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琳·杜马斯“死亡”主题作品中的观念表达

2018-02-11潘雪焕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马琳死亡艺术家

潘雪焕

(华中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武汉 430079)

死亡一直是西方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主题,从早期洞窟壁画、岩画上表现动物之死到古希腊时期人的死开始出现在美术作品当中,从中世纪常见的表现基督之死到以人为本位的文艺复兴,从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希阿岛的屠杀》到库尔贝《奥南的葬礼》,从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中一成不变的艺术性表现以摧枯拉朽之势被迫创新,到印象派美术、后印象派美术、象征主义等,死亡作品纷至沓来,死亡成为艺术家抒发艺术激情,传达思想的工具。从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以抨击社会残暴为目的的作品《格尔尼卡》,到战后使用现成图片、照片的新具象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南非艺术家马琳·杜马斯(Marlene Dumas)、比利时艺术家米歇尔·波利曼斯(Michael Borremans)等把死亡与悲剧、恐怖和荒诞联系在一起进行创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西方死亡主题的发展脉络,人的死经历了从表现生命的不屈与顽强继而到直面死亡的恐惧再到通过描绘死亡引导人的思想的过程。这种演变是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的,正如波利曼斯所言:“我的创作不是源于自然,而是源于文化”。①死亡作品成了现代艺术家警醒、引导世人的工具。

马琳·杜马斯在创作《死去的梦露》时曾说“我从来不想画符号,也从来不想让一幅画成为‘象征’,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说这是出于怯懦,我说过,我画画是因为我害怕在活着的时候死去。”②马琳·杜马斯用独特的绘画语言传达死亡图像中暴力的残酷,生命的脆弱,政治的腐败,她剥下事实真相的外衣,以一种直白的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正如她所言:“艺术不只制造出美丽,我制造粗陋,或许我不懂得美丽的含义。”③这无疑引导人们以新的审美角度去审视传统观念下人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

一、死亡与暴力

死亡是南非著名艺术家马琳·杜马斯(Marlene Dumas)绘画中常见的主题,例如:《死去的女孩》(2002)、《露西》(2004)、《斯特恩》(2004)、《作者之死》(2003)、《死去的梦露》(2008)以及在2002参考汉斯霍尔拜因作品《坟墓中的基督》所作的《相似1》《相似2》等,作品描绘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的死者肖像,与以往艺术家重视写生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同,杜马斯作品大多选自杂志、照片、报刊中有关社会议题的图片进行创作,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加关注对观念和文化表达的艺术家不同于80年代新具象艺术家创作的特点之一。杜马斯的《死亡的女孩》(2002),作品描述的是在1970年一次劫机事件中人质被杀的画面,在女性恐怖分子和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的背景下,人们可能会读到这幅作品。画面中的女孩脸色发青,洁白的脸蛋上被鲜血染红,茫然无助的眼神中仿佛在传达无数询问的声音:为什么要伤害我?请救救我?画面中一条垂直的黑线加重了女孩头部的分量。这幅作品与印象派鼻祖画家马奈的作品《斗牛士之死》在内容和图式上产生关联,《斗牛士之死》是画家马奈1864年创作的《斗牛事故》一分为二改成的两件作品中的一幅,画家违反一般人的视觉经验,利用明暗对比,使我们感受斗牛士的死亡是不自然与突然的,《死去的女孩》与其相似,女孩头部后方一条垂直的黑线,带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迷茫的眼神暗示了她对死亡的疑惑与不解,杜马斯以如此直白的方式描绘事实真相,一方面控诉恐怖分子的猖獗与暴力行径,另一方面,艺术家是想通过不加修饰的事实让人们了解社会现状,祈求引导人性向善,鞭策人反省死亡悲剧的发生。

二、死亡与哲学

对“死亡”的追问,其实是对“生”的扣问,南非艺术家马琳·杜马斯对“死亡”主题的关注与探索,往往与自身经历以及其人生观、世界观有着莫大的联系,这些全都建立在她的人生信仰、文化涵养以及善于思考、敏于观察的基础之上。谈到“死亡哲学”我们就必须提及黑格尔的两部著作:《哲学史演讲录》与《精神现象学》,这是阐释“上帝之死”伴随着“人之死”的最初论断,而后尼采的“超人哲学”代替“上帝之死”的“形而上学”的命题出现,“超人”代表着人的目标和理想,人开始被放置首要的地位。接着福山的“历史终结了”,罗兰·巴特的“作者死了”……一切传统价值随之而崩溃,死亡的命题挣脱了西方固有思想的束缚。

杜马斯关于生命与哲学探讨的作品——《相似1》《相似2》(2002)参考了汉斯霍尔拜因作品《坟墓中的基督》,杜马斯在两幅作品中赋予了死亡新的含义,作品中基督的形象已不是上帝的形象而被描绘成男人或女人的形象,枯瘦如柴的身躯笔直的躺着,洁白的裹尸布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单薄的身躯透露着男人或女人的无助,像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更像一个待人宰割的羔羊在挣扎无助后放弃生命状态,整个画面变成一副可透视的棺材。《相似》暗指与原初的作品有所不同,它蕴含着神秘的气息,这种气息引领人们去深思生命与哲学的内涵。

