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必须坚守四个高地

2018-02-10卢丽刚

关键词:井冈山理想信念群众

卢丽刚

(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始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培育出了伟大的、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概括为28个字,这就是:“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新时代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必须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坚守理想信念的高地、坚守理论创新的高地、坚守精神风貌的高地、坚守道德道义的高地,以扎实的作风和过硬的本领奋力开拓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坚守理想信念的高地,不忘初心,在敢于担当中不断实现梦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立身、处世、干事的精神支柱,也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共产党人必须坚守理想信念的高地,这个高地守住了,一固百固;这个高地丢失了,一泻千里。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各地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有人在理想信念方面发生动摇,犹豫彷徨者有之,宣布脱党者有之,甚至还出现临阵脱逃、背叛革命、出卖同志的可耻叛徒。但是,也有一大批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挺身而出,敢于担当,撑起自己头顶上的一片天。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时刻,放弃到上海住高楼大厦的机会,勇敢地挑起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重担。在秋收起义失利后,当井冈山红色政权面临敌人四面包围之时,革命队伍中一度存在“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勇敢地担当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重任,从实践到理论解答了中国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描绘了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前景,终于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为中国人民立下丰功伟绩。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当部队呈溃散之势的关键时刻,朱德和陈毅等同志挺身而出,敢于担当,主动担起了领导这支部队的重任。后来,他们把这支部队带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建了“朱毛”红军。朱德同志后来被共产党人尊称为“红军之父”、“朱总司令”,陈毅同志也被授予共和国开国元帅。面对危机,是否敢于担当,是否敢于挺身而出,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试金石。担当大小,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一批批革命志士,正是凭着这种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英勇无畏的担当精神,奋不顾身、赴汤蹈火,撑起了自己头顶上的那一片天。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近5万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面对生死考验,坚定的共产党人大义凛然,威武不屈。中共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临刑前,高呼革命口号,被敌人割掉舌头,就用脚趾沾着自己的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几个大字,壮烈牺牲。朱德的妻子伍若兰面对敌人的严刑酷打和威逼利诱,坚定地告诉刽子手们说:“若要我低头,除非赣江水倒流。”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面对枪林弹雨,革命战士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血性。杨得志在上井冈山之前是一名筑路工人,第一次上战场时,竟然凭着手中的一支梭标夺得敌人的步枪。就是这位筑路工人出身的士兵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已经成长为中央红军中骁勇善战的青年将领。率团强渡天险乌江有他的身影,组织“十七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有他的身影,山城堡战役中有他的身影,著名的平型关战役依然有他的身影。解放战争时期,在石家庄战役中,杨得志将军的身影出现在激战清风店的枪林弹雨中。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又参加了上甘岭战役。1979年2月,杨得志以70多岁的高龄,奉命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继续书写英雄传奇。无论是以一支梭标夺取一支步枪,还是从筑路工人到开国上将,这一路走来,是伟大的理想激起他英勇杀敌的革命血性!这种革命血性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道义承担,是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生死抉择,是一种“曲戟在颈,不易其心”的忠诚坚守,是一种“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的豪气迸发。这种革命血性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意志品质融炼升华出的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最壮怀激烈、荡气回肠的精神因子,是革命军人永不褪色的精神血统。它源自伟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源自对理想信念坚定执着的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他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P414)习总书记提醒全党同志:“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1](P415)正是据于这种认识,在新时代里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首先第一条就是要坚守理想信念的高地。这就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就要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就要求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在日常工作中,着力营造勇挑重任、敢于担当、敢闯敢干的良好氛围,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遇到困难风险挺身而出、豁得出去,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要大力倡导发奋有为、无私奉献的精神,提高领导干部谋事和成事的本领,为实现两个百年梦想不断砥砺前行。

二、坚守理论创新的高地,实事求是,在求真务实中不断开拓进取

中国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处于最危急的关头,奋勇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但是,怎样在中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怎样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下建设无产阶级政党?怎样将一支脱胎于旧军队的武装力量建设成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2](P48)。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对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确确实实“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3](P220),毛泽东也曾感叹:“真是难的很”[4](P74)。 但是,伟大的理论总是在伟大的实践中诞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怕鬼、不信邪,敢闯敢试,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中,立足国情,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经历了我国历史上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来未有的、独特的、创新性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在治党、治军、治政等方面都有许多卓有成效的创造。例如,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思想,提出了“思想建党”、“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建军思想,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任务”、“改造绿林武装”、“瓦解敌军”、“优待俘虏”的政策,提出了“对湘敌取守势,对赣敌取攻势”、“只打挨户团,不打灶头勇”的策略,总结了“十六字游击战术”等……这些探索创新,使得中国革命的道路开始显示出了中国特色、中国自信、中国气魄,也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军事斗争理论、建军宗旨、军队性质等凸显了中国元素、中国智慧、中国风格,同时也使得中国共产党不仅“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5](P44), 而且使其充满着中国伦理,蕴含着中国价值。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96年的艰苦奋斗,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都会提出新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6](P26-27)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7](P467)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苦干实干,“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8]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的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以新的历史站位、宏阔视野、战略眼光反映了时代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方方面面。这一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布局、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这一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的新境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坚守理论创新的高地,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实践基础、核心思想、思想精髓、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学习研讨,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联系实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历史、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闯新路,以开阔的胸襟和眼界把握实际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引领,善于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敢闯敢试,敢于担当,敢于创新,“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9],使我们的理论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自信、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三、坚守精神风貌的高地,锲而不舍,在艰苦奋斗中不断攻坚克难

