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历史:用温暖笔触记录城市鲜活记忆

2018-02-08□林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7期
关键词:青年报潮汕地区汕头

□林 琳

(特区青年报,广东 汕头 515036)

在新闻报道中,口述历史也是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记者以聆听者的身份,将曾经亲历过某个历史时期见证人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并形成新闻稿件,既能将历史的原貌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拉近读者与历史的距离,日后亦可以成为历史学术分析的资料,通过历史文献与史实的对比,让历史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社会责任感是新闻记者的使命,做好口述历史,既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也是职责所在。在近三四年的时间里,笔者在《特区青年报》开辟了多个口述历史栏目,包括《潮汕抗战老兵访谈》《一馆一故事》《1977,我的高考》《潮汕地区文化界人士口述》,以及举办青少年《家·春秋口述史特训营》,让口述历史成为《特区青年报》的品牌栏目,用温暖笔触记录鲜活历史。

抗战老兵访谈:潮汕方言讲述国忧家难

《潮汕抗战老兵访谈》栏目开始于2012年,彼时我还是《汕头都市报》专刊副刊部主任,拾起这个题材,既有偶然,更有紧迫的使命感。历时四年的时间里,走访了50多位潮汕地区尚健在的抗战老兵,请他们讲述当年是如何义无反顾奔赴战争前线,在家国遭遇侵略之际,他们是如何做出反应,如何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前行。

因为采访的缘故,我与诸位老兵成了朋友。然而,近两三年,不断有老兵离世的消息传来,当初的访谈,更像是他们的人生遗言或生命绝唱。我们庆幸的是,还来得及记录下他们的记忆。为了让老兵的访谈更贴近读者,在整理口述文字时,我们有意识地保留了老兵的潮汕方言,甚至记录下了他们当年用潮汕话编写的抗战歌谣。

国有难,家亦难安,每位老兵的抗战经历,就是国家抗战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缩影。历史不容忘却,更不可杜撰演义,因为它是先辈们用血泪铸就的。它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有温度的历史,同时,亦是对文献档案所记录的正史的补充。

一馆一故事:丰满城市的记忆维度

2016年,汕头创建文明城市行动以摧枯拉朽之势给汕头这座百载商埠带来了一场“革命”。安平老邮局、桂园、香园等一批文物建筑初露端容重新焕彩。这些地标性文物建筑是历史存在最好的述说者和见证者,彰显出开埠城市的独特魅力。为此,《特区青年报》特开辟了《一馆一故事·汕头记忆》专栏,记录复活老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实况,记述一个个打动人心的修缮故事,为城市留下印记,也为万千汕头人留住乡愁。

《一馆一故事·汕头记忆》专栏经过半年的深度走访,报道了20座文物建筑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通过走访亲身参与历史建筑保育活化的见证人,进行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的立体式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年轻人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关注。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繁华汕头,早已定格在这些不厌繁复细腻精致的骑楼和小洋楼上,它们是城市的缩影,是汕头记忆的延伸,更是城市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作为城市记忆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一馆一故事·汕头记忆》专栏既是记录老建筑历史,亦是抢救老建筑的历史,成为留下丰满的记忆维度,引发社会各界尤其是年轻人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关注,从而达到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是一名记者对家乡的情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

1977,我的高考:记载社会变革的民间记忆

1977年12月,全国高考在中断12年后恢复举行。那个冬天,有大约570万人走进高考考场,27万人被录取。从此,高考改变了无数国人的命运,夹杂着民族记忆,记载着整个社会的变革。40年过去了,这40年是个人命运的交响曲,更是家国的变迁。

2017年,在恢复高考40年后,《特区青年报》推出《1977,我的高考》专栏,请当年参加过高考的人讲述他们的考场故事,或被录取的励志人生,或落榜失意后的不同际遇,用他们的故事和经历,为读者还原40年来国家改革开放和高考制度的发展和变化。通过他们的诉说,我们感受到那一代人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及为之奋斗的热情。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栋梁之才,一个民族的腾飞更需要一场又一场的人才选拔。记者的职责,不仅在于真实报道新闻事件,还要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在走访过程中,记者用细腻的笔触,用最平实的语言,忠实地记录下他们的口述内容,让读者在他们的故事中,感受到一代人的工匠精神,用真实质朴的故事,传递着上一辈人的精气神。

潮汕文艺界口述:树文化自信彰显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树立,源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就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而言,文化自信的树立,离不开城市文化的积淀。在潮汕地区,文化界人士的经历,见证了本地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区青年报》推出的《潮汕地区文艺界人士口述》,走访了1949年之后活跃在潮汕地区文化艺术界的老一辈艺术家,以他们的亲历、亲见、亲闻,回顾了文艺战线近70年所经历的曲折和繁荣。文艺战线的发展,深深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思想变化,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用文学、歌舞、摄影等不同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民众文明素养的形成,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潮汕地区文艺界人士口述》专栏的推出,恰逢汕头创建文明城市行动火热开展,创建文明城市不仅仅在于城市面貌的改变,更在民众文明素养的提升,而文化素养提升的背后,离不开文艺界人士的宣传、影响。聚焦文艺界背后的故事,发挥媒体的传播力,让文艺深入人心。

“家·春秋”口述家史:培养青少年爱国爱乡情怀

《特区青年报》作为面向广大青年和青少年的新闻媒体,不仅仅只是做好各个不同领域的口述历史记录,更要培养年轻一辈爱国爱乡的情怀。

《“家·春秋”口述家史特训营》正是在此主旨上推出的针对青少年的活动。活动利用暑假的课余时间,举办多场特训活动,通过专家授课、现场参观、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聆听长辈关于城市发展、家族发展和汕头百载商埠的发展,用活泼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家族、家乡的历史,同时学会如何好好地说话,向别人讲述家国故事。

活动于每年暑假中举行,每周一期,每期活动结束后,《特区青年报》都会以1个整版或2个整版的形式进行报道,把活动现场的精彩故事、花絮分享给读者,更增添报纸的可读性。

对于年轻一辈来说,只有深入了解家族的历史、了解城市的历史,才有可能对其真正产生感情。它不仅关系地域、血缘,还关系着一脉相承的文化积淀。家风家训,都将深刻地影响着家族的后代。因此,《“家·春秋”口述家史特训营》,给了年轻人读懂家乡的平台,也给了读者深读家乡的契机。这是新闻媒体一项重要的使命。

综上所诉,近年来,《特区青年报》以一次次高品质的新闻宣传报道,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让口述历史成为《特区青年报》区别于其它纸媒的品牌栏目,不仅具有可读性、欣赏性和收藏性,更在文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更多的专家学者愿意跟我们讲述城市的历史,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群体,也越来越关注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发展。这是我作为新闻记者所喜闻乐见的,亦是我义不容辞并将持之以恒的使命。用口述记录城市记忆,让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不被遗忘,让这座城市在新时代焕发新发展机遇。

猜你喜欢

青年报潮汕地区汕头
潮汕地区『营老爷』:与神同乐的全民狂欢
汕头牛肉丸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潮汕地区太极拳发展现状探析
诗画汕头
潮汕家庭教育中的榜样教育
数字与历史:近代潮汕地区海外移民规模再考察——以数据处理方法为视角
符号哲理座右铭
话丢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