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寻因

2018-02-07东方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上学中学生考试

东方

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校园,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然而,他们又置身于社会迅猛发展并充满着变革、竞争的时代,他们经受更多的是与学习、校园生活及社会变革等相关的心理矛盾与精神挫折。尤其是中学生时期,也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却又未能真正成熟,期间容易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比如厌学心理、考试焦虑、逆反心理、自卑心理、早恋问题等。

父母应该学习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尤其是有些孩子出现一些说不清的不适时,要考虑到有些心理问题是会通过躯体表现出来的。不要动不动就说孩子是假装的,这会导致孩子觉得自己很受委屈,加上他们年龄小,本来就不会处理情绪,焦虑情绪会因此加重,令他们更加不想上学。

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外,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消极态度也会导致孩子厌学。之前有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到门诊咨询,原因是正在上初二的孩子不愿意上学了,一定要跟着父母做生意。了解过后才知道,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过“成绩差点没事,很多人大学毕业还没我们做生意赚的多”。父母本来是安慰成绩差的孩子,但孩子听在耳朵里,则是更加坚定了不上学的念头,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话一定要谨慎。

家有中学生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有些叛逆,不爱跟父母沟通,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是因为,由于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增大,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变化,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尤其喜欢挑战家长和老师的权威。

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尤其常见,还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适当引导,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孩子有些叛逆时,家长不必过于担心,要理解孩子,注意调整教育方法。

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于是家长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还有些家长面对难教的孩子,在几度管教而无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此时,无论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

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待家长醒悟时,很可能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因此,在这个特殊的阶段,父母只要宏观上把控好方向即可,不要急着去纠正孩子的各种行为,因为即便去纠正,效果也不会理想,只会导致他们更加反感。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言行异常,家庭治疗也无效,一定要带孩子进行心理治疗。

考试焦虑是青少年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着应试前的学习、复习和备考,而且过分焦虑会在应试中难以消除所带来的紧张、焦急、恐惧等;持久的焦虑又会损害应试者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常表现为心烦意乱,注意力不能集中,这对应试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严重者还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考试焦虑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是怯场。所谓怯场,是指学生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于有的表现出头晕,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

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学生有着强烈的动机,但由于准备不足也包括心理准备不足造成的。这种考试焦虑多发生在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强烈地希望自己考好,如果感觉自己没复习好或者考试时没有发挥好,那么就会出现焦虑情绪,這种焦虑可能出现在考试前,也可能是考试后。

应对考试焦虑,学生们首先应该对焦虑本身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焦虑本身是人或动物对紧张情景的一种自然反应。不管是哪种焦虑,心理研究的结果都早已证明,适度的焦虑可以帮助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一点都不焦虑的同学反而很容易大意失荆州,而过度焦虑的同学则会对自己形成一种抑制作用。

适度与过度之间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界限,往往是以个人一些主观的感受为标准。所以说,要做到对自己的焦虑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最直接的方法是首先接受它。在坦然地接受和面对焦虑以后,再来分析导致过度焦虑的原因:比如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是因为没有信心?是因为怕考砸了难以向父母、老师、同学交代?还是因为这次考试将从此决定我的命运?不管怎样,先把想到的可能的原因都写下来,然后,再一一地加以分析,加以推翻。

上学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但是总有些孩子一到幼儿园、小学,就大哭大闹起来,怎么哄都不行。还有一些中学生出现厌学后,找各种理由回家,父母感到束手无策。孩子不愿意上学,应该先找到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强迫和一味的批评都是不可取的。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都会表现出不想上学,很多家长发现引导、教育无效后,就开始变得严厉起来,甚至强迫孩子去学校。还有的家长在没有搞清楚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时,就用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和批评孩子,导致孩子产生负面的情绪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还会影响亲子关系。

作为家长,要多多关注孩子,耐心对待孩子的某些突然改变或行为,注意这些外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积极应对。

猜你喜欢

上学中学生考试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