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回顾

2018-02-07徐晓楠杨永斌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消防研究生火灾

徐晓楠,杨永斌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国家与社会对消防安全和消防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学科建立的原点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消防专业教育创办伊始。随着消防事业对人才层次需求的提升,2003年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2012年调整为安全科学与工程)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2013年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学科。

60年来,我国消防专业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筚路蓝缕,在这一过程中,一脉相承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国家社会消防安全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积极开展领域内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业已形成学科体系日臻完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水平较高、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一、紧密围绕新时代国家对社会消防安全重大战略需求,激活学科发展源动力

学科紧密围绕新时代国家社会消防安全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消防实践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站在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国际前沿领域,努力将学科建设成为消防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消防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消防高等教育的示范窗口和国家消防管理决策的咨询中心。

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催生新的火灾严峻形势,由此,城市消防安全新形势、消防工程技术发展和社会消防管理机制变化给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科不断从实践和教学中凝练科学问题,围绕火灾科学和消防工程研究,坚持服务行业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挖掘以合成材料为主体的当代建筑火灾行为新特征,为消防工程安全设计奠定坚实基础;以火灾和爆炸事故呈现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加快开发消防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与新产品。

针对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城市地下空间、危险化学品和外保温工程等重大消防安全问题,积极展开研究,产生了一系列针对当下的科研课题:“多驱动力作用下超高层建筑疏散走廊火灾烟气输运特性研究”“高大综合性建筑及大型地下空间火灾荷载数据库”“超大油罐火灾防治与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置技术研究”“综合管廊安全技术研究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应用示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灭火技术及战术研究”“建筑外保温层火灾规律与灭火技术研究”等等,为解决消防实际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中,“典型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筑火灾烟气输运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获公安部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消防监督业务训练系统”获公安部消防局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三等奖。“建筑外保温层火灾规律与灭火技术研究”在抚顺、长春消防支队得到推广,成果内容同时融入教学过程;与深圳公安局合作的“甘坑社区消防预警模型管理系统”已在深圳全市进行推广应用。

紧跟时代的发展,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把握国家对社会消防安全的重要战略需求,才能使学科建设具备澎湃的生机和发展源动力。为此,学科点今后还将着眼和着力于深化火灾科学研究基础,向相邻公共安全领域拓展,为国家公共安全平台建设、响应机制研究和应急体系构建提供智力支持,将科学研究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一是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凸显学科在前沿消防技术体系变革与发展中的创新驱动作用,推动学科在应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做出贡献。二是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积极参加国家公共安全类科技计划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承接国家公共安全重大科研项目。三是进一步优化学科基础研究环境,凝练科研主攻方向,聚焦重大安全科学问题和安全战略技术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开展前沿技术、非对称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以基础性突破带动全局性创新。四是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构建协同创新新模式,深化高校学科、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探索建立消防咨政核心人才库,举办消防高层智库论坛,打造智库品牌成果。

二、紧密围绕新时代消防事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点亮人才定位航标灯

学科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指向性强,具有能力多元化和岗位多样化的特点。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国家社会消防安全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聚焦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国际前沿领域,聚焦消防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培养目标中的核心素质。同时,依据学院“进德修业、精武博文”的校训精神,以实践能力作为研究生培养目标中的特质能力。

(一)以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培养目标中的核心素质

时移世易,21世纪的竞争,不变的依旧是人才竞争,面向未来的人才要用责任意识去砥砺民族复兴的重托,用创新精神去推动民族复兴的巨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消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日益增多,火灾风险和防控难度不断加大,公共消防安全基础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消防安全保障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不相适应,这些问题与挑战都迫切地需要更多创造性的工程技术与方法,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当代的研究生出生在国家经济起飞、社会重视教育的时代,成长中又赶上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他们具有更高的素质、更强的自信、更多元的人生追求,也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成了这一代青年人身上最鲜明的特征,他们有能力迸发出澎湃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始终定位于创新型人才,一是积极拓展研究生在专业领域的国际化前沿视野,始终鼓励研究生要敢于和勇于向所属学科和领域的世界高峰去攀登,要有站在“世界之巅”的壮志。通过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认真研读最新权威文献,学科点开设“消防科技发展前沿”课程,常态化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具备立足于学术前沿领域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二是学科坚持研究生培养要依托重要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重大工程领域和重大社会问题研究的方针,强化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三是强化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研究中的创新性标准,学科点一贯坚持创新性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关键性标准。四是努力丰富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创新性教育方式,通过推行并资助研究生自主组织和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科技活动周、科技创新赛事等活动,营造自由发挥的创新平台。

