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世界意义

2018-02-11

江西社会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骄人成就,彰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经济增长不但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减少了世界贫困人口,还维护了世界经济秩序。尽管借鉴了各种经济理论和各国的经验教训,但中国经济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国走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实践是理论之源”,把根植于中国经济实践沃土的经验上升为一般经济理论,必将丰富和发展世界经济理论。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1978—2017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58%①,而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2.78%[1],约为中国的2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国GDP增长持续时间最长、增长率最高的世界纪录;二是使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②,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2],是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使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创造了世界减贫人口最多、对世界减贫贡献率最大的世界纪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高速经济增长,既彰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也具有世界意义,它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减少了世界贫困人口,维护了世界经济秩序,丰富了世界经济理论。阐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世界意义,有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述“中国特色”,也有助于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提供中国方案。

一、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发展机会,1979—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高达18.4%。[3]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不断增长的态势,自2006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1位,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7.8%,超过了贡献率排名第2~4位的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之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4]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随后扩展为世界的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世界经济增长率为负。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将世界经济拉出了泥潭,对带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至2016年,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速分别达到了1.6%、0.9%和1.7%,整个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达到了1.6%,发展中经济体增速达到了4%左右。[3]

从货物进出口贸易角度而言,1978—2017年,按美元计价,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实现跨越式发展,从206.4亿美元提高到4.1万亿美元,增长了198倍,年均增速14.5%。其中,出口总额从97.5亿美元提高到2.3万亿美元,增长了231倍,年均增速15%;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提高到1.8万亿美元,增长了168倍,年均增速14.1%。③由此可见,无论是货物进口增长还是出口增长,都对世界经济增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虽然近几年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2009—2015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仍达到8.41%,而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均值仅为2.07%,不足中国的1/4。[3]中国进出口贸易保持稳定增长,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世界新增就业。譬如2015年,中国对主要资源和工业原材料的进口总量保持稳定增长,精矿和矿物肥料、原油、铁矿石、天然和合成橡胶等进口量分别增长8.8%、2.2%、16.6%、15.3%,进口量的增长促进了相关贸易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从进口方面来看,2015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达到16820.7亿美元,创造全球直接新增就业超过2000万人,间接就业超过6000万人。[5]从出口方面来看,中国2015年商品出口总额达到22765.7亿美元,主要产品出口量持续保持增长,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0.1%,手机、船舶、灯具等出口分别增长8.5%、13.3%、15%。[6]在国际需求疲软的状态下,中国主要工业产品的出口保持了相对的高位增长态势,中国出口产品的稳定增长间接带动全球经济与就业的复苏与发展,有效保障了世界各国居民基本消费需求的满足。

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的增长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丰厚的回报,除工业产品和劳务输出以外,中国也为全球经济提供了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稳定的资本收益。在全球投资增长面临诸多政策不确定性、投资保护主义盛行的不利形势下,世界整体对外投资额呈大幅下滑的态势,但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对中国的投资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保持增长态势。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逆势增长6%,总额超过7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对外直接投资。《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582.9亿美元,2017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8090.4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份额的5.9%,分布在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这不仅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资金助力,更对保持国际资本流动性并防范资金和汇率风险提供了重要保障。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进口将超过10万亿美元[5],中国经济将继续成为拉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和实现稳定增长的引擎,并为解决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失业与贫困问题提供帮助。

