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丹毒防治及免疫措施

2018-02-14刘冬梅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9期
关键词:猪丹毒致病菌猪群

刘冬梅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朝阳 122000)

0 引言

带毒猪和患病猪是猪丹毒杆菌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分泌系统和排便系统,将病原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用具、饮水、饲料后,实现病原的传播流行。任何年龄品种的猪,对该种致病菌都具有易感性,对架子猪和育成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猪丹毒病在东北地区呈现典型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夏秋季节,这个时期蚊虫繁盛,猪舍温度湿度较大,给致病原繁殖生长提供了多种场所,很容易加速该种疾病传播流行。

1 发病经过

2016年8月13日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一个小规模养殖户的育肥猪猪群中出现了发病情况,主要表现为食欲停止,体温显著升高,精神萎靡不振,体表皮肤潮红出血。刚出现疾病后,养殖户立即将患病猪隔离,但没有将病情及时上报,自行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随后病情在较短时间内传播了整个猪群。养殖户意识到病情难以防控,立即将病情上报当地动物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到达养殖场后,该养殖场的23头育肥猪全部发病。同时,已经出现严重的死亡现象。通过对该养殖场的养殖档案进一步调查发现,养殖户并没有严格按照动物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疫苗免疫接种,特别是没有接种猪丹毒疫苗,没有对猪群进行妥善的驱虫处理。此外,还发现养殖场卫生环境不良,存在多种应激条件,在傍晚可以发现猪舍上空盘旋大量蚊虫。整个养殖场的饲养密度较大,很容易导致多种疾病传播流行。兽医通过对该养殖场的发病情况进行综合诊断确定病原后,立即制定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免疫制度,引导养殖户科学免疫,有效控制了疫情。

2 临床症状

养殖户反映发病十分突然,发病初期患病猪精神萎靡不振,全身肌肉正常,停止采食,并出现呕吐症状,饮水欲望增加,喜欢饮用冷水,结膜高度充血,大便干燥,在粪便表面常存在大量粘液附着,小便呈现赤黄色,体温升高到42 ℃以上。发病2~3 d后,在患病猪的肩部、背部、胸部、四肢会出现1~3 cm大小呈菱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紫红色出血斑块,用手按压出血斑块褪色。发病1周左右,患病猪体表皮肤斑块中央出现坏死,形成坚硬的黑色结痂,容易和皮下组织分离,覆盖到背部。患病猪痂皮脱落后即可恢复健康,发病过程常在10 d左右。

3 病理学变化

将该养殖场病死的3头猪解剖后可以发现,全身淋巴结出现病变现象,淋巴结发红肿大,将肿大淋巴结切开后可以发现切面湿润多汁。肝脏肿大充血明显,外观呈现暗黄色,将病变肝脏组织横切后,切面流出大量暗红色不容易凝固的血液。脾脏、肾脏充血肿大明显,肾被膜紧张,容易剥离,外观呈现花斑肾[1]。将病变肾脏组织切开,切面外翻,皮质增宽,肾乳头外观呈现淡粉色。3头病死猪的心外膜普遍存在出血充血现象,外观呈现疣状的心内膜炎。病死猪肺脏组织淤血,水肿明显,将病死猪的肺泡腔打开后发现内部存在大量蛋白质性渗出液,胃底粘膜呈现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空肠存在卡他性炎症病变。

4 实验室诊断

4.1 染色镜检

采集病死猪的病变脏器组织,带回实验室,粉碎后制成图片,使用革兰氏染色剂,充分染色,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革兰氏阴性染色的短小杆菌,单个成对或成丝状排列,外观细长,无芽孢无荚膜。

4.2 病原菌分离

将病料粉碎后,分别划线接种到肉汤、普通琼脂、明胶培养平板上,恒温箱内温度控制在37 ℃,培养24 h,发现肉汤均匀混浊,继续培养18 h后,在肉汤表面不存在菌膜和菌环。在琼脂培养平板上生长出了透明呈露珠状、针尖大小的菌落。培养48 h后,明胶培养平板上的病原菌穿刺线,生长成试管刷状,明胶不液化。小心挑取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阴性染色的细长小杆菌。

4.3 生化试验

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常规生化试验,发现该种致病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乳糖、半乳糖、果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麦芽糖,甘露醇蔗糖能产生硫化氢,不产生靛基质,MR试验和VP试验阴性,符合猪丹毒杆菌的生化特点[2]。由此,确诊为猪丹毒杆菌感染引起的猪丹毒病。

4.4 药敏试验

取分离得到的致病菌,按照常规纸片法开展药敏试验,37 ℃培养24 h后发现该种致病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噻呋、环丙沙星高敏,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青霉素、链霉素低敏。

5 防治

5.1 治疗

由于猪丹毒杆菌极容易产生耐药性[3],在治疗中,应该选择多种抗生素轮换交替使用,降低致病菌的耐药性产生。所有患病猪选择使用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每头猪使用剂量为20 mg/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5 d为1个疗程。同时,在猪饲料中添加98%的阿莫西林粉剂,每克拌料10 kg,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连续使用1周。提高猪群身体抵抗力,选择使用板蓝根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使用剂量分别为0.3 mL/kg体重和0.1 mg/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 d(从第2天起停止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经过上述综合措施治疗1周,有2头患病猪因病情严重,治疗无效死亡,剩余患病猪恢复健康。养殖场病情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

5.2 预防

生猪养殖中,应该始终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实行封闭化管理。在夏初季节,应该重点做好养殖场通风换气工作,及时将猪舍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排出,降低猪舍湿度,确保猪舍干燥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猪舍内产生的粪便,避免粪便堆积发酵。同时,还要控制好饲养密度,避免猪群之间相互接触。由于猪丹毒杆菌传播途径多样,在夏秋季节,主要通过蚊虫吸血传播,要求养殖户切实做好养殖场内部的灭蚊工作,选择使用菊酯类农药对养殖场周围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同时还应该将养殖场周围的水洼、污水及时清理,降低蚊虫繁殖率。在紧急防疫或疾病流行爆发关键时期,应该结合养殖场的实际,增加消毒次数和消毒力度。对存在隐患的养殖场实施封锁养殖,增加消毒频率,每天至少消毒1次。

6 免疫措施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猪丹毒病发生的主要措施,很多养殖场由于忽视了免疫工作,常导致猪丹毒病,在猪群中传播流行。通常预防猪丹毒病选择使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由于哺乳仔猪免疫可能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导致免疫效果低下,通常第1次免疫应该在仔猪断奶后进行。断奶仔猪每头猪肌肉注射3 mL,如果在断奶前免疫,应该在断奶后进行强化免疫,每间隔6个月免疫1次。种猪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1次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免疫,每头猪肌肉注射3 mL。育成猪60日龄时进行,第1次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免疫,每头猪接种3 mL。养殖场妊娠末期的母猪和哺乳期的母猪,不能进行疫苗免疫接种。

7 结束语

猪丹毒病是由猪丹毒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属于二类动物疫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养殖场的猪群一旦感染该种病原,会导致猪死亡率升高,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做好猪丹毒病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猜你喜欢

猪丹毒致病菌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控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猪丹毒病原菌特性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猪丹毒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猪丹毒的防控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