(二)以实践能力作为研究生培养目标中的特质能力

学科培养目标定位于对党和国家忠诚,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专业基础厚实、专业技能突出、科研视野宽广、组织管理能力强,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创新来源于实践,学科依照研究生培养方案,尤其是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突出加强实践环节培养。一是专业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帮助研究生从行业主管部门实践中提炼科学和技术问题,为学位论文开题奠定坚实基础。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研究生到消防实际工作中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验证和修改初步研究结果,有效推进课题研究。同时,研究生在参与消防工作过程中,能够提高实际业务能力。二是管理实践,包括到学院管理机关和业务教研室参与相关业务、日常管理和协助本科学员开展专业演练等。通过管理实践,研究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具有在消防行业主管部门的独立工作能力。三是学术实践,包括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科技创新活动等。通过学术实践,研究生对本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等都有较深的理解,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四是体能技能训练,包括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和消防业务技能训练。通过训练,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体能及消防业务能力普遍达到了消防职业要求。

三、紧密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对教育模式的全新审视,打造培养模式新思路

近年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在催生着现代教育思路与模式的改变与革新。在新的历史时代,高等教育对教育模式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学科依托学院挖掘行业办学体系优势,构建院校、行业、科研院所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全领域合力育人;顺应行业人才需求,加强职业素养、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创新研究,促进全要素综合培养。

(一)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拓宽科研资源渠道

在全国31个省级消防主管部门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在4个国家级消防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公安局联合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搭建起了立足学院、覆盖消防主管部门、连接消防科研院所的一体化科学研究和实践实训平台,研究生在科研协作的大背景下利用工作站优势资源开展科学研究。

(二)合理利用行业人才储备,建设“双师”指导机制

在学院统筹安排组织下,通过校外兼职导师遴选工作,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业已形成实践经验雄厚的校外师资队伍。现有37名校外兼职导师全部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来自全国消防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长期从事消防科学研究和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构成了一支院内导师和院外导师优势互补的“双师”队伍,校外导师负责科研选题和实践教学工作,有效发挥了“双师”指导机制优势。

(三)深入思考人才成长模式,构筑多元培养方案

2012年,学院组织学科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一是突出“学术能力、任职能力、创新能力”三位一体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构建了“课程、论文、活动”三位一体和“自学、指导、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二是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现了系统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要求。重点推进和发展了案例教学与研讨式教学,先后承担了案例教学改革项目“国家大剧院消防性能化设计”“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展览馆人群疏散模拟计算案例研究”“新城发展大厦灭火系统的设计与选型”等;专业课广泛采用研讨式教学,通过拓展文献阅读、总结归纳、汇报研讨,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增加参与度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例如“建筑防火规范研究”课程要求研究生分组翻译研读外文规范,分组讨论,集体研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三是强化了学位论文在培养中的作用,以学位论文为着力点,从严把控学位论文质量,在坚持学院统一的100%全盲审制度外,论文开题和答辩评审专家全部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坚持导师回避制度,培养研究生逻辑思维、学术素养和学风道德。

四、结束语

作为以服务国家安全战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使命的学科,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国家社会消防安全形势、消防科学技术进步和消防专业人才需求的过程。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的征程,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一流的学科要具有一流的社会责任、做出一流的国家贡献、肩负一流的使命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应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世界一流行列,加快创建国家一流学科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消防安全水平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消防研究生火灾
《消防界》征稿启事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漫画说消防
消防也幽默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离奇的火灾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