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的研究综述

2018-02-15陈钦萍

对外经贸 2018年9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研究综述绩效评价

[摘 要]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进行统筹发展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平台。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演化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绩效方法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对于考核县域经济发展绩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县域经济;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9-0078-03

Abstract: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supporting force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n important field for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operating platform.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s a dynamic process that changes constantly, which is to summariz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performance methods of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can promote the assessment of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County Econo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views

[作者簡介]陈钦萍(1989-),女,福建泉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校级课题“福建省转型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FW14003X)。

绩效评价的研究由来已久,之所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主要在于绩效评价有利于促进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效用最大化。绩效则是衡量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准,因此直到今天绩效研究依然是热点之一,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绩效评价的研究日益增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着重去选取和设置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但有些评价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性或全面性,使得在考核的过程中未能真正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对县域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以及评价。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内容以及方法很多,但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价系统。本文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内容及评价方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观点。

一、相关绩效评价方法简述

绩效评价是指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经过量化指标,根据评价标准,为实现绩效目标所采取的综合性评价方法。较具影响力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法、EVA分析法、平衡计分卡(BSC)、360度反馈法、关键绩效指标法等(Vander heijden BIJM,2004;Kaplan RS,2007;Ugwuoo,2007),这些方法目前应用较为广泛,也相对成熟,其共同特点是对各级指标评价结果进行处理打分排名。国外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较早,成果较多,近几年国内对于绩效问题的研究也颇为关注。如根据遗传神经网络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提出二次相对效益动态评价模型对中小企业环境绩效进行评价(胡建,2009)。杜元伟(2012)在研究企业节能减排的绩效评价时,从三个层面(控制层、网络层、方案层)构建系统分析结构,以此处理企业系统内部复杂的结构关系。吴先聪、刘星(2011)引入格序决策理论,初次将模型多目标多层次格序决策方法运用到管理者绩效评价中,并进行相关的案例研究,该方法克服了多个目标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的关系,是合理性和准确性较强的评价方法。绩效评价最初主要应用于企业或某个部门,所涉及的范围、内容相对有限。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绩效评价,不能简单地借鉴企业绩效评价的一套方法直接生搬硬套,易造成以偏概全,而应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适度变化,找到符合评价县域经济发展的方法。

