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廖家骅音乐教育思想初探(上)

2018-02-08李玉茹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音乐教师

李玉茹

廖家骅先生是中国当代知名的音乐教育家、理论家。自20世纪50年代从教以来,不仅坚持教学本职鞠躬尽瘁,且多年来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他本着勤奋执着的治学态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独立的思想体系,激励着后辈学人的追寻与研究。

本文主要以廖家骅先生的音乐教育经历和研究成果为论述基础,总结并述评其音乐教育思想特征及其主要的三大块音乐论域(音乐教育、音乐评论、音乐美学)间的特殊结构关系,以此来探讨廖先生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并期待与热爱音乐教育的同人探讨、研磨以求共进。

一、廖家骅生平简介

廖先生于1936年8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祖籍为安徽省金寨县。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师范音乐教育工作,同时开始了较全面的音乐理论的学习和研究;70年代,深入革命老区搜集、整理历史民歌并从事歌曲创作;80年代,转向音乐理论(包括音乐教育、音乐评论、音乐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共计一百余篇,并陆续出版专著多部,主要有《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1996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国家教委“七五”重点课题,任副主编兼撰稿,1995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乐思集—廖家骅音乐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乐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版)、《音乐成才之路—关于音乐人才学的构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后被中央音乐学院列为百本优秀图书之一)。廖先生不仅是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同时还受聘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是该校音乐学专业博士生指导组成员。他曾担任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高等学校艺术学科评议组组长,并先后获得省政府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如今的廖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虽一生硕果累累,却一直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与时俱进,一如既往地奉献夕阳中的“余热”。

二、廖家骅音乐理论思想特征

(一)音乐教育思想特征

1.以马列主义哲学观为研究基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我们音乐教育事业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坚持以辩证法为核心,坚持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以正确揭示音乐教育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②首先,就音乐教育本质来看,廖先生认为“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③。其次,廖先生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者,除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之外,始终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音乐教育实践中。“只有当我们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更好地解决审美教育的方向、价值、社会效应等一系列根本问题。那种认为音乐教育可以脱离政治、以至忽视和放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的偏向,是难以提高审美修养水平的。”④由此可见,廖先生认为,各个学科的发展前提就是要坚持马列主义哲学思想观,只有这样,音乐教师才能将科学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准确把握审美教育的发展方向。

2.培养音乐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廖先生在多篇文章中强调:“音乐教师不能只做单纯传授某种音乐技术的匠人,而应该成为音乐美的创造者和再现者,通过音乐的表演、欣赏,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以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创造。”⑤首先,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众所周知,美妙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舒缓压力,而作为引导新一代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领头羊”,音乐教师必须明确审美教育的任务,杜绝枯燥的纯技术教学,除了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外,还应该有鉴赏音乐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艰巨的任务。其次,音乐教师应有良好的审美趣味。以任何一种形式存在的音乐,都免不了有高尚与低俗相对立的现象产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朝着更为极端的方向发展,即好的更好,糟的更糟。教育,自然是把人教化成美的、真的、善的,它与假恶丑对立,这个毋庸置疑。因此,音乐教师应该筛拣出健康的、有价值的音乐,这样才能更有力量承载起学生在自由的天空翱翔。再者,教师应适当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音乐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填满每学期的学分,更应该把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廖先生所说:“但它们只停留在开发音乐创造力的浅表层,一直未能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思维’理直气壮地写进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对于国外音乐教学经验,廖先生也有及时的借鉴,如“日本文部省在1979年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就将‘创作’列为中小学音乐教学表现领域的活动内容之一;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内容之一 ‘即兴表演’是培养儿童音乐创造力的具体措施;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更注意儿童音乐和表演的创造才能。”⑥作为学生,音乐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若只把音乐学习当成是日后谋生的一种职业选择,那么注定不能在音乐领域有所作为。当然,音乐的创造力得益于丰厚的技术训练,没有强硬的音乐基础作支撑,只靠偶然的灵感和想象力,那么音乐的“大厦”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终有一天会坍塌。就像音乐教育家于润洋先生说过的那样:“同基本功相比,创造性居于更高的层次上。它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在艺术上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才显露出来的。创造性的真正形成其前提离不开坚实的基本功。”⑦

