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动画片与教育”相关研究综述*

2018-02-08付茜茜陈树超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硕士论文动画片动漫

付茜茜 陈树超

本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国知网)与相关专著。在中国知网中以篇名“动画片与教育”进行文献检索,共得到文献82篇,以主题词“动画片与教育”进行文献检索,共得到文献769篇,与本综述相关的图书共有两本。总体而言,与“动画片与教育”相关的文献总量并不多,且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 (南大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的论文也较为有限。对于“动画片与教育”的探讨存在于传媒、电影、教育等研究领域,在对于动画片制作的研究中,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侧重点主要在于动画片的题材、制作、软件设计水平等方面,而在教育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将“动画片”作为一种达成科普、教育目的的手段或完成教学工作的工具。对于“动画片与教育”进行相关研究,有助于提升动画片的教育内涵,因此对于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等的梳理有助于以教育为主题或目的的动画片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其功能。

一、教育类动画与动画教育

从动画片的教育意义延伸至对于“动画片与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涉及了相关概念。首先是“教育动画”这一提法及其研究。按照教育研究者的说法,广义的教育动画指具有教育意义的一切动画,狭义的教育动画指根据课程与培养目标需要,运用动画形象和故事情节来呈现教学内容,以传递教育信息[1]。在狭义范围,作为一种青少年儿童新教育方式的教育动画,以“寓教于乐”来实现教育目标。只是,正如这篇文章的题目所表达的一样,这篇文章的关注重点在于“动画片的教育作用”,这种动画是“教学动画”中的一类。具有教育功能的动画又该如何定义?这篇文章没有把这个话题深入下去,当然,这也并非这篇文章的研究重点。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课堂上的“教学动画”“演示动画”等无法涵盖“教育与动画”这个话题的全部,但教育功能在动画中普遍存在着,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关系,而这方面的研究则同时涉及到动画本体理论和教育理论。近年来,伴随动画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动画片和教育结合所能产生的教育功能,动画领域也出现了专门以教育为目的的动画,即“教育类动画”,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益智动画”。教育类动画的受众群主要为青少年儿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其受到“教育”,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来说,有独到的意义,今后的生长空间也较为可观。提及“动画片与教育”问题为何受到关注,首先,不得不关注“儿童为何喜爱观看动画片”这一问题,这既是个艺术心理学问题,也是个动画本体理论的问题,其实,这与“动画为何偏爱教育题材”也是一个问题。在讨论动画本体理论的文章《什么是动画》中,聂欣如谈到了叙事绘画与教育的历史渊源,他认为:“从叙事绘画的源头来看,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叙事绘画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被完整地带到了动画之中。动画的教育功能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即便是早期的带有宗教宣传意味的绘画教育,在今天的动画片中依然依稀可见……”[2]。张玲玲提到:“动画影片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电影类型,它与一般电影理论所指出的与现实相关的命题毫无关系,与人们所熟悉的巴赞、克拉考尔的理论,与新现实主义、新浪潮这些电影中伟大流派相去甚远。正因为如此,动画电影所涉及的领域和命题也与一般电影大相径庭,如偏爱教育领域。”[3]不难发现,动画片和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已经被动画研究者们所关注。

由于动画片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特殊影响和作用,学界逐渐开始对“动画片与教育”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但目前成熟的研究成果仍旧较少,尚待弥补。动画片契合着青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其以简单直观的画面、轻松的游戏性、易懂的儿童化语言和较强的故事性非常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青少年儿童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动画片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着对儿童的影响作用。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动画片与教育”这一研究主题相联系的动画片观看对象人群中,也并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儿童之中,动画片的观看对象还包括青年大学生,此类动画片教育主题通常涉及法制教育、艾滋病预防等。

目前,国内对“教育类动画”的关注与研究时间并不长,成果尚不丰富,以“教育类动画”为关键词在CNKI进行文献搜索,发现对于“动画教育”的研究明显多于对“教育类动画”的研究,“动画教育”关注中国动画教育方式与中国动画创作者创作方式,以及专业创作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等,相关研究涉及高校动画教育中的教学改革、动画教育与学科建设等问题;而文章标题中带有“教育动画”字样的“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等研究侧重点在于高职教育中的动画人才培养。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动画对于儿童群体教育作用的研究。在动画片对儿童特殊群体教育作用的研究方面,比如动画在智障儿童课堂教学领域的运用,将愉快的动画与困难的学习相结合来以改善智障儿童的学习困境[1]。在动画片对常规儿童启蒙与教育作用的研究方面,幼儿与动画片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动画片对于幼儿的道德教育也发挥着一定作用[4];相关研究也关注如何从动画的叙事与造型角度来运用动画的形式对儿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5];以及国产动画对于儿童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6]。