中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潜力的不断释放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提供动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末中国16~59岁的劳动适龄人口为90199万,其中1亿多人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术技能,2017年有57.8万名毕业研究生、735.8万名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以及496.9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有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并且,今后若干年每年都有数量相当的源源不断的有知识技能的毕业生成为劳动者,将持续创造“人才红利”。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改革红利”正逐渐显现,经济增长的潜力进一步释放。中国正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经济质量逐步提升,更能有效地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中国已进入消费规模加速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消费贡献不断提升的发展新阶段,这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到2020年,在现行贫困标准下的3000多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人均GDP将进一步提高30%左右。目前,中国有超过1.5亿、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美元的较高消费群体。[5]3000多万新脱贫的人口以及总人数超过1.5亿的较高收入人群将释放出强劲的消费潜力,这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减少了世界贫困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大大地提高了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由1978年的375元提高到2017年的25974元(约合9500美元)。中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133.6元和343.4元,提高到2017年的13432元(约合1987美元)和36396元(约合5384美元)④,与此同时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1978年末至2017年末,中国贫困人口数量从7.7亿人下降至3046万人,累计减贫7.4亿,中国的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7年的3.1%,减少了94.4个百分点,是世界各国中减少幅度最大的,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七成。⑤

改革开放之初,在世界人口大国中,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是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⑥。印度贫困人口数量从1983年的4.025亿人下降至2017年的7300万人,减少了3.295亿人。印度尼西亚贫困人口数量从1984年的1.136亿人下降至2017年的2777万人,减少了8583万人。[7]可见,中国是上述三国中减贫效果最显著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贫困发生率较高,譬如2017年尼日利亚贫困人口达到了8700万,贫困发生率高达58%,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⑥这些发展中国家反贫困事业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影响了世界反贫困事业的进展。

发达国家减贫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多年来没有显著降低,2013年美国贫困发生率为14.5%,2014年贫困发生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上升到14.8%,贫困人口总数为4670万人。⑦日本贫困发生率在2010年就已经达到16%,此后贫困发生率一直没有减少,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⑧作为欧元区经济核心动力的德国,2014年的贫困人口比例已高达15.4%,反贫困问题一直困扰德国政府。[5]近几年来,发达国家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不断冲击,人均收入没有显著提高,个别发达国家贫困发生率不降反升。发达国家在全球减贫事业中的贡献份额不断下降,同时也深受由贫困所导致的大量社会问题的严重困扰。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马文森认为,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脱贫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2017年,本·滨瀚(Benedict Bingham)指出,亚洲曾是全球最贫困的大洲之一,但现在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3。经济的快速发展帮助亚洲人民提高了生活水平,减轻了贫困状况。他说:“很明显,中国是这一成绩的最大贡献国。”⑨

中国既努力消除自身的贫困,也积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中国累计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⑩目前,全球仍有近8亿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其中非洲还有近4亿贫困人口。长期以来,中非在减贫领域保持着深度合作,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真诚分享减贫经验与成果的美好意愿。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仅中国农业部就在华举办培训班260期,累计为非洲54个国家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约5000人次。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存量已超过10亿美元,中资企业雇佣当地员工超过1.5万人,指导当地农民开展农业生产近10万人次。中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已在非洲各国实施小型示范项目300余个,推广实用农业技术450项,促进了非洲国家减贫事业的发展。[8]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贫困问题的困扰,消除贫困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因此,中国消除贫困的经验弥足珍贵,对中国消除贫困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将有助于推动世界反贫困事业的发展。

三、维护了世界经济秩序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发言权,维护了世界经济结构性平衡。1978年,中国GDP排在世界第11位,此后中国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到2010年跃居世界第2位,并在此后稳居世界第2位。[9]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计算,2017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15%,比1978年提高了13.2个百分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不断加大,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员,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要求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发言权的呼声不断高涨。为此,1999年,八国集团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二十国集团(G20)。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员以创始国的身份加入了G20,这不但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发言权,也增加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取得进展,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WTO组织再也不能忽视中国这个重要成员国了,这也被学界称为继15世纪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世界经济地理大发现,因为中国的加入给这个体系增加了活力和动力,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生力军。

1980年,中国的GDP规模只有日本的28.1%,但在2010年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10.7%,而到了2017年上升到63.23%,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的GDP规模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2.47倍,而且差距不断拉大。[5]学界把美国和中国称为G2,意味着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领头雁。2014年,按照世界各国购买力平价(PPP)排名的GDP,中国首次超越美国,位列世界第一。即使按照汇率计算,中国不但不断地拉开了与日本的差距,而且不断地在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并且有望在2030年之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使中国逐渐拥有了世界经济的发言权,改变了世界经济由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局面,维护了世界经济结构性平衡。

