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短兵运动主体性困境与策略研探

2018-02-07李培金马廉祯

浙江体育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武术比赛运动

李培金,马廉祯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体育部,上海 201620;2.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出台,将会有序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对于没落的国术体系来说无疑是一次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短兵是中国传统武术重要的竞技项目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马明达先生认为:“短兵运动尽管产生很晚,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能追溯至秦汉时期。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击剑运动明确按照中国人个体差异进行核心技术的划分,融合鞭杆、剑、锏等兵器技术,体现中国古代刀剑“快马轻刀”的特征。”目前以全国各大高校社团为主体的组织逐渐开始恢复短兵的教学与实践。短兵作为当前高校推广的运动项目不仅具有竞技性、娱乐性,也有深邃的文化底蕴与价值定位,是当前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价值认识的融合。

如今短兵赛事的举办与传承发展中显性问题较为突出亟待解决。本文以2013、2014年全国短兵调赛、2016年首届全国武术短兵比赛、2017年健公书院首届短兵邀请赛以及短兵发展的形式等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与发展路径,以期在未来的赛事举办、教学实践、传承发展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短兵起源与演进

“短兵”一词应源于“短兵相接”,字面释义即是指双方用刀剑等短兵器进行搏斗。由周秦两汉时期,以剑为竞技的形式就开始了。不仅有了军事武术的地位,还受到“剑家”、“剑士”、“侠客”以及文人墨客的青睐。自金辽开始,中国的马上武艺的核心就从锐器打击转变为所谓的钝器打击类类型,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技术单一、训练普及成本更低,而且兵器的制作成本与维护成本大大的降低。这一点对后来的中国武艺的改变影响非常深刻。明末清初时期开始形成较多的“花法”这也使得剑、锏、刀、杖等作为一个短兵器逐渐变成了华而不实的“套子”,着重呈现出“舞”的形式,失去了作为利刃的实质性。

现代短兵应始于民国中央国术馆,在经过日本短兵器取词为“剑道”,西方则为“击剑”,为区别于两者故取名为“中国短兵”。至1927年左右古老的“击剑”逐渐演变为竞技形式的短兵运动,进而进入当今的“国术体系”之中。随后有了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一次国术考试,短兵也正式出台。1933年、1935年又相继举办了两届国术比赛以及1953年天津“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为该项目的发展做好了引领作用。此后短兵便从武术运动中黯然退去,直到 1978年全国各个领域和系统开始恢复发展,众多武术专家和学者纷纷提出恢复短兵、摔跤、散手等民族传统项目,避免武术发展出现单一化[2]。

1997年左右开始,在广东进行短兵试验。2000年左右便取得了娇好的成绩。当时国家体育总局李志坚书记还专程派武术管理中心的人来做调查。2003年短兵再一次进入复兴阶段,继而有了2003、2004、2009、2013、2014、2015年度的比赛。“传统的武术短兵器械是用藤条或竹片裹以棉絮和海绵,外包一层皮革制成的[3]。现在,器械是一根细钢条、或藤条包裹着厚实而有弹性的海绵层,外层再包裹着成形的皮革套所制,简单且安全[4];2017年国内部分厂家开始针对项目运动特点,改进相应器材与规则,这是短兵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转折点。这也使得短兵从藤条的材质过渡到PVC管的内置加外面的皮套,演化过程中发展为如今的“钢剑”形制。某种意义上和现在使用尼龙兵器是有直接的相似点的,但是这个模式对前期训练的要求非常高,并不适合广泛的普及与开展,基本上还是走广泛的使用日本的竹剑来进行训练与对抗。

2 短兵运动主体性困境的展现

目前,短兵运动基本是在散打搏击体系、企业产品推动、休闲娱乐化、武术馆校等形式下,依托短兵为一种特色项目吸引爱好者才能进行这些项目的兼项发展,但由于这个圈子是利益造成的,因此真正以短兵实战体系为训练的很少,技术过硬的更是凤毛麟角。

2.1 短兵运动推广缓慢,成效较低

当前短兵在发展中主要以高校社团化、俱乐部、社会团体组织以及搏击俱乐部兼项的几种形式进行发展、推广,非常具有局限性,推行效果不佳。

从2003年至2017年期间在广州、甘肃、武汉、上海、郑州等地皆开始着手进行试验推广,但是通过数据来看在传承与发展中短兵的兴衰情况很明显:2003年短兵正式被马明达先生推举进入国术复兴阶段,短兵运动在各大体育院校开始开展起来,随后便又进入到短兵发展的低潮期,2009年短兵运动再次在广州被正式推广起来,同时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开始有短兵社团,而且包含校外的社会人士一起,有超过200人以上在长时间训练,才促成了短兵后来的发展。直到2013、2014、2015、2016年相继开展短兵运动的比赛才正式进入复苏阶段,其实这也归结于当前比赛器材的不断完善与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相应的短兵队伍、技术含量以及运动成绩的效果较低,为后续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坎坷。而且长时间以来短兵在民间的发展状态,以官办比赛的状态要好不少。这就说明了短兵在民间有市场,但是并不获得官方的认可或者官方的认可度不足。