2.对基于儿童教育的国产动画现状的分析。首先是儿童教育角度,如孙晓丽的 《从儿童教育角度看国产动画片的分级》,对于国产动画片暴力、低俗、不文明等情节所带来的对于儿童的不良影响进行了分析,建议施行动画片分级制,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所能观看的内容有所区别;结合心理学分析细化年龄段的分级制,作为儿童启蒙手段的动画片应避免对于儿童的负面效应。其次是媒介视角,关注媒介暴力方面,如杜嘉鸿的硕士论文 《从媒介暴力看国产动画片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该文以《舒克与贝塔》《小糊涂神》《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这四部国产动画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暴力场景数量和暴力真实性进行统计,以分析在这些动画片中暴力的起因以及展现方式,以及对于儿童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关注家庭媒介素养,家庭是学前儿童生活与学习的首要场所,对于幼龄儿童的动画片观看行为来说,家庭媒介素养教育也极为重要,儿童的动画片观看行为最好能得到家人的陪伴与及时引导,这些在 《从央视批 〈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谈起——亟需提高学前儿童家庭媒介素养教育》中得到讨论。从研究内容来看,对于国产儿童动画片的探讨较多,关注国产儿童动画片在对于儿童的教育价值方面的不足,如黎贯宇的 《当前国产儿童动画片的教育价值分析》、湖南师范大学周勤慧的学前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当前国产儿童动画片的价值分析》(2009年)。

按动画片观看群体的年龄来分,大致包括学前儿童动画片、小学6—12岁儿童动画片、12—18岁青少年教育动画、大学生教育动画。相关文献包括湖南师范大学喻娟的硕士论文 《影视动画片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价值研究——以长沙市内的某幼儿园》 (2016),吉林艺术学院李丹丹的硕士论文《中国动画片的童蒙教育价值剖析》 (2012)、海南师范大学鲁光楠的硕士论文 《动画片对5-6岁幼儿道德发展影响的探究》 (2012)、东北师范大学郭维莉的硕士论文 《动画与未成年人教育研究》(2007)等。

3.从教育角度思考动画发展困境的相关研究。兼具教育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动画如何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责任和使命,摆脱“寓教失衡”和在市场推广中的困境值得思索。将动画与教育相结合践行着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和中国动画创作“寓教于乐”的一惯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着市场客观观影需求[7]。对动画片教育功能、教育价值的探讨:如金钱伟的 《从 〈喜羊羊与灰太狼〉看广东动画片教育价值观的与时俱进》,认为 《喜羊羊与灰太狼》契合着孩子的心灵,传达着行善、竞争、自信的教育价值观;关注儿童动画片可能对儿童产生的传播效果,并以之为鉴,指导动画片的创作实践,比如 《从 〈熊出没〉看中国儿童动画片的传播效应与创作对策》,提出讲好故事、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实践中采集素材体现地方特色、挖掘情感因素的对策;对国产儿童动画片教育价值的分析;关注电视动画片不良影响,趋利避害的思考。其他文献如陕西师范大学李姗的硕士论文 《中美幼儿动画片类型特点及教育价值比较研究》(2015)。

4.教育与科普动画片的创作与设计。比如湖南师范大学陈楠的硕士论文 《教育动画片的设计与创作研究——以小学生安全教育动画片创作为例》(2009)、中国美术学院唐叶的硕士论文 《中国科普动画片剧作的叙事研究》(2011)。

