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培旭论治急性间质性肾炎经验介绍

2018-02-13张艳燕李星锐华琼

新中医 2018年10期
关键词:卫气板蓝根补益

张艳燕,李星锐,华琼

1.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1191;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

李培旭,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主任学贯古今,精于中医经典,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4年,德术兼备,尤其擅长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痛风性肾病、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泌尿系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

急性间质性肾炎亦称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临床主要表现为浸润、间质水肿及肾小管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1]。药物过敏反应、感染、特发性反应、肾小球疾病是其主要发病病因,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是急性肾损伤的常见原因[2]。Goicoechea M等[3]研究显示,急性间质性肾炎在肾活检患者中占2.7%,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老年人中尤为明显,可能与老年人质子泵抑制剂[4]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的应用有关。李主任根据急性间质性肾炎的疾病特点,将本病归纳分为感染型、过敏型和迁延型,强调分型分期论治,创立了急间解毒益肾汤、急间脱敏益肾汤和慢间补肾双通解毒汤,分别治疗急性间质性肾炎感染型、过敏型和迁延型,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李主任对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认识

急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也是造成急性肾衰竭的重要原因。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原因很多,其中药物因素是最重要因素,尤其是抗生素[5]的滥用更为多见。急性间质性肾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发热、皮疹、关节痛”三联症为典型。李主任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尿血、药疹、发热、腰痛等病范畴,他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肺肾亏虚,卫气失于卫外是其发病的内在原因。《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根于肾中阳气。卫气的运行,白昼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夜晚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其经气自下焦肾和膀胱出;肺肾气虚,卫气开合失司,加之药毒伤肾,加重病情,出现皮疹、血尿、发热等症状。因此,本病病位在肺肾,肺肾气虚、卫外失司是前提,药毒伤肾为诱因,气阴不足为本,毒热壅盛为标。

2 诊断要点

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诊断分典型和非典型两类。典型的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诊断:①近期有肾毒性药物史;②药物过敏表现;③尿常规检查异常;④肾小管及肾小球功能损害。有上述表现中前两项,再加后两项中任何一项,即可确立临床诊断。非典型的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诊断(尤其是由非甾体类抗炎药致病者)必须依靠肾穿刺病理检查确诊。

3 分型论治

3.1 分型依据 李主任认为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主要病因为药毒、风毒侵袭肺肾,导致肺肾功能失司,表现出气阴不足、毒热壅盛的病机特点。因风毒、药毒病因的不同,其病证和临床表现有所差异,法随证立,用药治法亦各有特点。为便于分型辨证用药,经多年临床观察总结,李主任将由药毒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归为感染型,由风毒引起的归为过敏型,而经失治误治迁延者归为迁延型。

3.2 分型特点 感染型多有感染及用药病史,主要以发热、尿少口干,肢体乏力,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数无力为临床表现,表现为中医的本虚标实证,标实以温热毒邪为多,本虚以气阴虚弱为常见。因此,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法。温热之邪为阳邪,易伤津耗气,故有发热、口干、尿少、乏力等热邪伤阴、气阴不足之症;《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本应在卫,汗之可也,却投以寒凉之毒药,热毒不得宣发,随药下行入肾脏,影响肾脏的泌别清浊。《难经·三十一难》曰:“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肾失泌别清浊,水液清者不能蒸腾气化,布散周身,精微物质随尿液漏出;水液浊者不能输入膀胱,排出体外,留于体内、水湿停留,浊毒内生。临床还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等肾病症状。因此,一方面用板蓝根、金银花、连翘、鱼腥草清热解毒,生晒参、山药、生地黄补益气阴;还要注意用黄柏、焦栀子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炒大黄清泄湿热,荡涤热结。

过敏型临床以皮疹、瘙痒、水肿、发热为多见,有过敏史,属于中医风邪致病;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因此,皮疹时隐时现,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也”,腰受风邪内舍于肾,《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受风,气化功能失常,水液调节失衡,则有水肿,《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因此,过敏型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点,中药治疗以消风脱敏为主,辅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用蝉蜕、防风、徐长卿、地肤子以消风脱敏,透疹止痒,先除其风;辅以板蓝根、鱼腥草清热解毒,黄芪、太子参、生地黄、玄参补益气阴,兼治其标。

迁延型主要是迁延期的患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张景岳《景岳全书》:“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加之热毒药毒伤肾,迁延不愈,故有肾虚络阻、热毒内蕴之证。中药以补肾固摄、通络通腑、化浊解毒为法,用菟丝子、益智仁、沙苑子补肾固摄;当归、丹参化瘀通络;络石藤、忍冬藤清热通络;土茯苓、炒大黄泄热通腑;板蓝根清热解毒。

