因自己的行动微不足道而不去行动。志愿团在线上线下发起募捐与呼声,帮助患尿毒症的如东小女孩募集善款,寻找肾源。雅安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线上发起“为了雅安,一块行动”的倡议,倡议全校学生捐钱、献血,用大学生自己的行动与灾区同胞在一起。这些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用责任诠释义无反顾的担当,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三)“聚爱行动”塑造传承文明的丰碑

志愿团有系统、有计划地在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启秀小学、学田社区等地开展敬老、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活动。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等开办书法、绘画、手工等兴趣班,为留守在家渴望关爱的孩子送去关爱,在聚爱行动中追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

三、以志愿服务为平台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长效机制建设

志愿服务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性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说,有同本溯源之意。

(一)以品牌活动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精准化

线上发起“为了雅安一块行动”,微博救助尿毒症小女孩等活动探索形成了网络志愿服务品牌模式。“四点半”兴趣课堂等一系列有口皆碑的志愿服务品牌经策划、推进、完善后获得社会的一片好评,活动被当地媒体多次报道。活动有成效,激励学生进一步提升质量,将志愿精神届届相传。

(二)以特色措施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系统化

第一,项目化运营整合志愿服务资源。所有志愿服务品牌活动都实行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制订活动计划并上报团总支,每次活动填写记录表,每学期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并进行考核、评优。四点半兴趣课堂、关爱留守儿童等项目,长期、系统地开展志愿活动,尤其是同时在多个小学开班,均能多而不乱、忙中保质。

第二,立体式合作拓展志愿服务阵地。志愿团最初由建工系发起,但成员遍及全校,甚至涉及其他高校。志愿团组织的活动,走出校门与南通大学、彩虹义工社等合作,借助外力开展“阳光助残、送文艺下乡”等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精细化管理保障志愿服务成效。所有项目组均用“志愿者打卡器App”发起活动、考勤打卡、储蓄服务时间等,便捷高效,形成志愿者招募、培训、奖惩制度,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综合测评加分范畴,有效地促进活动的开展。

(三)以发展目标实现志愿服务工作长效化

在校内外多渠道的宣传下,“争做荣耀志愿者”的良好风气已形成,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与爱同行”的志愿服务中。有7名学生主动将自己所获奖学金捐出成立“爱心帮扶基金”,用以资助家庭贫寒、品学兼优的学弟学妹,匿名资助了学弟的“中国好学姐”被广泛报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志愿服务,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常做志愿者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思想认识和行动上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中学习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2-26.

[2]陆士桢.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184-185.

[3]丁元竹,汛清,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6.

[4]北京志愿服務发展研究会.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12.

[5]伍廉松.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构建[J].北京青年研究,2017(1):83-88.

[6]杨军,韩兆霞.志愿服务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9-11.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