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明文教学应注重审美

2018-02-16张维文

文教资料 2018年33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审美

张维文

摘    要: 说明文教学常常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过程程式化,使得说明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缺少审美。本文以《苏州园林》一课教学为例,阐述说明文教学可以从多方面注重审美,从而提高说明文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说明文教学    审美    《苏州园林》

传统的说明文教学,教师一直死守说明文的一些文体知识,诸如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且课堂教学程序多半是先介绍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再到文章中寻找印证,仿佛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说明文都是为了印证说明文文体知识而生的冰冷的毫无个性的存在。把每篇说明文都肢解成这样相同的几个要素,失却了每篇说明文特有的个性,文章沦为单纯的教学说明文知识的一个个范本。学生常常因为这样的课堂教学似乎“习一文而晓千篇”,对说明文学习渐无兴趣,也无法发现并感悟一篇篇说明文之美。

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作为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历久弥新,这么一篇典范的说明文好似一座宝库,无论从文章层次、文章语言还是作者情感、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能提炼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多重的审美教育。

一、体会文章层次的严谨

教学《苏州园林》时,笔者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原文中圈画出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语句,学生很快能找到文章第二段“苏州园林在不同之处之中有一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笔者追问: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从哪些方面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阅读课文第3节—9节,勾画每一节的中心句来回答。

教师追问:再读3节—9节,思考两个问题:(1)第3节—6节调换顺序,行不行?(2)7小节—9小节放在第3小节前面,行不行?经过讨论明确:第3自然段—9自然段中,以第3段—6段为主,以第7段—9段为次,主次分明。

从局部看,也注重逻辑联系,比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里的“布局”指园林的结构规划,从整体入手;“配合”“映衬”指各种景点搭配、协调,从局部出发;“层次”又是统筹全园,从次序安排的角度来说,这就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

笔者又以第五节为例,让学生分析该段中心句与分句的对应关系,学生思考回答:“第五段分句与中心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顺序一致,先说园林栽种,后说树木修剪。”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文章层次清晰而严谨,大到全文的逻辑,再到段落之间的逻辑,直至句子内部的逻辑,都遵从人们的认知规律。

这样整篇课文说明顺序的逻辑特征已经呈现,学生对逻辑顺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

说明文讲逻辑,但不能把“逻辑”二字抽离文本,只作空洞的解说符号与标签,而要将文体知识概念融于典型的文本之中,进行有机的诠释与渗透,才有可能积淀为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二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强调阅读文章时首先应该理清作者的写作路径,即思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领略作者行文脉络的清晰之美,这种美正是基于说明文这一文体的美。

二、领略文章语言的精美

说到领略说明文的语言之美,课堂上语言教学常常会单一,单一到似乎只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仿佛说明文的语言只有“准确性”。实则不然。

叶圣陶先生是语言大师,细读全文,我们会不禁感叹文章语言的丰富而精美:

美在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说明、描写、议论、抒情有机融合,文中既有准确的说明,又有生动的描写、精当的议论,常常说明之中带有生动的描写,叙述中又时时穿插精妙的评论;

美在多用四字词语,如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俯仰生姿、盘曲嶙峋……

美在讲究分寸,在赞赏苏州园林时并无有贬低各地园林的艺术价值,而是说“或多或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美在句式灵活变化摇曳多姿,作者视表达和语境的需要,肯定句否定句交错,整句散句结合,使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美在局部细节也有照应,如第四节首句写到“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其后依次分写“假山的堆叠……”和“至于池沼……”可谓纲举目张,榫卯合缝;

美在凝练雅致又极富画面感,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对于这些鲜活的语言素材,一些教师往往漠然处之,却把大量精力放在说明方法等文体知识的细细分析上,课上得味如嚼蜡,不断重复,实在可惜。与其这样低效、无趣,不如挑选一些优美的段落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发掘文本极富感染力的词句,用学散文一样的方法去读去品,其中的美、妙处是不言而喻的。

《苏州园林》一文语言现象极其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潜心关注“这一篇”,运用科学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细细欣赏、揣摩、感悟语言的精彩,切不可只被“准确”这朵浮云遮望眼。

需要指出的是,有效的语言活动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助推器。当然设计活动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经历和参与,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学生只有最终获得了体验和发现,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1]。

三、体悟作者感情的深沉

的确,我们要承认的是,说明文的情感和散文、小说等文学类文本相比,不是那么充沛復杂,说明文作者的情感常常是含蓄内敛的,但作者在介绍说明时多半会将情感蕴藏其间。

全国特级教师褚树荣在第十一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评课时疾呼:当下,说明文选择的内容还是说明文教学的“老四样”(说明的内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能突破一点点吗?

