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职教体系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探究

2018-02-10宗成倩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2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教材职业

宗成倩

泰安技师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1.1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

课程是构成课程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技能人才培养活动中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质量、校企合作等教学环节实施的落脚点。课程的有机衔接关系到整个中高职教育的顺利衔接。当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的现象[1],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建设、课程内容选择缺乏衔接性。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途径。

1.2 课程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

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是课程的衔接,它在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中发挥核心纽带作用,是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必要条件。中高职课程作为职业教育活动的载体,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为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满足终身发展的职业需求。只有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衔接才能贯通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搭建多元教育立交桥,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3 加强中高职课程衔接 培养不同规格的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必然选择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的调结构、转方式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上契合发展需要。围绕区域发展定位人才需求,合理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使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格局相匹配,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培养规格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的同频共振。

2 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缺乏匹配性

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能人才,要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不适应这种变化,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不足,培养出的人才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失衡。同时,中高职衔接院校制订的“3+3”分段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明确体现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区别,没有表现出贯通培养的特殊性与差异性[2]。

2.2 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模糊 缺乏统一性

中高职课程要确定技能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形成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资源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知识循序的中高职培养规格的螺旋上升。当前,中高职课程标准随意性大,缺乏国家统一制订的说明性文件,没有界定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有效教学目标,中高职学校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各行其是,缺乏连贯性和统一性,造成中高职课程断档。

2.3 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脱节 缺乏连贯性

中高职课程内容是对两个不同层次教育之间学生知识、技能的链接。由于中职、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所适应岗位群的能力结构和工种比较模糊,弱化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使得中高职两个层级之间的课程“重复”“脱节”。中高职课程衔接就成为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的简单叠加、课程内容的相互涵盖。这样就导致课程内容选择、编排顺序不合理,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没有循序渐进、逐渐深化、逐步提高的内在关系,难以实现从低层级到高层级的知识过渡。

2.4 中高职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缺乏系统性

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有效评价。当前,许多中高职学校存在着重静态检查、轻动态评价,缺乏对课程进行长期的动态跟踪评价;课程评价的主体不完整,存在着单一性,缺乏学校、企业、学生的多方参与,评价结果会产生偏颇等问题。应当与行业、企业、社会等形成评价共同体,全面、客观、真实地评价教学效果。

3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施对策

3.1 打通体制瓶颈 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体制

政府在对职业院校的管理上,由于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的分离,出现目标断层、基础课程脱节、实践课程疏离等问题,导致企业用人信息与职业教育的育人供给脱节,职业院校缺乏政府对劳动市场与职业预警的有效调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中高职两个层次的协调发展。要改变目前这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现象,突破现有职业教育两套管理体制的定界束缚,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首先,要理顺政府、中职和高职三者之间的关系与责任,消除职业教育分层管理的体制障碍,打通中高职衔接的统筹管理通道;其次,要强化校企合作,建立课程建设委员会,加强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共同开发中高职课程。

3.2 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必要因素,中职教育体现了基础性、实用性和技能性,而高职教育体现了职业性、专业性和创新性。因此,制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反映中、高职两个不同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教育特点,划分出职业教育内的两种培养规格,即高职教育是技能型中职教育的后续教育,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也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中高职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要以“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总体目标,依据行业企业职业能力标准和工作岗位需求分析各阶段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以及职业岗位群的分布,制定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目标[3],开发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规划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形成中高职相互衔接体系,体现各自的培养层次与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3.3 建立多方联动的课程内容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

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中高职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按照内容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科学合理地编排课程内容;要根据中高职不同层次之间课程的梯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细分、整合和选取,按照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思路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单元,形成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结构和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按照不同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等级,制订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分类标准,体现职业资格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中高职学校应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选用、课程评价上统筹规划,形成连贯有序、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

3.4 统一教材编写 创新中高职动态式立体化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依据,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从课程与教学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一系列适合中高职衔接的特色教材。第一,中高职教材编写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4],对应职业岗位需求,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划分学习单元,重组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实现有层次的有效衔接。第二,要创新中高职动态式教材。要突破传统教材的知识理论结构,重点突出教材的实践性、实用性、先进性、系统性,走“产学结合”之路,实现中高职教材的动态化。第三,要开发中高职的立体化教材。根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需求剖析岗位核心能力,以项目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和开发网络化的立体式中高职衔接教材,搭建“虚实结合”实践实战平台,实现项目化、仿真化、流程化,使得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融通和对接。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教学素质

中高职院校教师是课程计划和教学活动的具体执行者,要从政策和现实条件方面为中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提供教学基础条件。通过分层分类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双师”素质;深化校企、校际合作,与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合作实施项目,互派师资、共享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将师德素养、工匠精神、“双创”教育、信息技术等列入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中职、高职教师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促进中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

3.6 建立多元化的中高职课程评价体系 强化教学过程检查督导

中高职课程衔接评价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和多元化态势,要构建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相结合,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要以岗位需求和社会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据行业职业标准来制订课程评价标准,确定学生专业技能的水平和等级,形成考核和评估的指标体系,确保每一阶段学生职业能力的达标。同时,建立健全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及反馈机制,通过社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反馈,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专业人才需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办法,对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类型、考核方法等进行规范设计,要做到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类型多样化、考核标准严格化、考核方法多元化,有效反映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教材职业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