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锻铸论点 卓尔不群

2018-02-09付琳琳

中学语文 2018年20期
关键词:论点痛苦

付琳琳 张 景

【技法阐释】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篇议论文通常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起着统领全文、举纲张目的作用。古人云,文以识见为高。论点往往体现着作者的识见,直接关涉到一篇议论文的高下。“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如果能够精心地锻铸论点,使之精辟、独特而臻于“石破天惊”之妙,文章就有望出类拔萃,卓尔不群。中学作文尤其如此。那么如何锻铸呢?作为构思的关键一环,纵横驰骋思维,充分释放能量,在此十分重要。具体来讲,主要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因题制宜,准确切入。论点务必正确、鲜明、严密、集中,而且一定要以简短明白、高度概括的判断句形式出现。这是对它的最基本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考场作文被称为“带着镣铐跳舞”,故它还须紧密扣题。由于当今作文题型层出叠见、变幻多样,如同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所以应当因题制宜,以求准确切入,有准确方能深入。一般来讲,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的论点比较容易确立。例如,《底线》为一独词型全命题,可以“增补信息,化大为小”,从正反两方面将它拓展成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一是“面对钱、权的诱惑我们要恪守道德底线”,二是“我们不能沉溺钱、权的诱惑而丧失道德底线”。又如,以“自己和别人”这一双元素为话题作文,可以“明辨关系,推演立论”,先分析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再从不同角度扼住它们作出判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然而时下流行甚广、考试频率极高的新材料作文,相对而言,则繁难得多。请看下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2017年高考全国卷1作文题)

这道试题属于材料作文中的组合立意类,即须根据写作主题,将几个相关的词语或者句子组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如何从中提取论点?可以采取“集中组合,发散提点”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集中“求同”,排列组合。仔细揣摩十二个关键词的内涵,寻找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使思维高度聚敛来“求同”,精心将它们配伍成组,然后才有可能产生一个明确的中心。就内容而言,可以有两种方式。首先是分门别类“求同”。譬如,“长城”“大熊猫”“京剧”“中华美食”,均关联着 “传统中国文化”;“一带一路”“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俱代表了“当代中国智慧”;“美丽乡村”“广场舞”“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则体现出“民生工程建设”。这样于个性中求共性,就基本上明确了切入对象。其次是转换角度“求同”。譬如,“一带一路”与“大熊猫”,前面已经分别划归“当代中国智慧”“传统中国文化”这两个不同类属,那么它们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共同联系呢?深入探究,不难发现,它们也可以表现出“中国对外开放、包容的和平友好的精神”。如此从不同中觅相同,更加拓展了构思的范围。第二步,发散“求异”,多维提点。从上一步所“求同”组合的关键词中抉选出所熟悉的并且深有体验的“两三个”,紧紧锁定它们,“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让思维广泛辐射来“求异”,从而提取出多个判断,再圈定其一作为所写文章的论点。按关键词的组合类别也分为两种方式。一为“同类生发”。譬如,从“美丽乡村”“广场舞”可以有:中国民生工程建设的成就空前伟大,中国农民的幸福生活和健康精神史无前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传承中大放异彩等等,不一而足。一为“异类发掘”。譬如,可以以“一带一路”“广场舞”,从大到小、逐层深入地评赞:热情好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可以以“一带一路”“长城”,由古而今、对比烘托地颂扬现代开放的中国前景灿烂;还可以从“一带一路”由此及彼,联类引申地阐述“美丽乡村”规划、“空气污染”治理,均亟待普及深入,等等。凡此种种,都切中肯綮,能够演绎不同凡响的佳作。