3.3 辨证分型3.3.1 感染型 临床表现:发热,尿少口干,肢体乏力,肢节酸痛,腰部酸痛,肾区叩击痛,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尿、白细胞尿或少量蛋白尿,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数无力。病因:药物因素是最重要因素,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更为多见。病机:毒热伤肾,气阴虚弱。予以急间解毒益肾汤(自拟方),治则治法:清热解毒,补益气阴。处方:板蓝根、鱼腥草各30 g,金银花、连翘各15 g,山药20 g,生地黄、黄柏、生晒参、焦栀子、炒大黄各10 g,甘草6 g。凉水浸泡1 h,连续煎煮2次,第1煎大火煮沸后小火煎30 min,第2煎煮沸后小火煎25 min,合并2次滤液300~400 mL,分2次温服(早晚饭后1~2小时服用),每天1剂。

方解:方用板蓝根清热解毒为君药;金银花、连翘、鱼腥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协助君药清热解毒,共为臣药;生晒参、山药、生地黄、黄柏、焦栀子、炒大黄为佐药,以补益气阴,清泄湿热,其中生晒参、山药、生地黄补益气阴,黄柏、焦栀子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炒大黄清泄湿热,荡涤热结;用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清热解毒、补益气阴之功效。

3.3.2 过敏型 临床表现:皮疹,瘙痒,发热,小便黄赤,口干,心烦,肢体乏力,肢节酸痛,腰部酸痛,肾区叩击痛,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白细胞或少量蛋白尿,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舌质红、苔黄,脉细数。病因:多是因服用某些药物,机体对其药毒不耐,产生药物性风毒,出现过敏现象所致。病机:药毒伤肾,气阴虚弱,治则治法:消风脱敏,清热解毒,补益气阴。予以急间脱敏益肾汤(自拟方),处方:蝉蜕、防风、生地黄各10 g,徐长卿、地肤子、玄参各15 g,板蓝根、鱼腥草、黄芪各30 g,太子参20 g,甘草6 g,用法:同急间解毒益肾汤法。

方解:方用蝉蜕质轻宣散,善于透疹止痒,为君药;防风、徐长卿、地肤子为臣药,协助君药消风脱敏,止痒。其中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善于祛风胜湿;徐长卿有较强的祛风止痒作用;地肤子善于利湿清热止痒。板蓝根、鱼腥草清热解毒;黄芪、太子参、生地黄、玄参补益气阴,共为佐药。用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消风解毒、清热养阴之功效。

3.3.3 迁延型 临床表现:口干多饮,尿频尿多,肢体乏力,畏寒肢冷,腰部酸痛,肾区叩击痛,脚跟疼痛,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尿、白细胞尿或少量蛋白尿,尿相对密度、尿渗透压下降,舌质淡暗、苔薄白或薄黄,舌底络脉瘀暗,脉沉弱。病因:多由肾虚不固,络脉瘀阻,浊毒内蕴所致。病机:肾虚络阻,热毒内蕴,治则治法:补肾固摄,通络通腑,化浊解毒。予以慢间补肾双通解毒汤(自拟方),处方:菟丝子、益智仁、丹参各15 g,沙苑子、络石藤各20 g,当归、炒大黄各10 g,忍冬藤、土茯苓、板蓝根各30 g,炙甘草6 g。用法:同急间解毒益肾汤法。

方解:方用菟丝子补肾固摄,固精缩尿,为君药。益智仁、沙苑子协助君药补肾固摄,固精缩尿,共为臣药。当归、丹参、络石藤、忍冬藤、炒大黄、土茯苓、板蓝根为佐药,以通络通腑,化浊解毒。其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络石藤、忍冬藤清热通络;炒大黄泄热通腑;土茯苓、板蓝根清热解毒。用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补肾固摄、通络通腑、化浊解毒之功效。

4 分期论治

本病大多起病急、变化快,初期以毒热、标实为主,气阴虚弱、本虚为次,治疗宜治标、祛邪为主,兼以扶正,多采用清热解毒、补益气阴之法;方用急间解毒益肾汤或急间脱敏益肾汤加减应用,此期重用板蓝根、鱼腥草、连翘、金银花等苦寒药以清热解毒;辅以黄芪、太子参、生晒参、生地黄等药以益气滋阴,标本同治,以治标为主。恢复期以气阴虚弱、本虚为常见,兼有毒热内蕴,治疗以治本、扶正为主,兼顾祛邪,做到祛邪务尽,多采用补益气阴为主,辅以清热解毒之法。如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正虚邪恋,进入迁延期,表现为肾虚不固、络脉瘀阻、浊毒内蕴,治疗应祛邪与扶正并重,多采用补肾固摄、通络通腑、化瘀解毒之法。迁延期正虚毒恋,李主任通腑注重缓降,药用炒大黄,且用量不宜过大,泻下而不伤正;病本在肾,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用菟丝子、益智仁、沙苑子补肾固摄,肾之阴阳恢复正常,机体阴平阳秘,卫气充盈,正气存内;久病必瘀,迁延日久,瘀血阻滞,络脉不通,李主任常用当归、丹参活血化瘀,络石藤、忍冬藤清热通络。