艰苦奋斗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具体化、日常化的突出表现,是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那种战胜万难、自强不息的固有民族精神。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面对农村游击战争、农村建党、新型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如何分田、如何发动群众等一系列新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栉风沐雨,呕心沥血,虽九死一生仍笃行不倦,积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向群众学习时候,就放下身段,“不要怕农民满脚的牛屎”[10](P515);在向实践学习的时候,就埋头苦干、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复进攻和严密封锁,共产党人横下一条心扎根在山区和人民同甘共苦、勤俭节约、乐观向上,因陋就简想办法。脍炙人口的“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歌谣,充分表现出红军将士旺盛的革命斗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巍巍井冈山,到处传颂着革命领袖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感人事迹,到处浸染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为了抓好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下党的建设和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问题,为确保建立一支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的革命先锋队,建立一支拉不走、拖不垮、战无不胜的钢铁队伍,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经历了军事斗争中的浴血搏杀,经历了经济斗争中的卧薪尝胆,而且还经历了党内生活中的党性锤炼、思想意志上的磨砺和精神生活的升华。

1965年5月21日至29日,毛泽东在阔别井冈山38年后,千里寻故地,重上井冈山。5月27日,毛泽东伏案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光辉诗篇,其中最后有一句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用诗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凌云壮志不怕困难的豪迈气概,也告诫和激励中国人民:只要下定决心去艰苦奋斗,去奋勇登攀,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在历史和现实中,改革和创业从来不是一条坦途,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就取得成功。经过党带领人民长期的不懈奋斗,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看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依然没有变。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突破8000美元,但地区发展还很不平衡,目前仍有4300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势催人奋进,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8]正是据于这一基本判断,习总书记号召全党在新时代里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就是要保持艰苦奋斗本色,不丢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不丢廉洁奉公的高尚操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他指出:“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1](P363)

当然,今天我们讲艰苦奋斗,并不意味着要重吃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那样的苦,而是要求我们在新时代里不要丢掉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守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高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12](P52)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13](P101)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担当、尽责、务实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作风,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咬定目标不动摇,抓住机遇不放松,坚持发展不停步,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持之以恒地干,锲而不舍地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表现在行军打仗时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也表现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还表现在党内生活中的党性锤炼、思想意志上的艰苦磨砺。残酷的战争磨难,艰苦的生活煎熬,再加上严格的党内生活的不断锤炼,使中国共产党人锻造出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敢于挑战一切艰难困苦、勇于战胜一切难关的优秀品质。如果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一种物质生活上的艰苦奋斗,那么“苦其心志”、“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则是一种精神生活上的艰苦奋斗。在新时代里,为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锤炼,严格党内生活。这就需要在精神生活上艰苦奋斗,需要在党内生活中“洗洗澡”、“照照镜子”,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监督、制度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这就难免“红脸”、“心跳”、“出汗”, 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苦其心志”、“动心忍性”,需要不断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锤炼共产党人的党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曾益其所不能”,才能更好地肩负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四、坚守道德道义的高地,凝心聚力,在依靠群众中不断取得胜利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占据军事技术等硬实力高地,可能一打就垮,但是,如果不能占领道德道义等软实力高地,可能不打自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往今来,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人民群众向来是道德道义的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占领了道德道义的制高点,始终获得人民的支持。毛泽东深切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他在论述井冈山等小块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时,就把“有很好的群众”作为第一位的因素。刚开始,毛泽东也曾经感叹“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14](P78)。难道人民群众真的就对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谋幸福的人民军队那么冷漠吗?实际情况不是这样,那是由于敌人的诬蔑、造谣和恐吓,不少老百姓受到蒙蔽,怕敌人反攻倒算。对此,毛泽东提出了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提出“共产党是要在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 ”[15](P192)为了取信于民,毛泽东先后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提高了党和人民军队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红军所到之处,访贫问苦,打土豪分田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访贫问苦中发现,中国农民的最大期盼就是解决土地分配不公的问题。谁解决土地问题,农民就支持谁。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上井冈山开始,湘赣边界就开始了土地革命,到1928年5月至7月,边界各县便出现了分田的高潮。“有些农民说:‘这样,要共产党真万岁才好!’”[16](P163)。井冈山的土地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关系。农民的积极性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那个时候的农民,死都要跟着共产党走,国民党反动派要打要杀也吓不倒他们。因为,广大农民已经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共产党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群众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倾其所有支持党和红军,才形成了一道“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群众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前赴后继参加革命、献身革命,才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走出了困境。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中国梦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话题,他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17](P40)他还专门引用毛泽东同志《西江月·井冈山》诗词中的名句。他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 ”[18](P368)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如果离开了人民,离开了人民的利益,共产党人不仅失去了其奋斗的目的,而且失去了其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一开始就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8]他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8]他号召全党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8],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8],“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解决防范什么和纠正什么。”[8]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并带领人民前进,只有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实现真正的领导,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特有的政治优势,是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今天,中华民族在迈向伟大复兴的新征途中,我们要用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培养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决策中着眼群众,以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和幸福感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要使得“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8],从而更加充分地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智慧和建设力量;要从更高层次、更多角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切实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我们要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求胜利的执政本领,大力营造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发展热情转化为生动的创业实践;我们要继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占领道德道义高地,始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先进性,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

猜你喜欢

井冈山理想信念群众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井冈山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