2.2 短兵运动主体发展的局限性

从2003、2004、2009、2013、2014年全国短兵调赛以及2016年首届全国武术短兵比赛来分析,比赛规模虽在不断扩大,但真正的参与者却寥寥无几。

2.2.1 参与人数较少。参赛运动员相对于武术套路比赛人次更少,除运动员以及领队所占较大比率以外场外观众极其稀少。体现不出相应的商业价值,展现不出短兵运动的推广力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2.2.2 器材质量问题突出。由2014、2015、2016年武术短兵比赛期间器材损坏情况来看,器材质量还是有待提高。在现场调查与实际体验中发现护具头盔的防护网影响视线、护颈没有得到应用增加了对抗的危险性,而且在对抗中无论击头还是击背都能体会到击打的“实感”,虽然铠甲护具设计有新意,但是抗震与缓冲的设计并不合理,需要继续进行改良。

2.2.3 技术趋于单一化。山东省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技术统计:“在两个单元共39场比赛中,砍使用801次,斩使用292次,劈使用1次,刺使用50次,点使用16次,崩使用15次”[5]。从近几年短兵赛事的击打得分技术上来看,使用相应技术动作频率每场主要包含下击、横击、直刺、斜刺、格挡反击几种技术,产生技术单一、得分不明显、互中比率大、整体击打效果不明显,欣赏效果、视觉感并不佳。短兵技术中得分较高而且观赏性较强的“格挡反击”技术由于短兵本身设计不合理的因素,这也是影响格挡反击“理想”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短兵设计有必要在专业短兵技术训练人士指导下进行改善。

3 短兵运动主体性困境的对策梳理

3.1 规范短兵比赛场地、器材、技术相应内容

当前短兵比赛陆续举办开来,以往出现的问题较多,制约短兵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短兵步法的无序性,技术攻防的不均衡性与失衡性,短兵器与护具的不标准性与不合理性,场地与规则的不统一性和不完整性以及教学科研人员不足的问题[6]。首先,场地器材问题是阻碍赛事发展与比赛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需要不断完善比赛场地设施与改良器材设计(短兵形制、质量与配重差、护具不安全)等等。其次,短兵对抗中皆以抽抡形式的钝器动作为主,这就令短兵项目居于尴尬局面,严重影响短兵比赛欣赏性以及该项目的推广形象。“短兵”是器械对抗,对于“武术散打”而言,学生们能运用短兵进行击打与对抗则显得更加新鲜有趣;“短兵”的速度相较“武术推手”项目而言更快,大学生们更喜爱速度快、惊险刺激的“短兵”项目[7]。因此,将短兵的器材特性与劈、崩、点、撩、刺等刀剑技法巧妙结合起来,才能对技术实践产生应用价值[8]。然而,短兵这个项目真想有所进展就必须确立真正的兵器特性的技术体系与完善护具,海绵棒配跆拳道护胸这样的东西永远都会不伦不类。最后就是规则不明确、判罚不清楚,势必会影响该项运动的开展,规则问题就是基于尊重该项运动、尊重对手、具有推动短兵运动前提之上的游戏规则,这是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体现该项目成熟与否的核心内容。当前在体育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下,应该是短兵器多元化发展与不同武器间的相互沟通,这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是规则对接。

3.2 完善短兵技术体系

3.2.1 短兵应明确属于刀、剑、锏体系。短兵运动在民国产生的时候是以单手技术为明确的发展特征的,那么单手技术的出发点实际上就是对中国双刃剑结构的一种模仿,应明确属于刀剑锏体系,它的对抗形式或者说竞技形式就应该是趣味性的,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技巧的需求比对体能的需求更大或者说它是一个技巧主导型的运动项目。但是近十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双手来使用短兵进行对抗,短兵运动开展中至今没有在规则中非常明确的指出竞技状态下是单手还是双手,致使技术想真正体系化发展较为困难。而如果是单纯的双手技术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剑道,或者说是其他的双手武器而短兵实际上是不是很适于双手开展的一个运动项目。因此,技术结构越简单就越高效率,短兵完全可以用“击、刺、格挡、反击”来做技术设定,使其竞技简单化这样就能把所有技术一目了然,同时在短兵器材上应该不断使短兵趋向刀剑形制的原貌靠拢。