二、县域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内容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乡镇、农村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地域特色明显。高焕喜(2008)认为县域经济承担着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角色,具有区域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特点;也有学者认为“县域经济”是在县辖区范围内,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系统,有明显的政治性(冯德显,2008);许宝健(2009)则认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单元,是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的区域性经济,经济活动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丰富性特征。因此,评价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有助于了解各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情况,为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协同发展做好准备。目前很多学者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从时空演化角度进行,发现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空间相关性,即空间的聚集程度逐步明显,相关性逐步加强(周扬,李宁等,2014;蒋天颖,华明浩,2014;谢磊,李景保等,2014)。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绩效评价内容,学者们的观点尚未形成统一,不同的学者评价的内容和重点有所差异。靳贞来(2005)构建了三个竞争力指标,即核心竞争力指标、基础竞争力指标以及辅助竞争力指标,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对县域经济发展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皇莆荣(2007)在构建县域经济绩效评价指标时,除了重视经济发展的能力、潜力和活力之外,还考虑到环境因素,即增加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也有学者从竞争力方面着手细分指标,如周春蕾、骆建艳(2008)以及向东进等(2010)从经济发展情况、政府执行能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产业竞争力四个方面20个指标对县域经济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由此可见,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绩效指标构建内容相对丰富,但是大多数学者主要重视经济指标,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其他方面,如文化、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考量有待进一步完善。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对于县域经济的评价相对较晚,对评价的研究也主要着重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方面,因此应在评价内容中兼顾人、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当前气候危机愈发严重,应考虑环境污染问题,将低碳发展作为一个考核指标,以实现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三、县域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方法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方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杨畅(2008)采用标杆管理,以某一区域、同一层次上绩效一流的地方管理为参照标准,将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业绩、服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与所构建的参照对象进行比较评价,进而形成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绩效模型。除采用标杆管理方法之外,也有学者应用物元模型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计算综合关联度,给出定量的数值评定结果,最后根据计算结果衡量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姜新旺、贺正楚,2005)。标杆管理法和物元模型应用相对较少,大众主流的评价方法主要是综合评价法和因子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等。其中,综合评价法是指运用多个指标对多个参评单位进行评价的方法,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如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或是通过改变数据类型如时序动态数据或面板数据等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刘尚,2013)。例如,李文静(2009)、李怀建(2010)以江西省80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在选择有关经济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因子分析法也是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目前采用该方法评价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较多,该方法可以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排位及分类(靳贞来,2005;孔令强、王光玲,2006;王锡朝、催爱平、金浩,2011)。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绩效评价的方法,如陈巍(2007)采用SSM方法,对区域某一时期的经济变动量进行分解,将分解所得的几个变量进行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其与高层次区域的产业经济进行对比,进而得出该区域内某产业的综合实力情况。盛明兰(2008)则是通过选用多个指标构造评价矩阵,根据多层次灰色模型计算相关指标的关联度,然后根据关联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与排名。数据处理方式的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如黄启才(2008)以具体县市为研究对象,将基于面板数据的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方法引入县域经济实力评价中,根据综合评价模型和权重确定公式,计算出具体的县域经济实力的综合评价值,通过平移和放大,转化为综合得分,进而实现对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评价。龚承刚、李妍(2010)采用变异系数评价某指标对评价对象的影响程度,根据变异系数的大小对社会经济各项指标进行赋权,变异系数越大,赋予的权重越大,并在此基础上应用TOPSIS评价法对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分析。

综上所述,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方法有物元模型、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这些评价方法各有优势,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最能突出县域经济发展内容的前提是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数据,否则难以获得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所以数据的可获得性与真实性尤其重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内容来看,大多数偏重于事后评价,较少考虑事中监控,因此今后在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四、结束语

由于存在种种理论和实践上的困难,本研究在指标选取标准、定量考核、数据采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绩效评价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进行分析。上述关于县域经济绩效的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构建绩效评价体系,以定期评价县域经济发展成绩、衡量经济综合实力、评估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以保证县域经济协调、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焕喜.县域经济有关墓本理论问题探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4).

[2]冯德显.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4).

[3]许宝健.县域经济发展:本质、关键和措施[J].农业经济问题,2009(4).

[4]皇莆荣.縣域经济发展绩效评价[J].决策参考,2007(22).

[5]靳贞来.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估体系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6(3).

[6]黄启才.县域经济实力综合评价研究:2000~2005——基于面板数据的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方法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

[7]盛明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分析建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8]向东进,谢名义.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方法及其运用[J].统计与决策,2010(4).

[9]姜新旺,贺正楚.可拓法评价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学家,2005(5).

[10]张丽,孙文生.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5(22).

[11] 陈巍.广西县域综合竞争力排序及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8(53).

[12]杨波.基于神经网络的县域经济差异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2).

[13]龚承刚,李妍.基于优化TOPPSIS法的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J].统计观察,2010(11).

[14]孔令强,王光玲.因子分析法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的运用[J].区域经济,2006(8).

[15]李怀建.江苏省苏北五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16]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研究所,2009(12).

[17]余建星,谭振东.基于组合赋权及TOPSIS的绩效定量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11):46-60.

[18]胡建,李向阳,孙金花.中小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2):150-160.

[19]吴先聪,刘星.基于格序理论的管理者绩效评价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2):239-246.

[20]周扬,李宁等.1982-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4(1).

[21] 蒋天颖,华明浩,张一青.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以浙江为实证[J].经济地理,2014(1).

[22] 谢磊,李景保,袁华斌,朱辉,田小琴.长江中游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 经济地理,2014(4).

(责任编辑:乔虹 刘茜)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研究综述绩效评价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绩效评价及其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