他举例说《中国石拱桥》之所以可贵,是为中国难得的工匠制作树碑立传;《奇妙的克隆》提醒我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喜在哪里?悲在哪里[2]?

在教学说明文时,我们不可以不审视作者的写作情感。具体到《苏州园林》一文,我们先了解其写作背景:

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图册,叶老得悉后,函购了这本图册,一九七四年,叶老与陈从周相识,陈教授送了好多幅松竹兰菊的国画作品给圣翁,叶老填了一阕《洞仙歌》词谢他:“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园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今秋通简札,投甓招琼,妙绘频贻抱惭看。古趣写朱梅,兰石清妍,更风篠幽禽为伴。盼把晤沧浪虎丘时,践雅约兼聆造形精鉴。”

一九七九年初,陈从周邀请叶老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老慨然允诺,圣翁在序文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此序便是我们要学习的《苏州园林》,原题为“拙政园里寄深眷——谈苏州园林”,编入教材时,略有修改。用心酝酿四十六年,反复三次动笔撰写,可见叶老对苏州园林用笔之勤、用情之深。

文章诸多的文字细节都寄寓着这份深眷之情,比如,教师可以示范:文章开篇即说“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其中“标本”一词饱含了叶老多少对家乡园林地位和影响的自信和自豪之情。

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放眼全篇,有学生发现“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一句中几处动词灵动别致,妙趣横生。如一个“栽”,足见工匠之用心独具,一个“蔓延”让单调的墙壁有了灵气,一个“补”字使本来让人容易忽略的园林角落增添了彩头,生机勃勃。作者喜爱之情尽在诗意描述间。

至于文章结尾“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只一句,看似平淡无奇,细细体悟,作者恰似一个高明的导游,当游客已会欣赏时,他悄然缄口淡出,大巧若拙,就此打住,对未游者又卖了一个有巧而不见巧的“关子”,而且仿佛在自豪地宣称苏州园林之美妙哪里可以言尽?

四、探究传统的审美情趣

《苏州园林》是八上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导语是这样写的:阅读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苏州园林》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在单元教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但更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此单元课文的解读,重点应放在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文体知识的把握。

苏州园林体现了怎样的一种传统的审美情趣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苏州园林的名称探究,如拙政园,其名称取自晋人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表现了园主王献臣罢职在野,一种很难叙说的心情。如果再把它与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之一“开荒有野际,守拙歸田园”两句诗联系起来认识,更能准确地理解造园主趣在草木田园的情怀。中国文人素来既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又常怀退隐江湖、独善其身的情操,一方面庙堂有功名之荣,另一方面河山有临眺之美。苏州园林一向被认为“文人园林”,其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情怀。

这样,课文就不只是一个学习说明文文体知识的范本,更成为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五、关照现实的实践运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学习说明文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叶老以欣赏者的眼光介绍了家乡的园林,学习了《苏州园林》,我们也了解掌握了鉴赏园林的一些基本原则方法。这种审美的基本原则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关照现实生活,学会审美。在课堂教学的尾声,笔者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生活的校园,作为“南京市园林式校园”,哪些地方像苏州园林一样体现了“自然之画趣”,将课本学习与生活中的实践运用巧妙勾连,更具现实意义。

蔡元培先生曾倡导学生“德、智、体、世界观、审美观”全面发展,但现在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教育,忽略对学生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教育。

知识是一种力量,其实,美也是一种力量。审美缺失是一种不能承受之重。

在说明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的经典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文化传统,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江澎,张克中.在亲历中感悟意义:例说语文活动体验式教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2.1:28.

[2]褚树荣.第十一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听课总评[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7(7).

[3]魏本亚.说明文教学现状及相关思考[J].语文建设,2017(1).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审美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苏州园林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