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帮菜的风格特色(二)

2018-02-07周彤

食品与生活 2018年1期
关键词:收口味蕾味觉

周彤

甜上口 咸收口

外地人看上海菜,往往就像文学作品中勾勒的 “左手酱油瓶,右手糖罐子”那样,他们往往会直观地表述为:“上海菜就是甜的”,但这种表述和“四川菜就是辣的”一样肤浅,做菜要是真的这么简单,哪里还有什么中华美食文化了?

但是话说回来,本帮菜中的许多菜式,尤其是炒和烧两大类主流菜式中,口味偏甜的确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那么,本帮菜的这种甜,到底有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呢?

这就不得不回过头来看,推敲一下这样两个比较原始的问题:一是上海人为什么喜欢咸中偏甜的味感,二是这种味感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江南一带不产甘蔗,也不产甜菜,由于临近东海,所以这里原本口味是以咸为主,宁波、绍兴一带至今还有“饭榔头”这么一说(意思是特别咸的菜就特别能下饭)。

江南人喜欢吃甜,始于北宋变为南宋那会儿,由开封那帮跟着赵构跑到江南来的官员们带来的食俗。同时带过来的食俗,还有吃羊肉,羊这种家畜同样是江南一带比较少见的,但如今江南一带羊肉做得好的地方比比皆是。

这是中国美食文化的历史决定的。

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主要是清道光年间之后才成型的,本帮菜偏甜的味觉艺术特征要从这个历史阶段说起。

上海开埠后不久,中国就暴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很快沟通中国南北运输的动洋泾浜南侧是法租界北侧是英租界(1849 年)脉——京杭大运河就沦为了战区,南北货运不得不从以内河为主,改为以海运为主。受当时造船水平的制约,海运的货船中,南船不能北上,北船无法南下,他们都要以上海为中转站进行仓储接驳。就这样,上海开始从十六铺外滩迅速发展起来。

当时上海的外来人口中,宁波帮、南通帮和苏锡帮是最主要的三个群落,虽然现在看来这些地方相距不算太远,但在道路交通条件还比较落后的晚清时期,这三个地方的文化还是有着不少差异的,表现在饮食习惯上也大不相同。宁波、绍兴人偏咸、苏州无锡人偏甜,而南通人的口味则比较中庸,就是咸鲜味。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口味不同的人在一起怎么个吃法?

上海美食史上的记录是这样的,到光绪年间,上海已经有16 个帮别的风味菜馆进驻,一般是哪里来的移民多,他们就会天然地找他们熟悉的风味餐馆去就餐,但对于各家餐馆的老板们来说,他们想做所有人的生意,这帮小饭摊、小餐馆的老板们是最急于要找到一个“江南味道的最大公约数”的。

我們以“老正兴”(指“同治老正兴”)为例来看一下。“老正兴”一开始是做无锡菜的,那么这家馆子当然会吸引来上海的苏州人和无锡人,这种老家的味道会使他们感到亲切,但锡帮菜太甜了,甜到连苏州人都不太吃得消,更别提宁波人和南通人了,那么老板和厨师怎么办?只能做个妥协,少放点糖。接下来他们会发现,比他们更老的一些餐馆比如“老人和”这样的店子里卖的上海本地风味菜肴能吸引更多的客源,甭管是江苏的还是浙江的还是本地的,都可以接受。那么“老正兴”的口味特征就会自觉地向“老人和”的风格看齐,也就是更为“中庸”,更为“广谱”,更为“兼容”,否则生意真的做不大了。

比这个更有说服力的一点在于,中国人吃饭往往都是一群人一去,既然这些人中哪里人都有,那么餐馆的菜式就不能只照顾其中某一部分的人,否则就会有不习惯此种风味的客人“翻毛腔”(沪语,意为“反感”、“生气”)。

当时的上海餐饮界就是这样一个逼着你做“和合”工作的市场。好在解开这道题并不需要有多深的学问,看看市面上卖得好的菜是怎么回事,大家就清楚了。答案就是“咸中微甜”。

“咸中微甜”具体说来是这样的,它要求菜肴的底味是建立在咸鲜味的基础上,而且还要比较浓郁,这样才会使食材本来的美得到充分体现,但在此基础上,加入适量的糖,会使咸鲜味更为细腻和雅致,这是江南一带的人普遍都愿意接受的。

这种“咸中微甜”的具体味感,应该表述为“甜上口,咸收口”。

因为“甜上口”,每一位品尝到这道菜肴的客人都会有一种细腻、甜蜜而温柔的味感,但这种甜不可太过浓郁,否则太甜的菜很快会麻痹味蕾,而“咸收口”指的是随着口中唾液的分泌,微甜的味感很快被更为浓郁的咸鲜所取代。

这种“甜上口,咸收口”的味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它找到了一个人类味觉上最微妙的平衡点。人的舌头上的味蕾分布是不均衡的,舌尖易品甜、舌根易品清中叶时的十六铺码头20 世纪初的老正兴苦、两腮易品酸、舌苔面相对均衡一些,主要品各色鲜味。“甜上口、咸收口”正好与舌头感知味觉的顺序相同,它既保持了菜肴应有的咸鲜特色,同时又给咸鲜底子勾勒出了一个美丽的味觉上的花边。

上好的菜肴都是一种“挂口感”的,所谓的“挂口感”就是菜肴对口腔的味蕾进行了有效的深度刺激,这样持续兴奋中的味蕾会使人产生某种持续的味觉记忆,即使你用茶水漱过了口,这种味觉的停留感觉还在,这就叫“挂口”。挂口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咸中微甜是最佳呈味方式之一。

常有外地人说,本帮菜甜得让人受不了。虽然这里很可能有一个味觉习惯的问题,但一般来说,这在调味上叫做“走偏”,掌勺的人还不会掌握放糖的“度”。很多“菜谱厨师”是很容易在这里犯错误的,这就是“浓油赤酱”这种模糊语言和“左手酱油瓶、右手糖罐子”这样的文学语言的不靠谱之处。

“咸鲜底、复合味”是咸鲜类本帮菜的总体原则,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本帮菜的这种所谓“复合味”该如何描述和定位,而“甜上口、咸收口”就相对比较清晰地表明了其艺术规律。

但“甜上口、咸收口”还不足以完全概括咸鲜类本帮菜的艺术特色,它还有更细微和精妙的层面,这要再往下细分一节才讲得清楚。endprint

猜你喜欢

收口味蕾味觉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编筐挝篓 重在收口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一种集装袋料口的收口结构
味蕾大作战
味蕾贵州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八月,跟着味蕾去旅行!
“肥”或成为第六种味觉
一种收口螺旋弹簧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