5 病案举例

丁某,男,45岁,2013年7月12日初诊。主诉:皮疹1周。患者3周前体检时发现高尿酸血症,用别嘌呤醇治疗,2周后出现皮疹、瘙痒,肢体关节痛,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少量蛋白。来诊时,皮肤稀疏,皮疹,瘙痒,发热(37.8℃),小便短黄,口干,心烦,肢体乏力,关节酸痛,腰部酸痛,肾区叩击痛,舌质暗红、苔黄,舌底络脉瘀暗,脉弦细数。尿常规:白细胞(++),尿蛋白(+),尿潜血(+)。肾功能:尿素氮(BUN)9.7 mmol/L,血肌酐(SCr)162.4 μmol/L,血尿酸(UA)546 μmol/L。尿放免:β2微球蛋白2.25 ng/mL。西医诊断:急性间质性肾炎。中医诊断:①瘾疹;②腰痛;中医辨证:药毒蕴结,血瘀络阻;中医病机:血瘀络阻,气阴虚弱,药毒伤肾,风毒内蕴。治法:消风脱敏、清热解毒、补益气阴。方用自拟急间脱敏益肾汤加减治疗。处方:蝉蜕、防风、生地黄各10 g,玄参、徐长卿、地肤子各15 g,板蓝根、鱼腥草、土茯苓、黄芪各30 g,太子参20 g,甘草6 g。用法:同急间解毒益肾汤。医嘱:饮食宜清淡,忌肉类、豆类、奶类、蛋类等食物。6剂,每天1剂,水煎服。

2013年7 月19日二诊:服药后,发热控制,皮疹消退,但仍有腰部酸痛,舌质暗红,舌底络脉瘀暗等症。尿常规检查:白细胞(+),蛋白(+-),红细胞10个/HP。肾功能检查:BUN 8.5 mmol/L,SCr 143 μmol/L,UA 521 μmol/L。继以消风脱敏、清热解毒、补益气阴,辅以活血化瘀法治之。处方:蝉蜕、泽兰、泽泻、防风、当归、生地黄各10 g,玄参、赤芍、地肤子各15 g,板蓝根、鱼腥草、土茯苓、黄芪各30 g,太子参20 g,甘草6 g。6剂,每天1剂,水煎服。

2013年9 月20日三诊:上方随证加减服用2个月,关节酸痛、腰痛等症控制,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肾功能:BUN 7.5 mmol/L,SCr 121.3 μmol/L,UA343 μmol/L。尿放免:β2微球蛋白l.07 ng/mL。

按:本案辨证分型属过敏型。中医辨证系药毒蕴结、血瘀络阻。因素有血瘀络阻,气阴虚弱,后因药毒内侵,伤及肺肾,正邪交争,产生风毒所致。病证的先后当是先有血瘀阻络、气阴虚弱;后因高尿酸血症服用别嘌呤醇治疗,机体对别嘌呤醇不耐受,产生药物性风毒,出现过敏所致。遵照中医有旧疾、有新病,宜先治新病的原则,所以初期先以消风脱敏、清热解毒治其新症为主,兼以补益气阴治其旧症。1周后发热控制,皮疹消退,此乃风毒渐消,但血瘀络阻、气阴虚弱等症仍存,进入恢复期。恢复期以扶正为主,宜用消风脱敏、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气阴法治之。经2个月的辨证调治,患者临床症状消退。尿常规、尿放免、肾功能等检查均未见异常。尿酸恢复到正常范围。

6 讨论

急性间质性肾炎多见于老年、体弱、先天禀赋不足之人,主要病因是正气虚弱,外感时疫,加之药毒所伤,肾气亏虚,阴阳失衡,阴虚内热,卫外失司,膀胱气化不利。《灵枢·营卫生会》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张介宾在《类经·经络类·二十三》中注:“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不入于脉,故于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头顶下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日西阳尽,则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说明卫气生理功能与其在肾与膀胱间的循行正常与否关系密切。药毒损伤肾脏,卫气循行失常,郁遏肌肤,汗孔开合失司则发热;阴虚内热或热毒内盛,损伤络脉,则出现瘾疹、尿血、腰痛、发热,符合温热、风邪致病特点。因此,肺肾亏虚、卫外失司是本病的关键病机,表现为气阴不足为本,热毒炽盛为标。

猜你喜欢

卫气板蓝根补益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部分补益类中药多糖成分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南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药中补益绵黄芪(上)
补益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网状Meta分析
您真的了解板蓝根吗
复方板蓝根颗粒及板蓝根的质量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