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茶馆》的用词特色

2018-02-07陈鹏伊

青年文学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茶馆

陈鹏伊

摘 要:为了能够对《茶馆》的用词特色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体会,本文对《茶馆》中的儿化词、量词、叠音词、方言、旧词语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够加深对《茶馆》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茶馆》;用词特色;老北京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1

引言:

老舍是语言运用的大家,在他的知名作品《茶馆》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老舍对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老舍通过这些饱含着老北京韵味的词语,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带有老北京色彩的场景,而且,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词汇的使用上,体会到作者对老北京的复杂的情感。

一、《茶馆》中儿化词和量词的使用

(一)儿化词的使用

在《茶馆》中,出现了大量的儿化词,主要作用是改变语法的意义和词汇的色彩,改变语法意义的儿化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缩小词汇程度,例如“小辫儿”;改变词性,例如“拢在一块儿”,量詞就转变成为了副词,词语的意义也发生变化;起到具体变抽象的作用,例如,“白面儿”就和“白面”区别了开来。在《茶馆》中另一种儿化词的使用是为了改变词汇的本身的色彩,例如在《茶馆》中经常可以看到“哥们儿”、“玩艺儿”等等,这些词语是老北京人在长期的词汇使用中演变过来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色彩,和不加“儿化”的原词语相比,显得更为活泼,这些词语的出现,反映了老北京深厚的文化地域,成为了老北京人的身份标记。

(二)量词的使用

在《茶馆》中,量词的使用也是一大特色,量词本身是对事物特色的描述,而在《茶馆》中,老北京人对量词的使用,反映出了一种老北京地方特色的语言风格。在《茶馆》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如“这路事儿”、“走一步好运”等等,其中的“路”、“步”就是明显的老北京风格的量词。这些量词额度使用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例如“路”在这里就表示统一的一类事物,“步”的使用就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将抽象的“运气”进行了量化[1]。

二、《茶馆》中叠音词的使用

(一)在词汇方面的具体应用情况

在老舍先生的《茶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叠音词的使用。在《茶馆》中,有这样一句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松二爷文绉绉的”其中“文绉绉”就是叠音词“ABB”结构的常见用法,用重叠的“绉绉”来形容前面不重叠的“文”,后面的重叠部分只能和前面的词汇放在一起使用才能有实际的意义,这种用法将前面的词汇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在《茶馆》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城外头乱乱哄哄”,其中的“乱乱哄哄”就是典型的“AABB”式结构,虽然同样用后边的词汇来形容前面的词汇,但是和“ABB”结构不同的是,“AABB”结构不论是前面的词汇还是后边的修饰词,都不能单独使用。

(二)语法方面的具体应用情况

《茶馆》在语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叠词使用,像“AA”结构就很常见,例如,“到后头坐坐去”、“我们出去绕绕”、都是“AA”结构的叠词,这种叠词的使用打破了动词之后加宾语的语法限制,使得动词的使用更为灵活。这种“AA”结构多是动词的重复,这么用的主要原因是在一句话结尾处,如果使用单个的动词结束,会产生一种断裂感,通过这种叠词的形式,能够让人读起来感到顺畅,第二点是原因是将本就活跃的动词进行重复,能够产生一种加深语气的效果[2]。

三、《茶馆》中方言和旧词的使用

(一)方言的使用

在《茶馆》这部小说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的老北京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的大量出现使得《茶馆》这部小说的“京韵”更浓,《茶馆》中的方言并没有太多特殊的语法使用上的限制,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中都有体现,而且在语意上和普通话并没有什么不同,这种方言词的不同体现在别的方面。在名词上,体现出了强烈的老北京市井民风,例如,“老梆子”翻译成普通话是“老家伙”,这是一句骂人的话,从中反映出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嚼谷”翻译成普通话是“食物”的意思,这种说法显得更加具有乡土的气息。在动词上,方言体现的不多,但是每一句的使用都恰到好处,例如“拍老腔”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卖弄老资格”,“茶钱我侯了”中的“侯”就是“付茶钱”的意思,这些动词方言的使用,使得整个句子更有表现力[3]。

(二)老北京旧词语的使用

在《茶馆》中,还有一些已经淘汰的老北京旧词语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词语,例如“银号”就是旧社会的大钱庄,“草标”指的是旧社会插在要售卖的旧货上的草棍,在旧社会的“卖身”习俗中,也插在人身上,《三国演义》中的“插标卖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旧中国残破的经济状况。反映政治的词汇,“县知事”、“黄龙旗子”、“当差的”等等,从这些词汇的使用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北京的意识形态,和满清统治留下的深深的烙印。此外,还有大量的反映旧社会文化的词汇,如“跑堂的”、“掌柜的”,这些词语代表了不同的行业和身份,也是老北京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

总结:

在《茶馆》中,词语的使用有着浓郁的老北京色彩,儿化音、叠词、方言和旧词语,这些用法有的已经掩埋在历史的废墟中,有的至今还在影响着现代汉语的发展,老舍通过这些特殊的词汇使用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老北京韵味的画卷,我们从这幅画卷上,可以对老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从中体会出一种历史文化变迁的沧桑感。

参考文献:

[1]田本相.中国话剧的诗化传统——为纪念中国话剧110周年而作[J].美育学刊,2017,8(04):1-15.

[2]何明敏.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建构:论《茶馆》的经典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01):105-115.

[3]于艳青.老舍作品《茶馆》的隐喻翻译研究和文化解读——以霍华和英若诚英译版本为例[J].济宁学院学报,2016,37(06):93-97.endprint

猜你喜欢

茶馆
《茶馆》
茶馆室内装饰设计创新研究
我给动物开茶馆
《成都老茶馆》
郭德纲:从小茶馆到德云社
《茶馆》:方寸茶馆,演绎悲喜人生
茶馆
红楼茶馆·脂砚斋
清雅茶馆
元、明时期杭州的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