其次,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作为,既促进了自身经济增长,也有效地逆转了世界经济的颓势,维护了世界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稳定。1997年,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这是继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中国由于实行比较谨慎的金融政策和之前采取了一系列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在危机中未受到直接冲击,金融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促进亚洲经济从危机中复苏作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没有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为,东南亚国家很难在短时期内从经济危机中复苏。

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金融危机,2009年扩展到欧洲,形成欧洲债务危机,并对全球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在这样严峻的世界经济危机来袭之时,中国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府和财政政策加以应对,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面对全球金融汇率市场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国际贸易整体萎缩以及全球需求不足等衍生性危机的剧烈影响,中国保持了良好的制造业发展态势,工业产值逐年攀升,至2014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值约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25%,全球实体经济财富超过1/4由中国创造。[5]2009—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平均仅为2.07%,而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仍达到8.41%[5],为后危机时代扭转世界经济增长的颓势、稳定世界金融市场、推进人类工业文明的持续进步以及保障人类实体经济财富的积累作出了巨大贡献。

再次,中国通过加强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在促进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抑制了西方国家贸易保守主义,维护了经济全球化的大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缓慢,陷入长期停滞,为了摆脱困境,出现了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后,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越演越烈,本着美国利益至上原则,美国政府宣布退出TPP、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等。受国际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全球贸易由1990—2008年的平均增长率7%,锐减为2009—2015年的平均增长率3%。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受益于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逆全球化势力,中国代表新兴国家的力量,提出新型全球化概念。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了推动新型全球化,习近平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从此拉开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幕,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实现互惠互利。[10]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不同形式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8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投资和发展机遇。中国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势力,坚定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最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强化贸易保护的情况下,中国不断加强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中国2015年的对外贸易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尽管受大宗商品价格重挫和全球贸易显著萎缩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额出现下降,但对外贸易降幅远低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中国国际贸易总额超过24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超过13%,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5]中国的外贸发展促进了新型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保障了后危机时代世界经贸体系的稳定和繁荣。

200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9亿美元,占全球比重还不足0.1%,到2010年,占比提高到4.9%,2015年则进一步提高到8.7%。[5]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与合作持续保持较高水平,2016年1~11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的53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33.5亿美元,与“一带一路”相关的61个国家新签承包工程项目合同总金额达到1003.6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新签合同总金额的52.1%。[11]面对美元升值、发展中国家资金外流的险峻国际经济形势,中国不断增加对外投资,对抑制少数西方国家贸易保守主义和逆全球化势力,促进经济全球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丰富了世界经济理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并没有像俄罗斯那样按照华盛顿共识走完全私有化的激进的市场经济道路,而是在借鉴各种经济理论成果和各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的结果。[12]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实践经验。“实践是理论之源”,如果把根植于中国经济实践沃土的经验上升到经济理论层面,必将丰富和发展世界经济理论。从具有中国特色、可丰富世界经济理论的角度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方面营造了稳定的经济环境,有利于提高经济行为预期,促进长期投资;另一方面降低了制度交易成本,有助于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交易成本的降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中国长期持续经济增长、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必要条件。

二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既不同于苏联和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对这两种经济体制加以扬弃。这一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努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财富创造热情;既注重经济效率,又兼顾社会公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也是目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追求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使7.4亿人民脱贫奔小康就是明证。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对计划经济体制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优势。[13]

三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工业经济领域几乎都是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后,既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也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得两种所有制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实践证明,中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完全正确的。事实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有竞争关系,但更多的是互补关系,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着马克思所说的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内生的,是无法克服的。这种矛盾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经常性的经济危机,会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没有发生过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外输入的经济危机也被成功地化解了。除了充分借鉴了发达经济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有经济充分发挥了主导和支柱作用,它不但有效地带动、引领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有效地熨平了市场经济的波动。[14]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基于对基本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5]我们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理解中国道路的关键,是破解中国经济奇迹的密钥。

