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化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策略的研究

2018-02-14

现代食品 2018年21期
关键词:葡萄酒葡萄农户

◎ 王 颖

(吉林省食品检验所 吉林省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核中心,吉林 长春 130033)

吉林省通化市的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吉林省特色产业[1],虽具有一定特色,但产业发展面临困境。通化葡萄酒较比具有地理标志的其他地域的葡萄酒发展较为落后[2-3],如何研究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策略,营造特色葡萄酒发展的良好氛围,是现代葡萄酒产业领域研究的热点[4-6]。

为全力打造“葡萄酒之乡”和“葡萄酒城”,通化市政府成立了推动葡萄酒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重点研究葡萄酒产业发展。调研小组深入到重点葡萄酒企业、种植基地、研发中心、果酒检验中心以及左家山葡萄种质资源圃及示范基地等地进行实地调研9次,分别与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企业、种植户、销售代表等100余人召开了9次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经过整理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通化市葡萄酒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及优势

1.1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19世纪五六十年代,通化葡萄酒在国内葡萄酒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产品还远销美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已将近有80年的历史,享誉全国,驰名中外。通化葡萄酒曾获得巴拿马食品博览会银奖,也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宴会用酒,朱德、董必武、胡耀邦、彭真、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到原通化葡萄酒厂(通葡股份)视察,并亲笔为通化市葡萄酒题词。通化葡萄酒被周总理称为“红色国酒”。

1.2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集安市和柳河县是主要葡萄种植区,位于北纬40°~43°,与法国著名葡萄酒产地罗纳河谷位于同一纬度,属世界葡萄、葡萄酒黄金生产带。其地处原始次生状态的长白山老岭余脉,鸭绿江、松花江水系的地表径流千余条,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土质肥沃;集安岭南鸭绿江河谷区域具有明显的半大陆半海洋性气候,有效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吉林省风速最低、积温最高、无霜期最长的地区。得天独厚的光照、湿度、土壤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野山葡萄生长。

1.3 优越的良好发展条件

全市有葡萄酒生产企业67户,葡萄种植面积780 hm2,生产线103条,产量58 078 t。其中,葡萄酒成品酒生产企业经过QS认证的49户,种植面积420 hm2,生产线85条,产量46 078 t;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0户,种植面积193 hm2,生产线24条,产量26 728 t。葡萄酒原酒生产企业经过QS认证的13户,生产线13条,产量12 000 t;规模以上生产企业4户,生产线7条,产量5 100 t。2015年,全市葡萄酒企业纳税3 384万元,通葡、通天占总纳税额56%。目前,通化市拥有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通化通天酒业有限公司2家上市企业,发展上还有巨大潜力。

1.4 最具竞争的本土种植品种

通化市主要种植的是山葡萄,经过长期选种选育,主要有公酿一号、公酿二号、双优、双红、左优红、威代尔、公主白和北冰红8个品种,全市葡萄种植总面积3 053 hm2,除企业自有种植外,农户种植面积2 273 hm2,产量38 820 t。其中,北冰红891 hm2,占农户种植面积39.2%;双红835 hm2,占农户种植面积36.7%。这些品种特色鲜明,具有明显的差异化优势,被专家认为最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本土品种。与酿酒普遍采用的欧亚葡萄品种相比,山葡萄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矿物质、干浸出物的含量明显较高;白藜芦醇和黄酮类功能化合物是欧亚葡萄品种的2~3倍。目前,集安市荣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山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柳河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山葡萄产业创业基地”“国家级葡萄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中国优质山葡萄酒之乡”,集安、柳河山葡萄通过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2 发展葡萄酒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化葡萄酒产业历经近80年的发展,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却一直没有发展壮大,这其中涉及产业规划不系统、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市场监管不到位、品牌效应不强、政策资金支撑不够等原因,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解决。