二、动画片与人才培养教育

如前所述,“教育类动画”主要是针对观众的教育与熏陶,而“动画教育”主要是针对动画片制作者的培养与教育,“教育类动画”的教育对象为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 (主要为儿童、青少年、大学生),而“动画教育”主要是培养动画片从业者,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和职校教育,在具体教育思路的探讨方面,倡导动画教育与产业结合的举措。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动画片与儿童教育。韦陀在 《电视动画片与儿童教育》(《中国电视》1996年第6期)中认为中国电视动画片自觉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任务放在第一位,注重用动画形象对儿童进行思想、感情的教育和陶冶,但目前对于动画片教育性的研究较为缺失。该文对动画片的教育性因素对于儿童教育的作用、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力求让电视动画片更好地服务于儿童教育。牛向阳的 《动画片对幼儿教育的影响》(《电影文学》2008年第14期)对于动画片对幼儿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孙晓丽在 《从儿童教育角度看国产动画片的分级》(《青年记者》2015年10期)中对国产动画片中的暴力、低俗、语言不文明等现象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思考了国产动画分级制问题。郑桂芳的 《看动画片“朵拉”反思我国儿童教育的误区》(《小说评论》2013年第6期)以动画片入手探讨了我国在儿童教育方面的误区。王霞的 《从“朵拉”系列动画教育片看美国文化与儿童教育》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以美国尼克儿童频道制作的“朵拉”系列动画教育片入手,分析了“朵拉”这一形象所蕴含的乐观自信、富有创新与个性等特点,认为其对于我国儿童教育改革及动画创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马春霞的 《〈功夫熊猫〉在教育方面的启示》(《电影文学》2008年18期)分析了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的美国动画 《功夫熊猫》,该片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达着许多教育理念,如:爱与亲情的关系、兴趣和因材施教对于教育成败的重要性意义、爱的方式不可过于溺爱和纵容等,发人深省。

2.动画片参与中小学教学。相关文献主要以师范院校的硕士论文为主:福建师范大学张丽敏的硕士论文 《儿童动画片与小学语文教学》 (2008)、湖南师范大学舒曼的硕士论文 《试论动画片资源与语文教材的整合》 (2012)、南京艺术学院章敏的硕士论文 《中国幼教动画研究》 (2012)、山东大学李景玉的硕士论文 《动画片在韩国高中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为例》 (2011)、广西师范大学韦荣妹的硕士论文《广西地区中学影视动画课程设置研究——从审美教育角度展开》(2009)。

3.动画片高等人才教育。苏锋等在 《“大动漫”:推动动漫教育转型升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中认为,随着产业转型与升级,动漫已不仅局限在观赏与娱乐层面,已渗透于国防军事、文化体育、重大活动和人们生活等各个领域。该文本文从“大动漫”视角出发,以宏观经济的产业升级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为背景,论述了我国高等动漫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三个不适应,分析了动漫人才供需双方发展中的错位问题,并根据我国动漫教育发展的现状,给出了“大动漫”时代的动漫人才培养对策,以期真正实现中国动漫教育的转型与蜕变。相关硕士论文还有东北师范大学韩雨江的硕士论文 《论高校动画教育之出路》 (2011)。苏子东的 《高等动漫教育与动漫产业的错位》(《美术观察》2009年第6期)分析了我国动漫教育与市场的三大错位:动漫教育与动漫产业链的错位、原创教育与二次原创需求的错位、教育机制与市场机制的错位。朱沙文的 《关于高等院校动画艺术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电影文学》2008年第20期),对中国动画缺乏向前发展的原动力,缺乏系统的、全民的动画艺术教育体系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中国动画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思考。

肖永亮的 《中国动画教育启示录》 (2011)一书主要包含调研分析和理论探讨两大部分。通过调研和理论研究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动画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启迪深入思考我国动画教育发展的前景和相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其他还有教育动画类专业教材,但与本文的相关性并不大。王谨的《闽台动漫产业与教育合作发展模式研究》(2015)一书系统梳理和对比了福建、台湾两地动漫产业与教育发展情况,在一手材料基础之上提出福建和台湾两地动漫产业与教育合作发展的模式,并就两地产业与教育合作发展中的问题、方向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理性探讨。

三、动画片与不同教育主题

1.动画片与审美教育。徐坤的 《美国主流动画片的审美教育传播——以电视动画片 〈辛普森一家〉为例》(《当代电影》2011年第8期)以 《辛普森一家》为例,从教育传播的角度,分析了美国主流动画片在题材内容、娱乐精神等方面对于我国国产动画发展的借鉴意义。常州工学院中国动画课题小组的 《优秀国产动画对青少年的美学责任与文化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0期)认为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激增与文化多元时代,国产动画片对于青少年在美学责任和文化传播方面需要起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作用。王静的 《探析动画片中的“虚拟性”对审美教育的影响》 (《装饰》2011年第5期)以动画片为例,分析了动画片的虚拟性,对虚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于审美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探析。

