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温病条辨》试论银翘散主治病机

2018-02-13杨德福

新中医 2018年10期
关键词:吴鞠通银翘散风温

杨德福

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405

现行《温病学》教材提出治疗风热犯卫证,选用银翘散。对风热犯卫证发热、恶寒、汗出异常、舌及脉病机分析如下:“风热之邪郁遏卫表,正邪相争而发热;表阳被遏,失于温煦,故见恶寒;卫气郁闭,腠理开合不利则少汗或无汗;……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征。”[1]认为风热病邪直接侵犯卫表为银翘散证的病机,病位主要在卫表。根据风热病邪的特性、致病特点以及温病文献,此种解释令人费解。

追根溯源,仔细研读《温病条辨》[2]对银翘散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温病学》教材中的上述病机分析不符合吴鞠通的本意,值得商榷。方剂学也将银翘散归为辛凉解表的代表方。通读《温病条辨》,结合吴鞠通的自注,可以得出银翘散并非辛凉解表剂,针对的病机不是风热犯表之表热证,而是风热郁肺、卫失疏泄(卫气功能因肺热而间接受到影响)证即卫分证。本文以吴鞠通本人的论述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温病医家的观点,阐述如下。

1 吴鞠通强调太阴温病(银翘散证)的病位主要在肺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3条提出太阴温病的脉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2]。”其在自注中通过与伤寒对比,解释太阴温病初起的病因病机。如肺主化气,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亦热也。太阴自汗,皮毛开也,肺亦主卫。咳,肺气郁也。脉不缓不紧而动数者,风火相煽之象,经谓之躁。两寸独大,火克金也。发热、自汗、咳、脉数均为温邪犯肺引起,温病初起并非少汗或无汗。上焦篇第2条:“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此条自注云“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此两条条文均显示太阴温病(如风温)初起,温邪主要直接犯肺,邪热在肺,肺气郁,间接影响卫气的功能(肺合皮毛,“肺亦主卫”)。

吴鞠通对温病恶风寒有二种解释。其一,在上焦篇第4条:“虽曰温病,既恶风寒,明是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成内热外寒之证”。即温病初起恶风寒为兼有风寒犯表,为客寒包火证。其二,“温病之恶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恶风寒也”。此句吴鞠通未详细解释,但其在学术上非常推崇叶天士。叶天士认为温病如风温、温热初起温邪犯肺,肺气不得转输,可以引起恶寒、发热。这一认识可作为吴鞠通认为有恶寒的一个注解。笔者认同叶天士的这种解释。以上两种解释均不是《温病学》教材所论述的“风热之邪直接犯表,郁遏卫表,表阳被遏”。吴鞠通还认为太阴温病初起可无恶风寒:“温热之邪,春夏气也。不恶风寒,则不兼寒风可知,此非辛凉秋金之气,不足以解之……故改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

2 银翘散的主治证候并非表热证,而是肺热证

前人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银翘散主治热在手太阴(肺),恶寒不是必见症,即并无风热等温邪直接客于肌表,无表邪可解。如上焦篇第4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上焦篇第5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减者,银翘散主之”。其下自注曰:“恶寒已解,是全无风寒,止余温病”。可见银翘散针对的并不是表热证,而是肺热证。

3 银翘散组方原则针对的病机主要为热郁于肺,并非风热郁表

吴鞠通在银翘散方论中说:“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明确指出温邪由口鼻吸受,邪热在肺不在表。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及“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风淫于内”“热淫于内”亦指明银翘散所治邪热在内不在表。

