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幼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2018-02-13谭华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重庆400010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23期
关键词:性骨折颅骨脑组织

谭华发,梁 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重庆400010)

婴幼儿相较于成人具有不同的解剖及生理特点,其受伤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预后具有一定的特点[1],值得进一步分析。本文对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88例,其中男56例,女32例;年龄15 d至3岁,平均17个月,其中新生儿(15 d)1例,婴儿(15 d至 1岁)28例,幼儿(1~3岁)59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6例(坠落高度20~900 cm,平均361.4 cm),车祸伤25例,家属怀中跌落9例,床上跌落6例(跌落高度35~100 cm,平均 60 cm),其他12例。入院时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5分24例,6~8分64例。

1.1.2 临床表现 患儿受伤后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哭吵28例,神萎15例,呕吐14例。但所有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中嗜睡40例(45.5%),意识蒙胧 6例(6.8%),浅昏迷 33例(37.5%),中昏迷 5例(5.7%),深昏迷4例(4.5%)。入院后体格检查发现休克5例;耳鼻出血12例;瞳孔改变15例,其中单侧改变4例,双侧改变11例;病理征25例。入院后查血:贫血34例(38.6%);凝血功能障碍39例(44.3%);肝功能异常 37例(42.0%);电解质紊乱 37例(42.0%)。多发伤18例,最主要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和车祸伤,其中包括肺挫伤14例,肝挫伤1例,肾挫伤2例,下肢骨折3例。

1.2 方法

1.2.1 辅助检查 包括入院前后的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硬膜外血肿17例(19.3%);硬膜下血肿23例(26.1%);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56.8%);脑挫裂伤 32例(36.4%);脑室+脑叶出血15例(17.0%);颅骨骨折51例(58.0%),其中分离性骨折18例,硬脑膜撕裂伴脑膨出5例;头皮血肿44例(50.0%)。

1.2.2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41例,血肿清除术26例(其中18例考虑有脑疝、1例环池显影欠佳、1例中线移位大于或等于5 mm、2例幕上血肿大于或等于20 mL而行急诊手术)、坏死脑组织清除术10例、积液外引流术7例、破裂硬脑膜修补术15例、骨折复位术20例(其中16例为分离性骨折,4例为粉碎凹陷骨折)等。保守治疗47例,给予止血、营养神经、促醒、抗感染、抗凝、降颅压等治疗,同时根据患儿不同情况予以预防应激性溃疡、保护心肌、改善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

2 结 果

88例患儿中,恢复良好63例,轻残13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预后良好率包括恢复良好和轻残患者,本组病例预后良好率达86.4%。

3 讨 论

3.1 婴幼儿受伤机制及特点 婴幼儿是小儿年龄发展阶段中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的时期,因为此期中婴幼儿活动范围逐渐广泛,同时婴幼儿对危险的识别有限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颅脑损伤发生率较高相对的[2]。本组病例致伤原因中高处坠落伤、家属怀中跌落、床上跌落共计51例,占本组病例58.0%。

伤后特点:(1)婴幼儿颅骨相较于成人薄,弹性大,受伤后不易粉碎,且颅缝没有完全闭合,可产生缓冲作用,故常常导致颅骨局限性凹陷,骨折线也很少超过颅缝。(2)婴幼儿头长与身长的比例较成人大,且头颅较躯干重,稳定性差,故受伤时容易导致颅脑损伤[3];(3)小儿脑组织含水量高,皮质细胞发育不成熟,3岁以前髓鞘发育尚未完成,因此伤后容易发生挫伤和裂伤,引起脑水肿,导致脑功能障碍。(4)婴幼儿急性损伤后,意识障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原发性昏迷,昏迷时间较长[4],本组患儿中意识障碍84例,占比95.5%。(5)婴幼儿较成人血管发育不完善,血管调节能力较差,遭受外力作用后易出现脑血管变形甚至破裂出血;加之儿童血容量少,对失血耐受差,遂伤后仅有颅内出血即可引起血压降低甚至休克,若出现较大面积头皮血肿或颅内血肿,可迅速导致患儿死亡[5]。