2.1 缺乏统一管理和长期规划,没有形成良性发展

通化市作为中国葡萄酒之乡,在葡萄种植以及葡萄酒生产、品种开发、品牌宣传推广等方面没有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一直就只靠市场调节,以及农户和企业间的自我平衡,促使葡萄酒产业发展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与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完全不符。集安市每年可提供葡萄鲜果2万t,可生产葡萄酒1万多t,但生产葡萄酒企业加工能力5万多t,产能远远过剩;且整体地理标志品牌没有保护措施,导致品牌信誉流失,不规范企业数量过多。分析原因,主要是对产业缺乏清晰认识和准确定位,对促进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不足,缺乏对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深入分析、统一指导、科学规划、持续投入和产区宣传推广等,使葡萄酒产业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

2.2 农户利益无法保障,葡萄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农户在种植葡萄中一味追求效益,往往根据价格选择品种,与企业的需求没有形成完整对接。一些农户在种植上缺乏科学技术指导,化肥、农药使用不规范,指标达不到企业需要标准,企业也往往因此而降低价格或者根本不收购,致使农户利益受损,导致其种植葡萄的意愿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由于葡萄价格波动较大,而且对农户种植葡萄没有价格保护机制,大部分农户往往因市场信息了解不透而遭受经济损失。农户和企业间还存在农户履约率不高、公司拖欠货款等问题,双方的不诚信严重影响着“公司+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和农户种植葡萄的积极性。

2.3 专业性人才匮乏,拳头产品较少

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才会增加它的附加值。而人才是技术的核心和关键,企业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保持长久的发展。通化市大部分酿造人才都是原通葡酒厂技师,现全部分散在各个葡萄酒企业中,整体研发力量不强;企业也很难拿出高薪酬、高待遇引进外地高级技术人员研发新品种;通化市也没有健全的葡萄酒人才培训体系,完全凭借自由发展,酿酒技师水平参差不齐。

总之,通化市葡萄及葡萄酒行业技术支撑和人才匮乏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流的农艺师、酿酒师、品酒师等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缺乏,研发跟不上形势发展,致使现有葡萄酒品种单一,而且科技含量普遍不高、附加值低,大部分葡萄都加工成葡萄发酵汁或半成品被张裕、长城、王朝、威龙等企业采购,作为调色、调酸原料,能够在全国立得住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品种和新品牌较少,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2.4 宣传推广不够,行业认可程度不高

作为“中国葡萄酒之乡”,通化市一直停留在“口号式”宣传,没有真正为葡萄酒产业发展搭建平台宣传推广,没有组织开展过全国性的论坛、沙龙、节庆等主题活动,这与烟台、宁夏等产区相比有些滞后,使通化市葡萄酒在全国行业中话语权不断减弱。特别是2002年通化市部分企业生产假葡萄酒事件被央视曝光后,积极应对的措施办法不多,没能够及时引导好社会舆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2.5 缺乏行业标准,监管体制配合缺位

目前,企业只注重包装形式,不在质量上下功夫,同一款酒用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包装。此外,一些葡萄酒企业自律不严,葡萄酒与饮料、配制酒等共线生产,清洗不彻底,混入食品添加剂,影响产品质量,极易造成操作失误而带入其他禁用物质;加上各种假酒流入市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影响了通化葡萄酒的整体不良形象。

2.6 政策支撑不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葡萄酒产业与人参、医药等产业相比,在政策扶持上远远不够。目前无论是在农户种植、土地使用、技术改造、品种研发等方面,市本级还未出台过实质性扶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政策。

3 推进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通化市正处在绿色转型发展阶段,葡萄酒产业作为无污染、利润高的富民朝阳性产业,有着较好的机遇期。应把通化市葡萄酒的原料种植、生产、流通、消费、文化、旅游作为一个特色优势产业来谋划,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1 规划是前提

通化市目前还没有较为完整、系统、操作性较强的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整个产业发展缓慢。要根据产业布局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推动葡萄酒持续健康发展。计划建设“三大中心”、打造“两大产区”,融合文化、旅游、交通、商业等资源,拉动一产、二产、三产同时发展的思路,研究制定通化市山葡萄酒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让全市葡萄酒产业在未来发展有所参照。