由此可见,音乐的学习重在基础的积累、技艺的训练,而思想上则应秉承崇高的学习信仰,即不为任何私利而上下求索,站在扎实基本功之上的创造力,一定是我们所强调和需要的音乐能力。

3.融合多元文化是音乐教育的立身之道

(1)与艺术学科的融合

就像其他学科一样,音乐教育学绝不是一门孤立存在的学科。例如廖先生所说,我们“应广泛地学习和借鉴中外音乐史、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从而使本学科能在广征博采的过程中,建立起扎实的理论根基和较为完整的框架结构,以着力构建起自身系统而科学的理论体系”。⑧“故步自封”在当今已是最为腐朽的陈旧观念,对于人而言,则不能立足;对于学问而言,则很快会被淘汰。因此,能谦虚地学习中外音乐史的厚度、借鉴音乐社会学的广度、吸收音乐心理学的深度、接纳音乐生理学的维度等,音乐教育学才能永葆魅力、绽放芬芳。

当然,对其他姊妹艺术学科,我们也要敞门欢迎。例如美术是造型艺术,和音乐教育同样有着显著的审美价值,若能结合这种视觉上的特点进行音乐教育,将会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对舞蹈的熟悉能增强音乐节奏感,从而丰富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学;对电影、电视中背景配乐的关注,可增强对旋律的感受力……

(2)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上文主要讨论了音乐教育学与艺术学科间的融合、借鉴,下面将跨专业论述其他学科的给音乐教育带来的效应及它们的必要互补性。“音乐是一门艺术,但又是一门文化,它的存在价值不是简单的音响运动和消遣娱乐,而是饱含着人类精神品格的文化形态。”⑨某段音乐旋律常常会在瞬间起到沉心降气、安抚灵魂的作用,抑或使人顿悟、启迪智慧……由此看来,音乐的神奇作用早已超越了音乐本体,而升华为精神文化的强大动力。所以,为了避免过重的音乐“匠气”,音乐教育必须多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以丰富自身,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深邃的内涵和开阔的境界,从而立足不倒。哲学:揭示全世界各个学科门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内含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而音乐教育作为其中一个门类,只有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沿着光明的轨道前行,音乐的概念、观点、方法、教学、目标等都要有哲学的思维作铺垫才能更好地揭示其内涵。历史:以史为鉴能使我们少走弯路,一个不懂基本历史的人是没办法搞音乐教育理论工作的,因为他不知道音乐从哪而来,不知道适时借鉴优秀的音乐遗产,更不会谈及音乐的继承与发展,这样的音乐教育思想怎能长存呢?历史是一面永不褪色的镜子,能真实地反映某个时代的特征,例如阿炳的《二泉映月》真切地道出了那个年代底层百姓穷苦、悲怜的生活状态。只有多读历史,才能屏心明智,增加音乐思想的厚度。文学:音乐教育理论自然离不开文字的参与,富有创建性的观点及缜密的逻辑结构还不能使文章出彩,只有再加上文字技巧,例如语句的通顺、语尾的押韵、寓意的和谐、比喻的恰当、事例的证明等,才能写出来一篇有价值的文论。所以多阅读经典名著,是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者必修的功课。电脑: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进入人们日常的生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这个时代,如果不懂得一点电脑知识,我们的工作效率会减少一半。例如写音乐类文章,使用电脑打字不仅能跟上思维变换的速度,且避免了错字涂鸦的麻烦,使得整篇文章整洁规范、段落有序。同时,还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登录中国知网、超星图书馆等多种网站查找音乐资料,从而拓展思维、开阔视野。

4.德高坚忍是音乐教育的内在核心

教育终究是一件高尚的事,高尚的事自然由高尚的人来完成。廖先生在多篇文论中强调教育者道德的重要性,例如:“音乐教师担负着审美教育的重任,在这种特殊的艺术教育活动中,他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又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 “高素质的教师将以高尚的师德和优秀的工作,把审美教育的效能发挥到最佳程度。从《音乐周报》上介绍的全国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先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她)们大多数既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又有高尚的师德修养。”⑩教师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思想,才能成为一位成功的传授者。以笔者从小到大经历的教师为例,记忆深刻甚至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教师,无一不是两袖清风、高风亮节的优秀园丁。在笔者看来,说专业素质应居于道德素质之下,并不是说专业素质不重要,而是道德素质一定是先于专业技能存在的“文化底料”,有了这清寡淡泊的“人生底料”,才能“熬制”出丰富清美的文化人生。