2.动画片与健康教育。左芝红等的 《动画片对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预试验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第7期)以防治艾滋病教育动画片 《8秒钟》为例,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观看过该片的大学生对于该片的传播与教育效果。而左芝红等在另一篇文章 《动画片对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国健康教育》2008年第2期)对于问卷情况进行了梳理,认为动画片 《8秒钟》通过全新的视听效果,配合全面、准确的文字内容,得到了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可。

3.动画片与道德教育。相关文献如汪帆的《寓教于乐道德魔方——教育类电视动画片 〈老子道德三百问〉创作谈》(《当代电视》2014年第7期)、河南大学丁小晶的硕士论文 《论英雄型动画片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以日本动画片 〈奥特曼〉为例》 (2010)、南昌大学杜江的硕士论文《论动画片对青少年道德观及价值观的影响》(2011)。

4.动画片与心理教育。洪牧的 《解析动画片对幼儿心理正向发展的作用——从 〈花园宝宝〉谈起》(《当代电视》2010年第2期)从案例影片出发,分析了动画片对于幼儿心理发展所起到的正向作用。程桂芳等的 《寓教于乐,心理因素不可忽视——解读动画片 〈米奇妙妙屋〉》(《电影文学》2008年19期)分析了 《米奇妙妙屋》的成功之处,认为早期教育动画片在开发环节必须高度重视儿童心理因素,将娱乐性、游戏性与教育性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南京师范大学王涵的硕士论文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视域下的国产动画片教育功能研究——以2012年为例》 (2014年)以2012年国产动画片为例,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国产动画片的教育功能是否契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对国产动画片现存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探究,并进行了对策性思考。

5.动画片与艺术教育。如东北师范大学迟宇辰的硕士论文 《动画片——中学影视艺术教育的探索与研究》(2011)对作为中学影视艺术教育手段的动画片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动画片与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虽然在数量上有提升,在研究视野上有拓展,但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动画似乎能够天然地发挥对儿童的教育功能,但问题是为什么能够发挥出来?这涉及到媒介本体 (动画的形式与质料)、观众 (儿童的认知能力)、目的与功能 (教育)三者之间的本质性关系的讨论。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非常少。 “教育动画是动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含有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神学教育等三种不同的样式,其目的在于启迪童蒙,倡导社会良知。所以教育动画秉承的不是纯粹艺术的脉络,而是人文教育古老的血脉与传统,这一传统至今仍未失效,因为过去人们用以校正社会不良风气、倡导禁欲、善待他人的手段,同样也可以施之于今天的社会。”[8]从现实角度来说,由于学龄前儿童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缺乏一定的认知和辨别能力,因此以幼龄儿童为观看群体的动画片需要考虑到可能会给幼龄儿童带来的正、负效应,而避免动画片对其的负面效应、提升正面和积极的引导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应该加强研究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对于“动画片与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较为全面,但目前的研究深度还不够,在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影响力方面都尚有欠缺。对于动画片进行与教育相关的理论探究,有助于使动画片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不断提升动画片的教育内涵,让动画片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也有助于理论研究进一步为动画创作实践提供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郑志群,等.刍议教育动画在智障儿童课堂教学中的应用[C].文教资料,2014 (19): 146-147.

[2]聂欣如.什么是动画 [J].艺术百家,2012(1):77-83.

[3]张玲玲.自然教育在日本动画中的体现——以 《生日快乐》和 《琴之森》 为例 [J].当代电影,2011(8):151-154.

[4]阎延,等.动画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J].戏剧之家,2015(10): 199.

[5]冯驭.动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从动画的叙事与造型角度分析如何用动画的形式对儿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J].美苑,2015(3):95-97.

[6]杨卓.基于儿童教育的国产动画现状分析 [J].艺术科技,2015 (2): 74.

[7]贺宝勋.国内教育动画的现状及反思 [J].中国电化教育,2009 (3): 54-59.

[8]聂欣如.什么是动画 [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5): 324.

猜你喜欢

硕士论文动画片动漫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推荐一部动画片
Next-Generation Materials for Cutting Tools: Superhard Materials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博硕士论文计量分析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开口笑
锋绘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