(1)坚持“三大原则”。①国际视野。把通化葡萄酒产业定位于世界优秀产区。根据通化产区的风土条件,打造独特的产品和工艺。参与国际评比并收获奖项,奠定产区高度。②小酒庄大产业。坚持扶植小酒庄做大产业,鼓励酒庄发展基地,打造产区的生产技术中心和营销平台。③全产业链布局。坚持“标准为王、市场先行”,规划好产区酒、酒庄酒的标准,鼓励大企业上量,小酒庄抓质。大企业自行开发市场,小酒庄背靠产业交易中心走出去。

(2)建设“三大中心”。①依托通化师范学院建设研发中心。主要是定产区标准,研发核心产品,完善产区基地建设。②依托中科院特产研究所建设生产中心。主要是为产区生产提供技术指导,集中灌溉。③依托企业建设交易中心。主要是建设葡萄酒文化推广交易中心,推广产区品牌文化,建立销售推广网点和渠道。

(3)打造“两大产区”。按照差异化发展思路,发挥中国山葡萄之乡、山葡萄地理标志产品、山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国家级品牌作用,努力把集安鸭绿江河谷打造成“中国山葡萄冰酒顶级产区”,把柳河建设成“百个精品葡萄小酒庄,百家精品葡萄庄集群”,打造成集生产、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葡萄酒特色小镇、酒庄复合经济体。

3.2 种植是基础

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广,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利用自然资源条件,科学指导农户种植,提高葡萄酒原料质量。

①优化葡萄品种结构,加大新品种研发。鼓励研发新品种;加强与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新品种;积极到国外考察,引进优良品种。②加强科技支撑。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定期邀请专家授课,加强对农户种植葡萄的培训,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有组织的种植酿酒葡萄,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建立更多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努力打造世界顶级冰葡萄种植示范基地。③明确农户与企业间的收购体制。组织农户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委托第三方统一验收标准,根据标准严格按照协议执行买卖价格,严肃处理违约方,建立相互诚信、唯品论价的市场模式。切实保护好农户的利益,鼓励企业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种植基地。

3.3 酿造是关键

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要着力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加强研发培育新品种。可邀请高校、科研机构的域内外专家来通授课,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赴高校深造,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以及组织葡萄酒企业家到法国波尔多考察学习,均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依托通化师范学院,在食品科学系中开设葡萄酒工艺酿造专业,建立一个属于本市的大型人才培训基地。同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业实习,参与开发研究新品种,提高酿造技术水平。成立山葡萄酿酒协会,鼓励协会会员参加葡萄酒酿酒技师考级考试,培养一批高级酿酒技师。

3.4 推广是核心

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扩大通化葡萄酒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宣传通化市葡萄酒的历史文化,加强社会宣传,打造特色区域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商标战略,用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积极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鼓励企业以不同形式搭建宣传推介平台,组织葡萄酒企业赴外地参展、参赛以及参会考察,形成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葡萄酒与文化、旅游的融合,组织开展对通葡股份的历史研究工作。

3.5 监管是保障

要建立健全行业标准,推动葡萄酒产业差异化发展,建立内控标准体系,统一标准,严把产品质量关,对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实行大数据管理模式,结合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原料、原酒、成品、销售全链条的信息上传系统,通过物料平衡管理控制产品质量,实现责任跟踪制,确保每一瓶酒都能找到种植基地,执行分级分等制度,由监管部门定期到市场随机抽取葡萄酒样品进行检测。

3.6 政策是动力

要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为葡萄酒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制定出台通化市葡萄酒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梳理存在的障碍性因素,从种植、生产、经营、文化、旅游等方面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使通化市葡萄酒产业规划、管理早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②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规模以上的葡萄种植、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宣传推介、原料基地建设等。建议效仿国外给予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按照农产品管理,在降低税收的基础上,每年给予种植葡萄农户一定的补贴。谋划按照一定比例建立葡萄酒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发展一批葡萄酒企业。③大力整治葡萄酒市场环境,出台《通化市葡萄酒管理办法》,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加大对葡萄酒企业的整治力度,严格许可证管理。组织葡萄酒批发零售单位进行达标评审和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建立葡萄酒经营企业信用情况档案,努力构建葡萄酒市场安全体系。

猜你喜欢

葡萄酒葡萄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当葡萄成熟时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
十款葡萄酒与十块石头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法国葡萄酒何以誉满天下
供应蓝莓汁和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