4 银翘散的组成、剂量及配伍提示其针对病机不是风热在表

吴鞠通认为银翘散为辛凉平剂,纯然清肃上焦。该方中银花、连翘用量独大,为君药,主要作用为辛凉透散在内之热外出,无直接解表之功。如上焦篇第24条论述手太阴暑温证治,用新加香薷饮。方解中“(去黄连)易以连翘、银花,取其辛凉达肺经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上焦篇第53条论述心疟证治,用加减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玄参、麦冬、犀牛角),自注中云“以加减银翘散清肺与膈中之热,领邪出卫”,显然指金银花、连翘的作用。“领邪出卫”指二药能透内郁之热出于卫表,从外而散,不是清除在卫表之邪热。辛温之品荆芥、淡豆豉起什么作用?吴鞠通认为其能芳香逐秽解毒(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但上焦篇第50条论治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汤,他认为辛温之品桂枝能“领邪外出,作向导之官,得热因热用之妙”。比照此条思路,可认为少量辛温之品荆芥、淡豆豉配伍大队辛凉药物亦有此“热因热用之妙”,辛温走表,引导内郁于肺之邪热外出。此“表药”并非用来发汗解表。上焦篇第11条:“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自注云:“以银翘散败温毒”,说明银翘散的作用主要为辛凉泄热解毒。“已用过表药者,去豆豉、芥穗、薄荷”。则提示热在上焦,虽内入血分,未用过“表药”者,仍可用银翘散原方,其中豆豉、芥穗虽为辛温之品,但配合辛凉轻清药物可加强透热外出。但已用过“表药”,则可能汗出阴伤,辛温走表之品不宜再用,以免再伤阴液。中焦篇第13条:“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金银花、连翘、竹叶、甘草、麦冬、生地黄)主之”。论述下后邪气还表。其病机为下后里气得通,热邪趋于表(脉浮),但阴液耗伤不能作汗,使热不能随汗外出而解。提出“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即《内经》之因势利导。治宜生地黄、麦冬甘寒增液滋汗源,“银花、连翘解毒而轻宣表气”。此处所谓的“还表”,并非病机演变为邪热在表,而实指邪热趋向于表,欲出不能出的状态,表并无邪存在。可见金银花、连翘主要功用为清热解毒,轻清透热外出,本身无解表之功。

5 源于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病机认识来解释银翘散病机存在误导

《温病学》教材对银翘散病机的解释,不知源于何种文献。笔者认为可能是受到《伤寒论》太阳伤寒表实证病机分析的影响所致。太阳伤寒为急性外感热病,初起有表证,为寒邪束表之表实证,故见恶寒明显、发热、无汗、脉浮紧。温病亦为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表现为卫分证,只将致病之邪简单地由寒邪置换为风热病邪,来解释恶寒、发热、脉浮的病机,此三者为表证的最主要表现,具体解释如本文开头温病教材中所述。全然不考虑风热病邪为阳热之邪,其性升散发泄,如何能客于表、遏表阳进而闭郁卫气。此点已有学者指出[3]。吴鞠通本人亦认为“温为阳邪,此论中亦言伤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也,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故首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尺热等证”。“首遏太阴经中之阴气”即邪热犯肺,伤阴液。

6 温病医家对风温初起(卫分证)病机的认识有异于卫表证

温病医家反复强调温邪袭人,从口鼻而入,非从皮毛肌表而入,发病则邪已在里而不在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4]风温、温热门所载医案提示风温初起病机为风温(热)入肺,肺气不得舒转,周身气阻。直接病位主要在肺,间接累及卫气的功能。如谢案“温邪上受,内入乎肺,肺主周身之气,气窒不化,外寒似战栗,其温邪内郁,必从热化”。郭案“风温入肺,气不肯降,形寒内热,胸痞,皆膹郁之象”等,治疗宜辛凉轻剂。现代著名温病医家赵绍琴前辈亦提出温热病初起,邪由口鼻而入,先犯肺而波及卫,强调治宜“辛凉疏卫”,即用辛凉轻清之品透泄肺之郁热,疏通卫分,助热外出。不应一见高热即过用寒凉,冰伏气机,使热不能外达。尤其反对“辛凉解表”提法,认为表无邪,表未闭,无须解表[5]。

总而言之,银翘散源于《温病条辨》,应从原著全书的角度全面理解其所针对的病机。风温初起,不宜称为风热表证或风热犯卫证,应称卫分证。卫分证的病机为风热犯肺,热郁于肺,肺失宣降,卫失疏泄。其特点为肺卫同病,热未盛,尚未入气分(入气标志为壮热、口大渴多饮、舌红赤苔干,脉洪数),但亦不在肌表,银翘散即针对此病机而设。银翘散不是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证针对的病机不宜采用现行《温病学》教材观点。以上认识,不当之处,请同道斧正。(附注:文中条文及自注,无特别注明者,均来源于同一书《温病条辨》)

猜你喜欢

吴鞠通银翘散风温
“风温”概念演变探源*
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过程挥发性成分蒸发规律比较研究
Based on FP-Growth Algorithm to Excavate Medication Rul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for Radiation Esophagitis
玉钢1080m3高炉提高风温实践
从吴鞠通药食同源应用规律看淮扬菜的中医药养生价值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吃了银翘散,要注意什么
吃了银翘散,要注意什么
试考“医者,易也”之首倡者兼论其意义
彭子益运用乌梅白糖汤治疗风温初起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