3.2.2 强化实战技术动作训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短兵比赛技术应用上主要以下击、横击、直刺为主,但是互中比率明显高于技击得分技术比率。互中比率较大主要问题在于格防和闪防意识不够,虽然有器材本身的质量问题,本质上来讲还是技术水平低,缺乏战术训练。步法直接影响着短兵整体技术的发挥,在短兵格斗中要做到步法快、变、稳、准[9]。从技击的角度来讲,当前短兵比赛运动员技术水平低,缺乏战术训练,无法达到进攻、防守、反击的不计其数的技击完备、无懈可击与变化无穷。无法变化极大地阻碍了技术的发挥,这就必须简化技术、强化实战技术动作训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填补比赛中无法形成的技击艺术不应有的空缺。

首先,应该着重在教与学、训练与实战中的基本心理、步法、短兵控制感进行强化,其次,进而进行战术训练,再进入规定性攻守练习。不要过早进行实战练习,没有过硬的技术保障,缺乏基本战术意识,就是胡打对抽,那不是短兵,而是逞勇斗狠的恶性游戏,当然互中较多。最后,要使护具的运动范围更适合比赛的进行,消减对技术动作产生不必要的外在影响因素。

3.3 短兵兼项发展为主导效果更佳

武术传播的扩大化,尤其是一味地追求竞技化、商业化、甚至娱乐化,必然会产生“文化空巢”的现象[10]。中式的兵器如果真想复兴起来,仅短兵一个竞赛项目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分成单手、双手、双持剑盾、长杆、近身若干个小项。现如今出现较多的单一发展趋向意义与效果看起来也并不是太大。

当前沿海地区借助地理优势开展以真人CS的形式进行游戏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以短兵、射箭为例,通过利用现实场景模拟游戏中的决斗场面,其中包含的有攻、守、进、退、团结协作以及多种元素(短兵器、长兵器、盾牌、弓箭手等)在内,给该项目的发展带来了多彩的发展优势,而且娱乐性、竞技性与欣赏性与之单独的短兵竞技、长兵竞技、射箭比赛而言大大的提高。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严控危险因素的存在,使其不仅符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体育运动心理需求,而且达到一定的运动量,真正的属于现代娱乐性体育项目,这种兼项的主导效果会大大促进商业化与体育的衔接,大大融入到大众化的生活中,更有利于发展与传承国术项目。

3.4 加大大众媒介传播与市场化接轨

加大大众媒介的传播是短兵运动的推广所必须走的路径,现在无论短兵、射箭项目都面临一个观众的问题,缺乏观众,也就是真正买单的市场,仅依靠参与者这个市场并不能维继或者说发展太慢。目前,各大企业所做的主要工作都是眼球经济,就是尽量地增加看短兵比赛的观众,例如,将赛事放在名胜古迹或是标志场所扩大影响力,融入到体育休闲旅游的行列中,来扩大观众这个市场。假如这个项目不可能持续发展或者说持续盈利,仅靠运动参与者和赞助商支持,最终投资无法循环,短兵运动亦无法推广与传承。

3.5 形成新模式,作好民间社团与官方的协调发展

当前,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鼓励民间社团和官方的协调发展,形成互补的作用。特别是要大大地支持民间办比赛,比如2017年健公国术邀请赛,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模式。但是也要注意到民间发展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水平层次不一样,器材没有办法统一,训练状态差。而这些通过行政和政府领导,来获得极大的改善的。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社会结构过渡就是进入高校推广。

4 小 结

当代人在短兵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很明确,那就是如何让其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保留原有的古典熟悉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而这个创新绝对不可以是凭空的捏造或者说任由主观思维来对他进行调整,这个创新应该是建立在成就客观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的基础之上。虽然,短兵擂台的吸引力有助于发展该项目,但是,短兵的传承与发展却顶不住公开化的检验,近二十年的复兴阶段依然出现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短兵运动其实是一个积极有益的尝试与实验,那么随着现在对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视度日渐提高,而且复兴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战略的时候,时机非常好。作为该运动项目的参与者,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各项问题的出现以及发展做一些调研,粗略提出一些规划与策略、建议。假以时日,当该运动项目受到更多人关注的时候,短兵作为一个现代竞技运动项目,相信一定有它存在和发展进入高峰期的可能性。

[1] 蔡智忠.中国短兵探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27(2):97-99.

[2] 姜喜平,宋平.我国短兵运动发展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3):174.

[3] 蔡中,蔡智忠,毛海燕.影响武术短兵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77.

[4] 马贤达.中国短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5] 尹海立.山东首届武术短兵表赛技术运用、伤情情况及其发展对策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107-111.

[6] 蔡中,蔡智忠,毛海燕.影响武术短兵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75.

[7] 蒋莹,毛献亮.“武术短兵”纳入大学课堂之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9):71.

[8] 孟强.短兵教学中伙点法”技术剖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2):77.

[9] 王华锋.中国短兵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10] 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

猜你喜欢

武术比赛运动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选美比赛
不正经运动范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