坚忍对于音乐教育行业,尤其是音乐教育理论行业而言,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内在品格。廖先生说过:“要耐住寂寞,不要急于求成,对文稿要反复琢磨,善于自我发现问题,自我修改完善,避免一蹴而就式的浮躁学风。”⑪坚忍的意志及内在精神境界的高低,才是决定一个人生命高度与质量的根本性因素,急功近利的心态招致的常常是肤浅与贪婪的恶果。所以稳住心态、钻研学术,且时刻关心音乐动态,才是当代音乐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情,这一点在廖先生身上有深刻的体现。199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审美教育》一书就是出自廖先生之手,即使廖先生谦虚地说,“特别是随着时光的流失,它已布满了岁月的尘埃,很难‘与时俱进’了”⑫,但是依然否定不了廖先生辛勤坚持的可贵品格。从在中师工作期间他就开始查阅大量关于音乐与美育的关系的文献资料,还埋头研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黑格尔的《美学》、席勒的《美育书简》及蔡元培的美育名著等,一直到1990年安徽省高校“七五”哲学社会科学征报课题,从申报,到立项,到耗时两年多的研究写作,到反复修改完善,到最后面临艰难的出版问题……每一步都体现出廖先生坚忍不懈的顽强性格和向上不屈的求美理想。

(二)音乐评论思想特征

音乐评论作为一种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存在的理论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关于音乐的一切活动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以求得音乐事业健康蓬勃的发展。音乐评论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舞文弄墨,它的核心应是某种思想意识,包含着评论者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修养、美学意识、语言技巧等,思想意识层次越高,其评论水平就越高。

1.对软绵无力的音乐批评的批评

处于和平时代的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朝着“相安无事”的方向发展,男女老少都做着“好好先生”的角色,对于“无事生端”“挑拨离间”的音乐评论,大家基本上都是能躲就躲,谁愿意招惹是非呢?!评论家们愿意。能将评论作为自己主要职业的人,且不论评论水平如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都是令人敬畏的,因为顶着说丑话、得罪人、鸡蛋里挑骨头而被人嗤鼻的压力,还能一如既往地热爱并坚守自己的阵地,本身就是一种学术勇气。可是,在这为数不多的队伍里依旧混杂着一部分“假评论者”。

说到假评论者,廖先生这样说过:“或由于习惯势力的干扰,或出于某种私利的驱使,在音乐领域,大胆而准确的评论还是为数不多的。当前音乐评论的总体特征是以‘没有批评的音乐批评’占主导地位,音乐评论中‘缺钙’的‘软骨病’现象十分普遍,致使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生活中的某些不良倾向得不到应有的纠正和遏制。”⑬恰当的褒奖才能使人觉得真实可靠,那些颠倒是非、断章取义的评论,即使语言花俏、道理十足,甚至是被一些所谓的“知名人士”所袒护,也依旧逃不过群众的眼睛及历史的考验。相反,水平高的音乐评论者一定是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敢于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及自身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来揭示事实,这样不仅能对关心此类音乐现象的读者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还能使被批评者心服口服。

2.对批评家综合素质的批评

(1)哲学意识—美学思想的缺失

音乐批评家基本上都是某一个音乐领域中的专家,如柴科夫斯基、瓦格纳等,他们不仅是优秀的作曲家,还是闻名的批评家,因此对音乐现象有巨大的审视能力。换句话说,音乐批评家与被批评对象是“同行”,同行难免“冤家路窄”,如廖先生所说:“由于职业的趋同性,音乐家的批评应避免纯技术分析,要努力寻求音乐批评的美学—哲学意识。”⑭而美的判断则需要一个复杂的思维系统,它是长期的审美积淀、艺术实践、哲学意识等因素的融合体。纵观目前的音乐评论则不难发现,要么是表述平平毫无创见性的庸俗评论,要么是纯技术性没有“人情味儿”的评论,这些现象都可归纳为哲学意识—美学思想的缺失。