3.2 诊断 婴幼儿重型颅脑损伤就诊时颅脑损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变化快,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接诊医生在积极抢救的同时,迅速完成简单的病史询问及全身查体,必要时辅以X线片、CT、MRI等辅助检查。伤后最简单有效的检查为头颅CT,头颅CT可明确提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及颅骨骨折等表现,可见血肿位置、大小、骨折部位,估计血肿量,中线位置等等。但伤后行头颅CT并不能全部反映患儿的颅内损伤情况及脑组织的动态变化,所以作者建议伤后8 h复查头颅CT可以全面反映颅内情况。对于保守治疗及术前治疗患儿,特别是CT检查已经发现脑挫伤、颅内血肿而行保守治疗的患儿,3 d内应每8~12 h复查头颅CT,注意有无迟发性血肿的产生。同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神志、瞳孔的变化,了解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意识恶化、瞳孔改变,或CT证实血肿扩大造成明显占位效应,应立即行急诊手术。

3.3 治疗 婴幼儿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原则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依据患儿入院后病情(精神状态、瞳孔、血压、血气分析等指标)、入院前后辅助检查(CT、MRI等)及复查情况综合判断。

3.3.1 手术治疗 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血肿清除术、坏死脑组织清除术、积液外引流术、破裂硬脑膜修补术、骨折复位术。部分患儿入院后因颅脑损伤严重,需清除颅脑血肿或坏死脑组织[6]。关于颅内血肿是否需要手术清除,作者认为幕上血肿大于20 mL,CT扫描提示中线向对侧移位大于或等于5 mm,幕下血肿大于10 mL,基底池受压,临床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应行急诊手术。坏死脑组织清除可改善颅内压力、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减少颅内发生感染的概率。合并有颅骨骨折的患儿,应在手术中行骨折复位术或颅骨碎片植入术,特别是分离性骨折错位严重或粉碎凹陷性骨折深度超过0.5 cm,不处理可能会影响脑组织的发育,甚至可能会造成继发性癫痫[7]。婴幼儿生长发育旺盛,头皮血供丰富,且无自身颅骨排斥性,颅骨均可存活,术后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减少感染。术中应积极预防失血性休克,因为婴幼儿血容量少,对失血耐受性差,术中轻微出血加之颅内血肿,均可导致患儿血压下降甚至休克,产生缺血缺氧,缺血缺氧是导致婴幼儿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重要原因。术中建立静脉通道,精细操作,减少出血,术后应用止血药,可以减少缺血缺氧的产生[8]。术后应密切注意:(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积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3)积极控制感染;(4)早期的肠道营养支持;(5)控制癫痫;(6)早期功能康复干预及后期全面的康复治疗[9]。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手术患儿中,发现部分入院前后CT、MRI提示有颅骨骨折(特别是分离性骨折、粉碎性骨折)、颅缝分离、脑膨出的患儿,入院后经积极纠正贫血、水电解质紊乱,改善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后再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效果较好。这种处理方法为延迟手术或亚急诊手术,本组14例采用此方法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率100%。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患儿存在颅骨骨折、颅缝分离、脑膨出可以缓解伤后出现的出血、水肿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压力;(2)患儿受伤对身体各个系统是一种打击,会出现各项功能紊乱,表现为贫血、水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紊乱、肝功能异常等,此时若能及时改善或纠正各个系统的紊乱,对患儿术后的恢复有很大好处。

3.3.2 保守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的患儿,主要治疗为止血、营养神经、抗感染、降颅压、促醒、抗凝、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特别是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儿,应注意营养支持,目前对于昏迷患者的长期营养支持已是国际公认的共识。因为婴幼儿体重较轻,营养物质储备较少,因此营养支持就显得相当重要[10]。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溃疡是重型颅脑损伤患儿常见的并发症,应激性溃疡应予以质子泵抑制剂减轻应激性胃黏膜损伤,还可以预防重症疾病(如脑出血、严重创伤等)、胃手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后造成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加强呼吸道管理,若没有呼吸道基础疾病,小儿肺部感染比较容易控制。

3.4 预后 婴幼儿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较成人好,因婴幼儿神经发育不完善,其修复和代偿能力较强,对颅脑损伤相对的承受能力也较强[11]。因此早期诊断、合理选择治疗方式、积极预防治疗并发症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本组患儿中严格按照上述治疗措施,治疗后恢复良好占86%。

猜你喜欢

性骨折颅骨脑组织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颅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超负荷运动时当心疲劳性骨折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治疗的优化方案研究
More gum disease today than 2,000 years ago
探讨外伤性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术14例的护理体会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