四是创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积极作用。计划经济体制重视政府作用,严格限制甚至抹杀市场作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重视市场作用,严格限制政府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这样做,症结在于把政府与市场视为对立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不断地探索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创新在于摒弃政府与市场对立关系的传统观念,认为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是以追求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因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不再是对立关系,而是合作和互补关系。从理论上讲,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既有区别,也有重叠,欲在政府功能与市场功能之间划出十分清晰的边界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也确实做不到。因此,我们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实行地方政府GDP竞赛制度是中国创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个典型制度创新[16],尽管这一制度还有待于完善,但它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金灿荣认为,美国的经济仅靠市场“一个轮子”驱动,而中国的经济靠政府和市场“两个轮子”驱动[17],因而更有效率。金灿荣教授的论述虽然有简单化之嫌,但一言中的。

五是实行渐进式对外开放。一方面,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任何国家发展经济都受制于国内市场和国内资源,都必须通过对外开放互通有无,克服国内市场的局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但是,对外开放存在风险性,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开放的风险性更大。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风险,中国实行渐进式对外开放,根据风险程度调控开放的程度,从而有效地规避了风险,使中国对外开放有序地进行。通过对外开放,除了克服国内市场和国内资源的约束,也学习到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吸收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了国内改革。可以说,没有对外开放就难以有效地促进国内改革。

六是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中国始终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从而保证了中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制度改革会影响亿万人的心理习惯的转变,导致广泛的社会变迁。因此,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必须循序渐进。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七是共同富裕导向的中国特色扶贫大幅度地减少了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世界减贫效果最好、贫困减少幅度最大的国家。[18]中国政府承诺,力争在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中国减贫事业成就显著,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充分肯定,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中国减贫事业是世界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减贫的经验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理应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减贫经验可归结为七个方面:一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一以贯之地贯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二是坚持政府主导战略,确保扶贫工作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步调一致;三是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四是着重培育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五是把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等扶贫措施因地制宜地综合施策;六是贯彻精准扶贫理念,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精准施策,确保扶贫成本最低、扶贫效果最佳;七是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督、考核,使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五、结 语

回顾过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减少了世界贫困人口,维护了世界经济秩序,丰富了世界经济理论。展望未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仍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坚持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不动摇,坚持国际经济交往的互利共赢原则不动摇。中国经济必将持续稳定地增长,也必将为世界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当然,世界经济发展仅仅依靠中国的贡献是不够的。因此,中国倡议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经济国家,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与中国一道,促进贸易,提高投资,加强协作,和衷共济,携手共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世界经济,共创世界的美好未来。

注释:

①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7月5日采用新的核算法核算的1952—2015年GDP的变化数据,以及2016—201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②数据来源:统计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http://www.xinhuanet.com,2015-10-16。

③数据来源:图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进出口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http://www.gov.cn,2018-09-03。

④上述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公报及其对数据的计算结果。

⑤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按照每人每日支出1.9美元的标准,1981年世界贫困发生率平均高达41.9%,中国1981年的贫困发生率为88.3%,印度1983年的贫困发生率为53.9%,印度尼西亚1984年的贫困发生率为70.3%。

⑥参见:《全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有8700万人,印度有7060万人》,https://www.baidu.com,2018-07-05。

⑦参见:《贫困率15%:美国人日子其实不好过》,http://www.sohu.com,2014-09-23。

⑧参见:《日本相对贫困率达16% 以年轻人居多》,http://www.huanqiu.com,2015-05-27。

⑨参见:《中国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对私人部门的吸引力:专访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本·滨瀚》,https://www.baidu.com,2017-03-26。

⑩参见:《习近平:中国60多年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亿元援助》,http://www.people.com.cn,2015-10-16。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世界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隐形贫困人口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