(2)利益性过强—忽视音乐与群众的联系

音乐批评的受众并不仅仅是音乐专家、音乐教师,而应该是全社会。因此,评论的语言不能仅限于音乐术语,而应跳出音乐思维,站在更宽广的角度来阐述观点,如廖先生所言:“高级音乐批评的文字要力求深入浅出,注意可读性、易懂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批评的社会效益。”⑮这就足以证明音乐评论的受众不仅仅限于专业的音乐从业者,它还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应注意语言的通俗性、易懂性。只有将音乐与群众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才能得到人民的关注,获得社会的认可,从而实现评论的价值。此外,群众性的音乐评论在中国较权威的音乐资料搜索网站上显得尤为“孤零”,究其原因其实并不全是音乐评论本身的挑剔性会招惹“麻烦”,或是起点高无人能及,而是音乐评论并不像主流意识上的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等门类能充分受到大众的重视。因为批评者从形式上得不到任何的“奖赏”,所以大部分学者宁愿将更多精力投放在主流科目的研究上,还能方便升级自己的“官爵”,也不愿冒险尝试那条“荒无人烟”的小道。长期下来,音乐与人民的交流会越来越少,神秘的音乐女神只能贡在高处,遥不可及。

3.对“重技轻艺”“重利轻艺”现象的批评

中小学的音乐课并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设置的,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大部分音乐高考试卷中则不难发现,“超纲”的题目占了多半,这使得大部分音乐高考生掌握了比大学生还难的解题技巧,成了解题的“机器”,其显然不符合高中音乐课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要求。同时,一些原本音乐素质很高的学生因为总是过于追求演奏、演唱或解题的技巧,而被扼杀了高尚的审美理想,被庸俗不堪的利益所诱导。

高等音乐院校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国的音乐学院竟由原来的不到上十所迅猛增加到近二百所……如果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审视目前音乐学院的现状,却不能不给人们带来几分焦虑与不安。”⑯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音乐学院是不可能有大规模的改变的,例如合唱团、舞蹈艺术团、民族乐团、西洋管弦乐团等,一时间是没法形成规模的。其次,在参差不齐的新音乐学院中,自然也混杂着水平不一的音乐教师,例如有的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导致所教的课程与上级领导安排的不一致;有的教师年纪已大,无心应对学生的专业培养;有的教师在没有学科带头人的情况下,而出现散漫消极的现象等。最后,是科研水平的问题。一个学院的科研水平恰是反映了这个学院的教学水平,“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丰厚科研成果的支撑,那么其教学必然是在低水平上重复与徘徊,也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⑰。音乐学院成立的目的应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音乐师资,而如今大部分的音乐学院则是以扩招为风尚,以人多为自豪,其本质便是人多教师少,学费不少交。(未完待续)

注 释

① 廖家骅《乐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版,第301页。

② 廖家骅《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音乐研究》1992年第1期。本文于1994年获国家教委艺教委首届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③ 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页。

④ 同注③,第206页。

⑤ 廖家骅《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乐苑》1985年第3期。

⑥ 廖家骅《谈音乐创造力的开发》,《人民音乐》1988年第6期。

⑦ 王次昭、韩锺恩主编《庆贺于润洋教授八十华诞学术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430页。

⑧ 廖家骅《音乐成才之路—关于音乐人才学的构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⑨ 同注⑧,第65页。

⑩ 廖家骅 《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师素质》,《音乐教育》1998年第1期。

⑪ 同注①,第293页。

⑫ 同注①,第290页。

⑬ 廖家骅《准确 生动 深刻—关于音乐评论的表述》,《人民音乐》2003年第5期。

⑭ 廖家骅《音乐批评的多层次性》,《人民音乐》1987年第10期。

⑮ 同注②。

⑯ 廖家骅 《关于“音乐学院”的沉思》,《音乐周报》2004年3月19刊。

⑰ 同注⑯。

猜你喜欢

音乐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奇妙的“自然音乐”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圆我教师梦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