第二,推本溯源,深刻呈现。俗话说“浅水塘不如深水井。”炼就论点亦然。论点蕴含深刻,能够揭示本质、找出原因、说明结果、指出规律、预见发展、抓住要害、给人启迪,文章才会具有分量,彰显格局。然则如何达到深刻?元代人戴师初有云:“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因此在酝酿时,决不可以死死抱住自己产生的或者捕捉的“初念”浅尝辄止,而应须“前瞻后看,左顾右盼,分解透析,集合统筹”,也就是要多维度、多层面地推情准理,殚精竭虑,向思维更深处漫溯,“吹尽狂沙始到金”。哲人说:“我思故我在。”意谓“我”思考着,所以“我”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我”独立的思想,有“我”独创的见解,有“我”独特的个性。倘使论点肤泛薄切,必然导致文章苍白无力,则“我”又何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何以成为千古绝唱?因为其作者作了极为深沉的思考,寓之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厚重哲理。做一个思想者,就可明目达聪,洞幽烛微,能够于现象中看清本质,于因果间探明究竟,于事物内抽象道理,于矛盾里窥见发展,我们的识见无疑会入骨三分,表现在论点也就自然振聋发聩。请看下例: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清朝初年,为纪念定居浙江省开化县大郡村,金土根的族祖在屋后的山脚种下一棵红豆杉,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每当灾难来临,金家人总能挺身而出护树。经过十六代人三百多年的守护,这棵红豆杉已长成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繁育出了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村里大大小小的红豆杉苗,大多来自这棵红豆杉。目前,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一千多亩,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的收益。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这是一道带有寓言意味的文化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叙述金家十六代人三百多年来悉心保护族祖种下的红豆杉而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拂去其表象面纱,钻探其深层寓意,可以这样解读:一、红豆杉代表着家族传统和文化,作为后人,对这条根有保护的义务;二、对传统的遵守与保护,必然会给后代带来精神和物质上的财富。综合二者,这棵红豆杉不再仅仅为一棵树,还是传统文化、先人原则、祖宗智慧等。那么,对于它们是彻底革除之后再创新,还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显而易见,后者才是科学的态度。因此,穷根究底,可以从材料抽绎如下几组不同层级的论点:

第一组:传承世代家业,一定有所收益;遵守祖辈家规,必然造福后人。

第二组:只有耐心守候,才能成就辉煌;唯有辛勤耕耘,方能有所收获。

第三组:守护传统文化,发展未来大业;光大传统文化,惠及后辈子孙。

第四组:继承传统文化,应当形神兼重;涵养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创新。

不妨细加比较:第一组只是着眼于家业家规的传承与遵守,视野未免狭小,给人平庸无奇的感觉;第二组,就守候与耕耘的态度方面立论,较诸第一组,则眼界阔大得多,可谓渐入佳境;第三组,不仅紧扣了传统文化,而且远瞻未来世界,触及事物的核心本质,比起第二组,更拓进了一个层次;第四组,在第三组的层面上更加竖插一刀,直击最要害处,从怎样继承传统文化角度提出见解,堪称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精彩逼人的文章毋庸置疑地会源于后两组。

第三,辩证分析,绽放新颖。陆游诗云:“删繁就简三春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二月的鲜花绚烂多彩,在于“领异标新”。同样,文章的论点别开生面,需要“脱套去俗”。论点人云亦云,一定俗不可耐,则应脱俗求新;论点老生常谈,必然陈旧不堪,就须推陈出新。譬如,人情往往对忧患极度痛恶,对安乐特别喜好;然而孟子从忧患能促人奋发,安乐则使人懈怠的对立方面推论,表明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高超见解。又如,生活实际是先有千里马存在,然后才有伯乐的观察鉴别;然而韩愈为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发现之功,爆发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愤激呐喊。再如,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根据自己对敌斗争的经验,主张“费厄泼赖(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宽大)应该缓行”,然而20世纪80年代,王蒙从针砭时弊、澄清极左认识的目的出发,亮出了“费厄泼赖应该实行”惊世宏论。古今大手笔们的写作实践给人启示:破除思维定势,大胆反潮切时,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多方面联系,进行辩证分析,即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来观照事物,从平常中察异常,从相同中索不同,从惯例中觅特例,然后由此出击,或独辟蹊径,避同趋异,见人所未见;或逆向探取,反弹琵琶,言人所未言,从而巧选角度,出奇制胜,使论点新颖绽放,一鸣惊人。请看下例:

阅读下面文字,选择一个角度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

明人刘基的《郁离子》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工之侨用一优质桐木做了一张琴,音质很美妙。他将这张琴献给主管礼乐的太常侍,太常侍命乐师检验。乐师说它不是古琴,便退给了工之侨。工之侨将琴带回家,先请漆工漆上残缺的花纹,再让刻工刻上古奥的文字,然后装进匣子埋入土里。一年后取出,拿到市场上去卖,一个贵人用百金买得,献给朝廷。那些乐师互相传看,都称赞它是稀世之珍。太常侍重重奖赏了贵人。工之侨听到后,不禁感叹道:“可悲啊,这个世道!如果不早作打算,就会跟它一样丧失真诚了。”于是,他跑进一个叫“冥宕”的山里隐居起来,从此与世隔绝。

这是一道典型的寓言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提出了今与古、真与伪的矛盾,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崇古贱今、鼓励作伪的愚蠢和可悲。吃透其中丰富的蕴涵,然后可以从不同角度选点突破:

①从整体上把握,同样是一张琴,仅仅时隔一年,却得到同样一群乐师的迥然不同的评价,因而导致工之侨与贵人受到天壤之别的对待。何以如此?原因在于琴“漆上残缺的花纹”,“刻上古奥的文字”,一年之后变得“古”了。由此可以论述:凡事务必重其内在,而不可惑于外表,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从乐师衡量琴优劣与否的尺度方面推敲,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古琴才是“稀世之珍”;“古”,是他们所奉行的不可动摇的神圣法则。由此可以证明:陈腐僵化、盲目崇古的思想危害非浅,祸患无穷,应当彻底批判并铲除之。

③从工之侨对退回来的琴进行包装处理的举措斟酌,他“先请漆工漆上残缺的花纹,再让刻工刻上古奥的文字,然后装进匣子埋入土里。一年后取出……”,最终使琴的价值得到乐师们的认可。由此可以发挥: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取得成功,就得依据现实,调整策略,善于变通。

④从工之侨听到包装了的琴得到乐师们的赞美、献琴的贵人受到太常侍的奖赏后,不禁感慨万端的侧面琢磨,“可悲啊,这个世道!如果不早作打算,就会跟它一样丧失真诚了”,他不肯与浊世同流合污。由此可以礼赞:身处不良环境,但能洁身自好,这种高尚人格值得景仰。

⑤从工之侨虽对崇古贱今的不良世风的极度愤慨,但却选择了“与世隔绝”的行为联想,所谓“穷则独善其身”的主张有时并非完全可取,他消极遁世的做法实在不能提倡。由此可以推断: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善于改造污浊逆境,才能拥有光明的前景。

综观上述几个论点,无不具有较强的思辨性。不过第⑤个逆向反弹,最具锋芒,因而最能新人耳目。

要之,准确、深刻、新颖,堪称是论点生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论点因之而流光溢彩,文章因之而气象峥嵘!

【名家示范】

痛苦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水 今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不过,全然没有痛苦的人生,似乎还没有出现过。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只要是人,都会有痛苦。

怎样对待痛苦?我说,应把痛苦视作一种精神财富。这难道是阿Q式的自慰?不是。

古人孟子有言:“哀莫大于心死。”其实真正“心死”、无所期冀的人,如同行尸,是体味不到痛苦的。而没有痛苦,或许是人生最大的悲哀。痛苦,作为一种感情体验与反应,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它伴随着幸福的追求而生,又为幸福的获得铺垫着通衢。有过事业挫折的人,倍觉成功的喜悦;经过情场失意的人,愈感爱情之可贵。这里用得上尼采的一句话:“一切痛苦之中都孕育着快乐。”没有痛苦的台阶,快乐,尤其是使人激动不已的快乐,或许永远是天国之物。要不然,中国女排在获得三连冠、四连冠、五连冠时,又怎么以泪告慰“江东父老”呢?

痛苦之中不仅孕育着快乐,而且孕育着创造。我国有句古语:“蚌病成珠。”价值昂贵的珍珠,恰是牡蛎体内病痛的产物。德国诗人海涅曾经发问:诗之于人是否如同珠子之于牡蛎?法国作家福楼拜则用更明确的语言发挥了类似的见解,他说:珠子是牡蛎生病所成,作者的文笔却是更深沉的痛苦的流露。失恋的痛苦曾催生了歌德的千古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玛丽·居里告别故乡,远走他国,愤发攻读,矢志成材。没有当初世俗观念对玛丽纯真爱情的腰斩,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居里夫人了。在我国历史上,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也是一样的证明。

人的脱胎而问世伴随着母体的痛苦。痛苦诞生了一个新生命。人的成熟离不开自身这样那样的痛苦经历。曲折,加速着人的意志的成熟;挫折,培育着人的性格的成熟;坎坷,锤炼着人的人格的成熟。喜剧家莫里哀这样评价失恋的痛苦,说它“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其实岂止是失恋?人生历程中的一切痛苦,难道不都应该扮演同样的角色?

痛苦可以分解,可以变通,可以战胜,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具备战胜痛苦的信心、勇气和毅力。“摧伤虽多意越厉,直与天地争春回。”把痛苦看作是一种精神财富,痛苦带给我们的必将是成功和快乐。

(选自《微型议论文选读》)

【点 评】

生而为人,谁愿痛苦?故弗洛伊德有言: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然而作者却明昭大号:“痛苦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岂非咄咄怪事?走进行文,便会折服于其中的充分理由:痛苦之中不仅孕育着快乐,而且孕育着创造,更催生着人的成熟。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一样,全篇的见解富于警策力量,给人深深的启迪。试想,不作推本溯源的思考,没有一分为二的剖析,文章的论点能有如此深刻呈现和新颖绽放吗?