2003年的《作者之死》是杜马斯以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在1976年的随笔“作者之死”的同名文章命名。《作者之死》是艺术家以法国小说家路易·费迪南·赛利纳的死亡照片为原型创作的。构图上参考1915年费迪南德·霍德勒的作品《垂死的情人戈德达雷尔》。罗兰·巴特撰写“作者之死”,明示读者摆脱作者的思维绑架,对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和领悟并寻求新的意义。而杜马斯的《作者之死》响应了尼采“超人哲学”的精神,暗示“上帝之死”自柏拉图终结。鼓动人关注自我,摆脱控制,成为自己的主宰。杜马斯选择与巴特的同名文章《作者之死》题目相同,暗示了她对自身作品权威性、同理性的解构。杜马斯绘画观念的表达在我看来恰好解决了美国现代画家里昂·戈卢布的疑惑:“我在寻找图像以某种方式显示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一种生存方式,你看到了吗?战争的残酷和野蛮的人际关系属。我的困境是在充满事件的世界里,与事件的世界如何联系。”④

三、死亡与政治

杜马斯死亡主题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呈献给观众的政治作品,她以社会事件入手,“这些以死亡为主题的画作迫使我们面对无法被描绘的现实的过程中运用一种辛辣的现实主义。因为它穿透并拉开了投射的机制,告诉我们如何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形象和事件,杜马斯恢复了存在,这对我们如何理解真实、生与死,有一种培养而又富有成效的模糊性。”④

杜马斯2004年创作的《斯特恩》,是以德国左翼激进分子乌尔丽克·玛丽·梅茵霍芙(Ulrike Marie Meinhof)的照片为原型创作的,梅茵霍芙,主流社会的公敌、左派组织的偶像,1972年被捕后在狱中自缢。画面中略去了死者生前的身份,把一个恐怖分子死后的状态描绘成“睡着了”的样子。此幅作品即是对媒体照片的利用,又是对里希特作品《1977年10月18日》的援引。里希特在作品《1977年10月18日》中描绘梅茵霍芙在狱中死亡的状态,杜马斯从里希特绘画中的模糊性中挣脱出来,将致死死者的绳子画的清晰可见,她认为梅茵霍芙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暴力特征和图示感,她清晰的作品下反映的是恐怖分子面对必死的现实:他们不受任何法律的保护和宽容,而人道主义的眷顾在权利的实现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对于恐怖分子这种赤裸的政治生命来说,在主张从死的权利定义的纳粹集权国家,就像没有任何价值的动物,可以随意被杀害,而民主国家则从生的权利出发,可以借助血统和土地得到政治性公民的权利。马琳·杜马斯探讨与创作死亡与政治的主题,也是其对西方现实社会的关注。

作品《死去的梦露》(2008)是基于1985年荷兰报纸的一篇关于梦露传记的评论,这幅作品的标题是“女神”,在各种各样的照片中,这幅光芒四射但完全不可知的美是以一幅从侧面拍摄的尸检照片为基础创作的,画作描绘的是美国一代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1926—1962),画面中没有了昔日梦露妩媚撩人的性感形象,青绿色的斑驳、白色和灰色的背景衬托、地球引力作用下垂直的头发更加清晰了死者的面部轮廓,画面中稀薄的绘画表现技法,并不大的尺幅下只有死者头部的构图,使人不禁感叹梦露生前的辉煌与死后的凄凉和惨淡。梦露的死因与肯尼迪总统的特殊关系被卷进政治圈和社会舆论中引起世界性关注,梦露作为美国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映射男性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残余所起的反射作用,是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女性思潮崛起中的必然。时隔46年后,杜马斯再此创作梦露的死亡肖像,是对资本主义贪欲的苛责,也是对美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的讽刺。

四、总结

马琳·杜马斯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呈现“死亡”的主题。她无论是对艺术抑或是文化、宗教都有很深刻的领悟与反思,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选择马琳·杜马斯死亡作品中突出的几幅进行阐释与探究,其一是由于艺术家死亡作品过多,一一列举不被允许;其二,选出的画作基本是凸显艺术家艺术语言最显著的几幅,便于我们领略杜马斯观念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西方艺术长河的流向,也可以看到观念表达的演变历程,并且可以通过杜马斯的死亡作品领略新具象在具象的基础上又而不同于具象的新观念的表达。美已不是评价一个好的作品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的升华与进步就像早期以标榜不屈与顽强的死亡主题被当下以引导人们的思想为目的死亡作品一样,变得更深刻,更凸显艺术的真理。正如赫伯特·马尔库塞在《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中所说的那样:“内容被形式改造,因而获得了超越其内容组成成分的一种意义,这个超越的秩序,就是作为艺术真理的美的显现。”①■

注释:

① 范晓楠. 形象的重新使用与观念的表达——当代欧洲艺术家对“死亡”主题的反思[J]. 四川戏剧,2016(08):35-37+41.

② Dumas“Measuring your own grave” D.A.P./Distributed Art Publishers, inc.2008. p.261

③ https://www.sogou.com/link?url=DSOYnZeCC_ry-SqGV3Mhgz7L2zKWpQ7Ar0OE5MAgkLo_sq0Xneyg-HHGTufanrGlri2jTBr9OJ8.

④ Dumas “Measuring your own grave”D.A.P./Distributed Art Publishers, inc.2008. p.43.

猜你喜欢

马琳死亡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马琳
马琳:在再婚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
“功和机械能”综合测试题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测试题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