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雨斋词话》论碧山词

2018-02-07刘梦圆

青年文学家 2018年6期

摘 要:王沂孙是南宋末年词坛一位工于咏物的词人,出身卑微,作品亦不甚多。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以“沉郁雅正”来观碧山词的审美风格,以“比兴寄托”来论碧山词的艺术手法,与陈廷焯所处的时代政治环境影响和文人特有的文化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对于陈廷焯评价碧山词的精到与偏颇之处,本文也有所分析。

关键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碧山词;词学批评

作者简介:刘梦圆(1994-),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文学院2015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诗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1

王沂孙作为一位身世沦微、作品寥落的词人,在清一代词学评论中,却曾经获得过极高的称誉。”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不但肯定碧山词“词品最高”,“工于造句”,而且认为“词有碧山词乃尊。”本文将从陈廷焯的词学主张和审美倾向的角度,对《白雨斋词话》中陈廷焯对碧山词的评点进行分析。

一、以“沉郁雅正”观碧山词的审美风格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在自叙中谈及自己很重要的词学主张,“温厚以为体,沉郁以为用。”那么到底何为“沉郁”呢?陈廷焯认为“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感情之深沉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必然条件,但情感之含而不露,跌宕起伏也是表现沉郁的绝佳手段。碧山词最得陈廷焯倾慕之处正在于“本诸忠厚而运以顿挫之姿,沉郁之笔。”陈廷焯认为碧山不仅能补时之阙,而且“感时伤世之言,出以缠绵忠爱。”由此可见“沉郁顿挫”乃陈廷焯论词的第一要旨。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提出“词法莫密于清真,词理莫深于少游,词笔莫超于白石,词品莫高于碧山。” 那么何为“词品”呢?“雅正”是理解词品的关键。陈廷焯在自叙中谈到当代词坛之失,“穿凿愈工,风雅愈远。”以及“大雅日非,繁声竞作。”陈廷焯对碧山词“雅正”的把握既有宏观上的总体建构,如“一乃归于雅正。一切游词滥语,自无从犯其笔端。”也有对碧山词细致的分析,如“碧山词,观其全体,固是高绝,即于一字一句间求之,亦无不工雅。”可见,以“沉郁”和“雅正”观之,碧山词与陈廷焯审词的审美倾向最为契合,所以得到陈廷焯的称赞。

二、以“比兴寄托”论碧山词的艺术手法

陳廷焯在自叙中谈到“伊古词章,不外比兴。诗有韵,文无韵。词可按节寻声,诗不能尽披弦管。”说明陈廷焯认识到词是最善于通过感情的寄托实现沉郁的,并且词具有比兴特征和音乐特征,故比诗歌散文等其他文体更能直指人心。

“比兴寄托”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运用的典型艺术手法。张惠言认为“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碧山词中以咏物居多,多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的情感更加隐晦幽微。现存的六十五首碧山词中,咏物之作就有三十四首,代表了碧山词的最高成就,体现了文小旨大,类近义远的特点。正如张惠言《词选》云:“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 碧山虽感怀家国,但在异族严酷统治下不能尽情抒发,只好托之于一草一木发之。陈廷焯对碧山词评价甚高,主要在于其咏物词中寄托着浓郁家国情思和深厚的个人情感。如《齐天乐》之咏萤、咏蝉;《眉妩》之咏新月;《庆宫春》之咏水仙等等,都是借物寄情的名篇。

三、时代政治因素和文人心理共鸣

陈廷焯认为“读碧山词者,不得不兼时势言之。”在对碧山词的解读中,陈廷焯也确实加入了对时势的参考,“咏物词至王碧山,可谓空绝古今,然亦身世之感使然,后人不能强求也。”王沂孙家国之痛,身世之悲和屈节之恨,郁结一身。而这种无穷的悲恨,一寄于沉郁幽深,哀思凄婉的词中。陈廷焯是生活在封建末朝国家危亡之际,中国处于列强瓜分的狂潮之中,加之国内的革命运动,消耗了中国大量的资源,中国经济更加残败不堪,陈廷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长大的一批知识分子之一,社会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自然很强,对当代词坛创作“大雅日非,繁声竞作,性情散失,莫可究极”的现象痛心疾首。陈廷焯与王沂孙有产生“人情未远”的现实基础,所以陈廷焯在评王碧山词的时候,必然添加了更多文人之间惺惺相惜和同感共鸣之心态。

四、《白雨斋词话》论碧山词的精到和偏颇之处

陈廷焯对碧山词的赏识,对碧山词在后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碧山含而不露,拓展了咏物词的深度,也符合了词从北宋到南宋逐步雅化的趋向。陈廷焯对碧山词有颇高的评价,自有其道理和意义,当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陈廷焯对碧山词的评价仅仅从自己的词学主张和审美倾向出发,没有看到王沂孙词的确存在着不足。首先,碧山词的内容过于狭窄,大多集中在伤春惜别、感叹个人身世、表达忠君爱国等主题上,且多为“怨悱凄婉”之词,风格也未免单一。另外,碧山注重雕琢词句以及大量用典,且很多典故、用词通俗常见,显得毫无生气。从这点来看,陈廷焯把碧山词比作曹植、杜甫,的确有拔高其地位之嫌。其次,陈廷焯在评碧山时,对词章的主旨有许多并不确切的揣度,可是却给予了斩钉截铁的褒扬,不够严谨。对碧山词中“江云冻折。算只有梅花,尚堪攀折。”陈廷焯认为“此亦必有所指,骨韵高绝。”未解其中所指,给予下阙的评论却是“惓惓故国忠爱之心,油然感人,作少陵诗读可也。”这类高度的褒扬放在含混的解词之后,便让人难以完全信服。《白雨斋词话》对碧山词的点评有其合理之处,亦有偏颇之处,这是后人在对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和王沂孙词的研究中都应该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00-224.

[2]王沂孙.王沂孙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1-2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