【佳作演示】

“一屋不扫”未必不能大“扫天下”

李惟源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陈藩的少年,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其父亲的朋友薛勤一日来访,见此情景指责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孰料他却理直气壮地回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尽管当时薛勤认为此语不同凡响,赞赏他有宏伟志向,但是,后来却不断有人遥望深邃的岁月天空而严词痛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屋不扫”,果真不能“扫天下”吗?诚然,生活中这样的人屡见不鲜,但是事实未必全然如此。

打开尘封的史册,我们会惊异地发现,正是这个“一屋不扫”的陈藩,却于长成后大“扫”了“天下”。他官至太傅,位极人臣,既一手将太子培养成材,扶持登基,更参与朝中诸多大事的出谋划策,竭忠尽智,为东汉政权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于是他赢得了《后汉书》的崇高赞誉:“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试想,假使当初陈藩两眼仅盯“扫一屋”的小事,胸中不怀“扫天下”的大志,怎能成就无比辉煌的人生呢?

其实,类似陈藩“一屋不扫”而大“扫天下”的人不胜枚举。韩信使刀弄枪,不是寻常恶少的敌手,但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扑灭了楚汉争锋的漫天烽火;陈景润传道授业,不及普通教师的艺术,但他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创立了举世公认的 “陈氏定理”;袁隆平割麦插禾,不如一般农民的娴熟,但他探索杂交水稻的奥秘,育出高产千斤的良种,消除了人类饱受饥饿威胁的殷忧。同样,如若他们只是执著于“扫一屋”的小事,岂能建树起“扫天下”的丰碑而彪炳千秋!

“一屋不扫”,未必不能大“扫天下”!大“扫天下”无须强求能“扫一屋”!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而又矛盾着的。只有抓住其中主要方面进行正确处理,才能把握胜机,获取成功。古人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就是说的此理。能够兼顾“扫一屋”与“扫天下”的美好愿望固然不错,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所谓“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面对“鱼与熊掌”,务必度德量力,作出合适的选择。堪当大任者,只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弃燕雀之小志,学鸿鹄以高翔”。所以,对于陈藩孺子的豪言当无可厚非,对于韩信诸人的壮举也不必苛求。

当然,我们强调“扫天下”的重要,并非要否定“扫一屋”的意义。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没有“扫天下”的远大抱负而一味埋头“扫一屋”,就会陷于鼠目寸光的狭隘族;没有“扫一屋”的实干精神而大肆鼓吹“扫天下”,就会沦为好高骛远的空想家。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让我们记取拿破仑这一振聋发聩的名言,既放出“扫天下”的眼光,更付出“扫一屋”的汗水,勾画出绚烂夺目的生命画卷吧!

【点 评】

本文是根据以“大与小”为核心话题的材料作文题所写的一篇优秀议论文,其亮点主要在于大胆反弹琵琶,论点新颖脱俗。对于东汉陈藩的“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的观点,历来否定者多;而作者独辟蹊径,从肯定角度立论,提出“‘一屋不扫’未必不能大‘扫天下’”的见解,既扣人心扉,又符合题意。 当然,独出心裁的论点还得依靠圆熟的论证方法和精湛的语言技巧来支撑。文章先破后立,由事而理,前后一贯,首尾照应,而且举例丰赡,分析辩证 ,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行文中整句与散句结合,富于参差美感,而大量的名言的引用,更增添了文章的内涵,十分耐人寻味。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选择一个角度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

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

【写作提示】

构思这道材料作文题,如果选择议论文体,紧扣“迷路后”的三种“可能”,从不同角度一般会敲定如下多个论点。

①从“寻找引路人”的角度可以是:走出迷津,需要引路人(“引路人”不一定指人,还可以是物或者文学形象等)指点;或者为:迷途中寻找引路人就如暗夜里寻找光明。

②从“寻找同样迷路的人”的角度可以是:迷途中的同路人需要彼此搀扶而行;或者是:同入迷途,集思广益比刚愎自用无疑明智得多。

③从“寻找自己”的角度可以是:只有找到自我(找回自信、找准方向、找得策略等),才能真正走出迷途;或者是:求人不如求己,只有依靠自己才能从迷途中突围。

这些论点固然俱能言之成理,令人信服,但是如果以全面的观点观照“迷路后”的三种“可能”,就可以提出更具有思辨性的见解:在借鉴别人意见和采取别人帮助的基础上反思自我,才能真正走出迷途;或者是:一味依赖外在的引导和帮助,缺乏内在的自我反思,往往难以走出迷途。以之演绎成文,必然能够以论点深刻新颖而取悦于人。

猜你喜欢

论点痛苦
谁痛苦,谁改变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办公室最痛苦的人
分担痛苦
痛苦力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